简介:目的神经浸润与胃癌预后之间的关系仍未达成一致,通过Meta分析,系统回顾分析神经浸润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进行截止2016年的相关文献检索.合并HR及95%CI用于评估神经浸润对胃癌预后的价值。结果14篇相关文献共17162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神经浸润阳性率为23.1%。神经浸润与胃癌不良预后显著相关(HR=1.33,95%CI:1.08,1.57,P〈0.05)。亚组分析显示神经浸润与胃癌预后不受地区、神经浸润阳性率、论文质量得分影响。结论胃癌术后神经浸润阳性的患者预后差,神经浸润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术后辅助治疗的参考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神经周嗣浸润(PNI)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间行直肠前切除低位吻合术(Dixon)的204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标本常规石蜡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肿瘤细胞浸润神经束或神经束膜判定为PNI阳性.分析PNI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204例直肠癌患者中PIN阳性65例(31.9%).PNI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生长方式、分化程度、肿瘤切除情况有关(P<0.05).PNI阳性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43.8±1.5)个月,明显短于PNI阴性组的(57.2±1.5)个月(P<0.01).PNI阳性的Ⅱ期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46.5±3.2)个月,显著低于Ⅲ期患者的(55.7±1.2)个月(P<0.05).结论PNI可作为直肠癌的预后判断指标.
简介:目的研究神经浸润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石蜡切片行S-100蛋白染色,观察神经浸润发生情况,分析神经浸润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16例胃癌患者有41例(35.3%,41/116)发生神经浸润,神经浸润的发生与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无关(P>0.05).105例患者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发生神经浸润患者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均明显少于未发生神经浸润患者[23.6个月比43.8个月、30.6%(11/36)比53.6%(3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神经浸润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发生神经浸润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可作为判定胃癌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的重要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癌神经浸润的特征及其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光镜下观察491例胰腺导管腺癌、22例其他胰腺恶性肿瘤、41例胰腺良性病变和21例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神经浸润状况,分析其与其他病理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胰腺导管腺癌的神经浸润率为74%,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恶性肿瘤的23%(P〈0.01)。导管腺癌癌细胞通常穿越外周神经中膜到达内部的神经纤维束,有的甚至横断整根神经纤维。但神经浸润与导管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52%的胰腺导管腺癌癌旁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且程度严重,远高于其他类型胰腺癌(14%)及胰腺良性病变(15%)的慢性炎症发生率(P〈0.01)。胰腺导管腺癌淋巴细胞浸润神经的发生率为65%,远高于其他恶性肿瘤的36%和胰腺良性病变的22%(P〈0.01)。胰腺导管腺癌的神经浸润与癌旁慢性胰腺炎症以及淋巴细胞浸润神经均相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神经浸润是胰腺导管腺癌特征性的生物学行为之一。
简介:摘要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进展快、预后差,胰腺癌的周围神经浸润(PNI)被认为是导致胰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胰腺癌神经浸润模型可以在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下模拟胰腺癌神经浸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研究胰腺癌PNI的分子机制、早期诊断和改良治疗方法的重要载体。PNI模型可以大致分为体内模型和体外模型,体内模型又可以分为异位模型和原位模型。近年来,在体外模型和体内模型基础上,又出现了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人源化肿瘤异种移植模型。文章分析了常用的胰腺癌神经浸润体外及体内模型的制备方法、临床用途和局限性。
简介:摘要神经周围浸润(perineural invasion,PNI)是胰腺癌的一种重要特征,其发生率高,机制复杂。研究显示,PNI作为一种特殊的胰腺癌转移侵袭途径,与胰腺癌不良预后和疼痛密切相关。本文对PNI在胰腺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加以综述。
简介:目的使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otatingcellculturesystem,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建立胰腺癌神经转移的体外模型。方法将裸鼠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和人胰腺癌细胞株MIAPaCa-2置于RCCS系统中混合培养,在额定时间点取神经组织送病理,Gomori染色观察神经组织结构和胰腺癌细胞在神经组织块中生长情况。结果DRG培养12h后,镜下可见有一神经突起自DRG周缘长出;72h后,可见神经突起显著延长、增多,多数突起结构有一分支,大体呈放射状排列。MIAPaCa-2细胞能够溶解基质。癌细胞与DRG共培养48h,可见有癌细胞靠近神经纤维并贴附其生长。72h可见癌细胞形成包绕神经纤维的细胞团,典型的表现为形成以神经纤维为中轴的纺锤样结构。结论使用RCCS系统模拟微重力环境,构建胰腺癌神经转移体外模型,可以用于胰腺癌神经转移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为研究胰腺癌细胞和神经组织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新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的方式和规律及肝门部神经丛分布的特点。方法观察6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病理切片,总结归纳肿瘤神经浸润的方式和规律;分析5例尸检标本正常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神经丛分布特点。结果62例患者发生肿瘤神经浸润,神经浸润与淋巴结浸润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无关(u=0.878,P〉0.05)。高、中、低分化组肿瘤神经浸润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614,P〉0.05)。肿瘤浸润神经有5种方式,肝十二指肠韧带与一、二级肝管所在的Glisson鞘内分布的神经丛主要有3丛。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发生率高,行根治性切除时应紧贴血管外膜仔细剥除其周围神经纤维组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浸润与胃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6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神经浸润将其分为神经浸润阳性组和神经浸润阴性组。分析神经浸润与胃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并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消除两组的潜在混淆偏差后,比较两组胃癌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胃癌神经浸润发生率为17.0%(113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是发生胃癌神经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肿瘤直径(>4 cm)、Borrmann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神经浸润、癌结节、肿瘤部位、切除部位、手术术式均是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均<0.05),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肿瘤直径(>4 cm)、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阳性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但神经浸润在多因素分析中不能成为胃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在进行倾向性匹配评分之后进行生存分析,发现神经浸润阳性组和神经浸润阴性组术后五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6% vs 43.0%)(χ2=1.713,P=0.191),两者的生存曲线分析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浸润的胃癌患者预后大多不良,但神经浸润不能作为胃癌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局部浸润联合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法对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侧切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将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行会阴侧切时采用局部浸润联合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200例作为联合麻醉组,而将采用单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20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产妇会阴侧切的镇痛效果、缝合时间、切口出血量、肿胀和愈合情况。结果联合麻醉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联合麻醉组缝合时间、切口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会阴肿胀、切口甲级愈合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局部浸润联合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会阴侧切时镇痛起效快、效果可靠,母婴安全性高,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