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与李退溪同时代韩国学者曹南冥,依据程朱等象数观念构建了独特体系结构,这使他对天道与人道问题拥有了自己见解.在天道观方面,南冥通过他10幅图解,勾勒出一幅从宇宙演化-结构一本体追寻-内在规律(包括变化运动原因、必然性、趋势)--天人关系图景,使理学天道观内涵得到充分阐示.在人道观方面,他把太极、乾道变化落实到各正性命、继善成性而立诚过程之中,较为形象地为人类伦理道德找到了本体论上依据,从而弥补了当时韩国哲学研究注重义理而忽视象数缺陷.

  • 标签: 曹南冥 李退溪 象数易学 以图释理 贯通天人
  • 简介:<正>关于孟子认识论评价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对此,我们应该作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尝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志们。一、“良知”、“良能”先验论人认识是从何而来?孟子认为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 标签: 孟子 认识论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理论 感性认识
  • 简介:领导美是社会美的高级形态,真善美是领导最高境界,领导艺术具有鲜明审美特征和丰富多彩审美形态.领导美学命题把美学对人研究提升到新高度,也更能体现领导学本质和目的.

  • 标签: 领导 艺术 美学
  • 简介:马克思对政治分析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政治社会学分析是在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时,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政治人类学分析重在探寻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国家历史,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去研究人们社会管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对政治进行经济分析,剖析政治在总体上对生产服务作用,揭示政治与经济不可分割联系;法哲学分析是通过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从法理上探讨法产生和作用;政治伦理学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社会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制度正义性评价;阶级分析是在把生产关系、所有制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时,看到国家阶级属性,看到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各社会阶级为着自身经济、政治利益而在彼此之间进行阶级斗争。由此出发,从工人阶级共产主义运动着眼,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政治设计、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

  • 标签: 社会政治生活 马克思 社会经济结构 共产主义运动 政治经济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 简介:平等或效率——人类痛苦选择成十平等与效率在经济学中是一对基本概念。平等指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均等化;而效率则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取得劳动成果大小。效率在本质上是资源配置,效率高意味着资源有效配置。平等与效率同时也是经济学中一对基本矛盾。从人道论...

  • 标签: 提高效率 效率下降 福利制度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社会成员 贫富不均
  • 简介:“古代哲学”研究直接关联了西方古典学,因此,如何在中国现代语境中展开中国式古典学研究,就是中国如何研究西方古代哲学关键。在这种研究中,如何明确西方古代哲学现代意义和价值便是重中之重。换言之,西方古典学以及古代哲学如何完成中国化转型是当前哲学界热点问题。古典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具有特殊复杂性,它在中国兴起过程也并不简单。概言之,它含有现代性文化理念,却又具有保守主义文化内核,它通过对古代浪漫化修辞来反对现代话语,而在中国现代化特殊历史进程中又同具有狭隘地方性文化视野民族主义纠缠在一起。深入分析这一过程内在文化机理,就可以站在古今视野上揭示出古典学深刻现代内涵。

  • 标签: 现代语境 古典 意义 古代哲学 中国现代化 中国式
  • 简介:“微时代”一词主要是指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高度碎片化为特征新型语境,它具名来自对当今时代特征积极把握与敏锐反应。近年来,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在经历深刻转型。从理论上讲,新技术已经使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信息获取,并可以与其他地面空间里个人进行信息置换。

  • 标签: 文化逻辑 文化精神 物质 身体 机器 信息获取
  • 简介:现有文献分析表明,对我国居民个体媒介信息环境与政治参与之间关系尚缺乏系统性经验研究。本研究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不同媒介接触频率对于政治参与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影响不同,新媒体相对而言更具有显著性;媒介使用对城市居民社区选举参与动员效果微乎其微;时事新闻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政治参与。

  • 标签: 媒介使用 政治参与 实证研究
  • 简介:后孔子时代儒家面临思想与实践双重困境,子思承接孔子思想,创立五行说,试图解决外在之行缺乏内心之德约束问题。郭店竹简《五行》篇“形于内”是外在之行与内心之德贯通桥梁。子思对仁义礼智圣“形于内”论述,主要在仁、智、圣上用力。子思论证五行“形于内”同时,同样重视外在之“行”意义。“行”与“德”并重,体现了子思中庸思想。此后,孟子与苟子各偏于一隅,皆不得中庸。

  • 标签: 郭店竹简 《五行》 子思
  • 简介:风险是当代社会基本特征之一,它源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一系列对未来不确定、未知后果和影响。这种风险本质上是人为风险,其对未来影响严重性超出了以往思想家们最大想象空间并挑战着传统伦理学观念,因而呼唤着全新理论应答。所谓风险伦理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当代人针对自身决策行为给予未来人造成可能负面后果一种伦理应对,它是一种思考未来和考量前景道德理论。

  • 标签: 风险本质 伦理学 责任原则 科技时代 现代科学技术 想象空间
  • 简介:<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国家之一,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在人类精神文明创造发展上,我们祖先曾达到了很高水平。中国古代礼,即以礼经(《周礼》、《仪礼》、《礼记》)为主礼,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各种社会政治制度、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领域,凡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等一切成文或不成文规章制度,个人伦理道德修养,人们在生活中一切行为所应遵守礼节仪式,都属于礼范畴。因此,中国古代礼,在中国社会政治、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中,有着极为重大而独特文化意义。

  • 标签: 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文化史 宗法制度 礼记 礼经 风俗习惯
  • 简介:道德两难是中西思想传统都曾关注和思考问题。道德两难情况可以分为虚假、弱、强三类。先秦儒家创造了高明经权思想,并以之应对道德两难。如《春秋公羊传》提出了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三大法则,包括权衡法与两全法。中国传统仁义冲突是“强道德两难”,是先秦儒学着重思考和巧妙应对难题。道德两难解决有时必须以当事人毁灭为代价。通过与康德伦理学、萨特存在主义伦理学以及弗莱彻境遇伦理学等初步比较,先秦儒家经权思想在对付和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上独特性或优越性得以凸显。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两难 经权 仁义 冲突
  • 简介:子夏是被孔子寄予厚望并着意栽培一位得意门生.他"身通六经",并凭借深厚学养大规模设坛授徒,弟子众多且不少人后来都颇有成就,其经学传播之功在孔门弟子当中无人能出其右.子夏在注重经学传播同时,也非常重视经学研究.在这方面,他既有训释元典若干具体成果,更有研究方法上发凡起例.子夏堪称中国经学史上一位"导夫先路"的人物.

  • 标签: 子夏 “六艺” 孔子 经学史 本义 世家
  • 简介:本文从湛若水对“随处体认天理”、“以自然之功夫合自然之本体”、“勿忘勿助”这三个重要主张阐释出发,指出湛若水对自身学问归属有着自觉而深刻认识,在接续白沙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充其内在意蕴与现实指向,因而极具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湛若水 陈白沙 随处体认天理 以自然之功夫合自然之本体 勿忘勿助
  • 简介:在关于认知与经验主体本性明确假设之下,我们试图仔细检验克里普克反驳类型物理主义模态论证中前提。当主体被设想为一个超自然、视整个自然世界为外部世界“自我”时候,克里普克这些前提都显得很合理、可接受。但物理主义蕴涵着认知与经验主体自身应该是自然世界中生物一物理系统,在这个物理主义主体观下,克里普克这些前提之一就成为假

  • 标签: 克里普克 超自然 模态 英文 证论 物理主义
  • 简介:学术界关于道家与荀子关系研究颇多,对其中荀子“道法自然”观研究则相对匮乏。“道法自然”观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对荀子产生了深远影响。荀子“道法自然”观由他“道”论和“自然观”组成,体现出“道法本身自然”特点,并以此来指导他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荀子“道法自然”观突出人为因素,并用儒家修养方法和“礼法并举”思想改造自然人性和“无为”政治,是一种以道释儒过程。荀子“以道释儒”使“道法自然”观与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契合,对汉代儒道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荀子 道法自然 以道释儒
  • 简介:法治社会中,司法公信力在个案中实现有赖于对当事人程序权充分保障。在现代民事诉讼中,证明权是当事人程序权核心,而证明权生成实定法基础也只存在于近代之后民事诉讼制度中。历经改革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与证明权相契合,既具备了证明权生成实定法基础,也亟待证明权有效配置以提升民事诉讼结果正当性。

  • 标签: 证明权 程序权保障诉 讼证明方式 民事诉讼构 造审前程序
  • 简介:在学术界畅行不衰“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该“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领域迄今仍然颇具影响力.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既包括狭义历史学者用考古资料来补正历史文献,亦包括考古学者通过运用历史典籍来解读和印证考古发掘资料.例如:久负盛名临淄齐国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年代是春秋晚期,关于该墓墓主认定便是借助了传世历史文献.伴随着各学科不断发展和相互渗透,以“二重证据法”为基础,出现了“多重证据法”.“多重证据法”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合成作战,联合攻关,形成多重证据,是在新时代对“二重证据法”新发展.通过对临淄齐故城五号东周墓殉马坑中殉马数量研究及骨骼等鉴定,不仅能识别这些殉马马龄并发现体质变化,甚至能够揭示出其品种来源和饲养方式及养马业发展规模等多方面的情况,而这就得通过兽医学、生物学乃至统计学等多学科介入以获得多重证据、进行全方位研究.运用由“二重证据法”发展而来“多重证据法”,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就能够深入地揭示东周时期齐文化,对东周齐文化深入探讨应该是由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多学科来共同进行.

  • 标签: 二重证据法 多重证据法 东周齐国殉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