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不富而喻,日语中表达敬意是以敬语为中心进行的。但仔细分析一下日语口语的待遇表现,不难发现,日本人在表达轻度的礼貌、谦虚、客气、感谢的心情时,经常使用一些不包括敬语在内的表达方式,本文中将其称为“敬语式表现”。一个民族的语言同其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两种语言在翻译上,常常不是一

  • 标签: 日语教学 语式 自动词 授受关系 授受动词 否定形式
  • 简介:我们都知道近代日语有一个[汉语]剧增的时期,但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以往多以昙花一现来形容之,但实际的杂志用语调查却告诉我们:明治时期的1874—1909年间[汉语]占到70%以上,只有进入大正时代其势头才开始减弱。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过去也多认为是由近代日本吸收西学而产生的[汉语]所导致的,但却对其内涵没有做过实际具体的分析,此文旨在阐明这一概念的误导所引起的混乱,并对这类[汉语]的归属及词源验证法提出质疑。

  • 标签: 「新漢語」 出典例 词源验证 日语借词 中日语言交流史
  • 简介:本文以政治语言学语言观为研究出发点,探究语言本体论框架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析在政治交际中文化的显性和隐性因素。以及通过文化认同获得交际主体的认同并引起共识,从而达到政治目的的过程。世界正在从由经济军事实力掌握一切主动权,过渡到以文化认同和意识吸引进行较量的时代。而对于政治交际而言,文化的渗透以及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又使得政治交际本身更具表现力,使得政治交际的对话性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在和平发展的国际社会,我国应更好地运用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和文化精髓.在政治交际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政治目的成功达成,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 标签: 政治语言学 语言 文化 政治交际:认同
  • 简介:中日两国人民有二千余年的交往,日本语言(尤其是文字)深受中国语言种以汉字为素材的行文造句的方法的影响,和中国语言有许多相同种相似之处。近年以来,改革开放使中日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国人学习,研究日语者逐年增加。如何进一步推广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如何以日语为工具

  • 标签: 汉语被动句 中国语言 主动句 语法学家 桥本进吉 翻译课
  • 简介:在翻译中,原作的句型、句式,常常直接表现或暗暗透露出作者的思维特色与语言风格。当然,这一切都要进行整体把握。我认为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凡可以维持原句结构的,一定要努力维持;二、实在维持不住,就争取小动、少动;、显然不能维持原结构的,就彻底开刀大动。为此,象译词语时一样,要多有

  • 标签: 语言风格 原式 水上勉 并列复句 对象宾语 七众
  • 简介:南普陀寺译菜谱──兼谈翻译中的“求真”问题纪太平在风景秀丽的厦门大学校园旁,有一座在闽南地区十分有名的千方刹南省陀寺。南普陀寺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庄严雄伟的殿堂和依山面海的自然环境与浙江省舟山群岛的普陀山齐名,而且更以其精美的素菜吸引海内外广大游客。...

  • 标签: 菜谱 普陀 文学性语言 长生果 日本语言文化 命名者
  • 简介:从国内出版的一些日语教材看,单词的音调问题普遍受到了重视。许多教材采用数字符号在生词表中标注了单词的读法,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涉及到日语语流音调的教学问题时,从现状看,从理论上加以说明的似乎不多。这样,学习中日语语流的音调教学问题就容易只停留在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之上。极个别学生甚至认为日语语流的音调问题可以无师自通或者认为日语语流音调根本无规律可言。

  • 标签: 日语教学 语流音调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文化内涵
  • 简介:本文对指示词是否从属于第人称这个问题,在继承C.S.Peirce的指示词理论,批判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指示词从属于第人称,指示词与人称词是两个平行并有相关性的语法范畴的观点。指出在“第一·第二人称对第人称=非人称”之间的人称体系类型之外,还有一个“第一人称对非第一人称”的类型存在。不论是分的指示词还是二分的指示词,与人称体系之间都存在“相关性”。这个观点的提出,不但为研究语言史中指示体系的体系化过程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还为不同语言的指示词语义功能的描写和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

  • 标签: 人称词 指示词 “第一·第二人称对第三人称=非人称” “第一人称对非第一人称”
  • 简介:档案袋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不同于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在促进学习投入和培养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次实践在日语专业高年级《综合日语》课程中导入档案袋评价,通过对课外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以期探索提高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日语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模式的有效路径。

  • 标签: 档案袋评价 课外学习 学习模式 学习过程
  • 简介:本文是继《论日语动词意义的研究》后的又一篇有关动词意义研究的相关论文,试图通过和汉语中的相关问题的对比对这种假设作进一步的论证,同时,发现新问题,深挖日汉之间在深层次上的不同点,在解决诸如自他动词的区分问题上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探讨日语教学本土化问题

  • 标签: 隐性动作主 显性动作主 使役意义 反身意义
  • 简介:本文基于类型学的新标记理论,试考察日语助词“を”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用法。从历时角度看,“を”经历了有标记到无标记的演变;从共时角度看,“を”处于有标记和无标记用法共存的状态。本文还将其与汉语的“把”进行比较,并探讨这些跨语言的标记现象和蕴涵共性之间的关系。

  • 标签: “を”“把”标记理论 蕴涵共性
  • 简介:本文首先对于在中国翻译界长期以来具有较大影响的严复"信、达、雅"之说进行剖析,认为"信、达、雅"中的"达"之标准没有单独设立的必要,将"信、达、雅"的维标准简化为"意义"与"风格"的二维标准,提出了"翻译=意义×风格"之公式形式的标准。该标准以追求翻译要素的兼顾与均衡为理念,将"信、达、雅"这一基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印象式评价,转化为现代数理式思维的定量描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 标签: 严复 信达雅 均衡 翻译 标准
  • 简介:一、院生会话课目的使命现行教育制度大学院生(中国语“研究生”)最高教育受资格条件持。彼将来全国学术界先端活跃期待,当然国际的视野活动要求。先端技术导入,学术交流会话能力必要言。自觉彼持望具体的状况(例

  • 标签: 大学研究生 中国语 现行教育 技术导入 学术交流 资格条件
  • 简介:笔者在此前的《自他区别及其相关问题》中探讨了自动词与他动词的区别与对应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自他类别与体和态的关联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围绕自他类别与意志动词、无意志动词的关联;以及自动词中的自发性动词与态的关联等问题对前文做了充实和补充。

  • 标签: 自动词 他动词 关联 对应 类别 区别
  • 简介:李白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他的一首五言绝句"静夜思",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其流传之广几乎可以说已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古朴优美,通俗自然,而且四句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仿佛不是人工所作,真令人不忍心改动诗中任何一字一句.

  • 标签: 明月 李白 诗人 五言绝句 《静夜思》 通俗
  • 简介:本文以与汉语的文化背景有关的日语惯用语为对象,探讨了日语惯用语的汉译以及在惯用语的习得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根据在汉语中是否有出处或典故将日语惯用语分为五类:Ⅰ类惯用语的汉译基本上有惯用语和成语两种可能;Ⅱ类、Ⅲ类惯用语的汉译都为成语;Ⅳ类、Ⅴ类惯用语的汉译都为惯用语,但是Ⅴ类的汉译惯用语与日语惯用语在语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主张不能将日语惯用语直接与汉语成语进行对比研究。关于与汉语的文化背景有关的日语惯用语的习得问题,我们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很多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几点学习策略供参考。

  • 标签: 惯用语 文化背景 汉译 成语
  • 简介:赵明熙的短篇小说《洛东江》作为殖民地时期阶级文学运动的代表性作品,被视为向无产阶级文学(KAPF)"第一次转向"的象征性作品。主人公朴成运曾试图去模仿殖民者"日本"的文化,然而终究还是未找到归属感,在本土文化和殖民文化之间彷徨,最终决定通过拒绝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找回殖民地以前他们的过去来进行反抗。由此朴成运通过洛东江这一民族空间深化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并看到其中深层的阶级问题。从阶级论来看,可以通过对阶级矛盾的分析找出韩国当时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从这一层面上,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以霍米·巴巴关于混杂性的理论,结合阶级中心目的论社会主义叙事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混杂性是如何推动主人公意识到民族问题并最终看到其中深藏着的根本原因——阶级问题的。

  • 标签: 赵明熙 《洛东江》 混杂性 后殖民主义思想 阶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