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对脊柱结核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在化疗的基础上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病灶清除10例,病灶清除加植骨16例,病灶清除植骨加内固定39例.结果65例中失访3例,其余患者平均随访2.7年.所有患者切口甲级愈合,术后胸腰背痛均消失、活动障碍均获得明显改善.未行内固定的患者,脊柱融合率为57.6%(15/26),平均融合时间为6.8个月;行内固定的患者,脊柱融合率为95.0%(37/39),平均融合时间为3.2个月.患者的神经功能均获得明显恢复,术后Frankel分级为:B级5例,C级5例,D级20例,E级32例.主要并发症包括血气胸3例,脑脊液漏2例,内固定断裂、脱出1例,术后复发1例,股神经激惹征4例.予相应治疗后均治愈.结论脊柱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缩短融合时间,提高手术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放疗方案比较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90例我院从2014年6月-2016年6月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全脑放疗40Gy+局部转移灶加量至60Gy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单纯局部转移灶IMRT放疗60Gy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卡氏评分情况、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纯局部转移病灶IMRT放疗方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4灶)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症状,改善生存质量,且1年生存期无差异,神经毒副作用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MRI序列和增强C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瘤(CRLM)的检出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的影像资料,筛选出CRLM最大径≤10 mm的病灶66个,对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MRI增强期(MR-Dyn)、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HBP)等不同MRI序列和CT增强期(CT-Dyn)进行独立读片,确定是否检测到目标病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采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影像对CRLM的检出率。结果在66个CRLM中T1WI、T2WI、DWI、MR-Dyn、HBP和CT-Dyn分别检出15、31、55、21、56、20个,检出率分别为22.7%、47.0%、83.3%、31.8%、84.8%、30.3%。其中HBP和DWI的检出率最高,均高于T2WI、MR-Dyn、CT-Dyn、T1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WI的检出率高于MR-Dyn、CT-Dyn、T1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平扫与Gd-EOB-DTPA增强MRI对CRLM的检出效能高度一致(Kappa=0.745)。结论HBP、DWI、T2WI对CRLM的检出率较高;对于较大的CRLM,MRI平扫可以代替Gd-EOB-DTPA增强MRI检测病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NET)的临床特点、诊治和伴淋巴结转移预后。方法2012年1月—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共收治153例RNET患者,其中10例(6.5%)伴淋巴结转移,含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为56.5岁。结果1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1 cm者3例,1~2 cm者4例,>2 cm者3例。10例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9例提示淋巴结转移;7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6例提示淋巴结转移。10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例行Miles手术,6例行Dixon手术,2例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Dixon手术。全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1个月。9例患者未出现复发转移,1例患者于术后40个月腹腔转移,综合治疗31个月后死亡。结论淋巴结转移在直肠神经内分泌瘤中较为少见。影像学检查对判断淋巴结转移状态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伴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根治性切除疗效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非转移性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非转移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血压变化、症状改善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周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变化;计算术后1,3,6个月消融病灶的缩小率。结果7例患者术后血压均于3 d内降至正常范围,术后即刻患者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周血浆游离MN、NMN恢复正常;术后1,3,6个月消融病灶的平均缩小率分别为(46.61±13.42)%、(67.21±10.54)%、(85.73±4.15)%;术后随访12~30个月,患者血压、血浆游离MN、NMN均处于正常范围,未再发生头痛、心悸等症状,肿瘤均完全消融,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非转移性嗜铬细胞瘤微创安全、效果显著,并可保留肾上腺皮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FT/HPC)占原发脑膜肿瘤的0.5%,最大特点是容易复发和转移。肺部作为全身肿瘤最易转移器官,对于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存在极大的难度。作者收集1例双肺转移性脑膜SFT/HPC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为肺部转移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或骨转移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MRI鉴别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主要有50节椎体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观察组患者主要有48节椎体由肿瘤转移引起的,对两组患者MRI检查中形成的椎体形态、信号、后缘、椎弓根等进行比较,分析MRI增强后,椎体病变的表现。结果研究表明,MRI鉴别的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形态主要有楔形和凹陷形,而骨转移瘤患者MRI鉴别的椎体为倒楔形、扁平形,两组患者的MRI诊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椎体后缘形态和椎弓根受到的破坏、MRI增强后的形态、椎管内软组织等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通过对骨质疏松和骨转移瘤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MRI检查,患者的相关特性均有明显的改变,有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和射波刀六维颅骨追踪(CK-6D Skull)技术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立体定向放疗(SRT)方案的综合差异,探索颅内多靶点采用何种技术更具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间,≥2个脑转移灶接受SRT患者42例,分别对每例患者选择CK-6D Skull技术和VMAT技术设计放疗计划;通过统计靶区梯度指数、剂量跌落体积和危及器官等参数比较VMAT与CK-6D Skull的计划质量;记录总机器跳数和单次治疗时间比较两种技术执行效率。结果颅内2靶点与3靶点计划的梯度指数CK-6D Skull技术优于VMAT技术(P<0.05);颅内4靶点和5靶点两组计划的梯度指数差异不大(P>0.05);两种技术对于危及器官最大剂量的贡献差别不大(P>0.05),但VMAT技术治疗时间更短(P<0.05)。结论两种技术均能满足临床开展SRT多发脑转移瘤的要求,单从治疗计划和执行的角度,建议颅内<4个转移瘤患者考虑采用CK-6D Skull技术实施SRT,≥4个转移瘤考虑采用VMAT技术实施SRT;体质状况差,不易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的患者优先考虑VMAT技术。对于两种技术在实施颅内多发脑转移瘤SRT更多的差异,有待更多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增强成像(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不典型肝脓肿及肝脏转移瘤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最终入组的12例不典型肝脓肿、11例肝脏转移瘤共43个病灶,均有MRI平扫、DWI序列、CE-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由病理学或临床随访证实。分为CE-MRI和CE-MRI联合DWI两组,对病灶的信号特征、强化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对所测得的不典型肝脓肿和肝脏转移瘤的囊、实性区的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CE-MRI诊断不典型肝脓肿、肝脏转移瘤的准确率分别为68.42%、66.67%,CE-MRI联合DWI诊断不典型肝脓肿、肝脏转移瘤的准确率分别为94.73%、87.50%,均高于CE-MRI单独诊断。不典型肝脓肿、肝脏转移瘤囊性成分ADC值分别为(1.18±0.04)×10-3 mm2/s、(2.02±0.17)×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典型肝脓肿、肝脏转移瘤的实性成分ADC值分别为(1.58±0.10)×10-3 mm2/s、(0.91±0.1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E-MRI联合DWI在不典型肝脓肿、肝脏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更加有优势。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转移瘤的原发肿瘤以肺癌最为常见,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应用替尼泊苷(VM-26)和尼莫司汀(ACNU)联合方案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观察其对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其不良反应。方法:2006年12月至2008年5月,中国抗痛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15家单位对经手术或病理活检确诊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应用VM-26与ACNU联合方案化疗,观察近期疗效。化疗方案为VM-26,每天80~100mg/m^2,d1-3;6-8周重复一次;ACNU,2-3mg/kg,d1,6-8周重复一次。结果:278例患者资料完整、可行近期疗效评价,上述病例共行897周期化疗,平均3.2个周期。全组无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病例,77例(27.7%)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39例(50%)稳定(stabledisease,SD),62例(22.3%)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客观有效率(CR+PR)为27.7%,疾病控制率(CR+PR+SD)为77.7%。化疗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23.1%(207/897);20.1%(180/897),Ⅲ、Ⅳ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19.6%(176/897)、14.5%(130/897)。按既往是否接受化疗,患者可分为既往接受化疗组、未接受化疗组,前者较之后者,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Ⅳ度血小板减少症、Ⅲ及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Ⅲ度及Ⅳ度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VM-26与ACNU联合方案主要毒性为Ⅲ、Ⅳ度骨髓抑制,在既往行化疗患者发生率较高,但可控制。该方案治疗肺癌脑转移瘤,客观有效率与其它常用方案相似、疾病控制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结直肠癌患者出现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瘤治疗当中,实施精准序贯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38例结直肠癌且出现不可切除肝转移瘤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均匀分成对照组( 19例)和观察组( 1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化疗治疗,给予观察组对象精准序贯介入治疗,对两组对象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对象的整体疗效要好于对照组,且数据进行分析后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对于出现不可切除肝转移瘤的结直肠癌患者,让其术后接受精准序贯介入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实施。 【关键词】结直肠癌 ;肝转移瘤 ;精准序贯介入 ;效果 ;化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recise sequent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38 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and 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19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19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recise sequent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fter data analysis (P < 0.05). Conclusion for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liver metastases, the effect of precise sequenti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fter operation is better, which is worthy of imple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