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揭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口腔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能。方法:2020年2月-2023年1月,将我院40名口腔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分两组,各20名,参照组运用常规教学法,研究组运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测算对比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满意度计量指征、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计量指征、护理实践技能考试成绩计量指征,以及参与学习前后的生活质量计量指征。结果:研究组的学习效果满意度计量指征、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计量指征,以及护理实践技能考试成绩计量指征均优于参照组(P<0.05)。学习前,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计量指征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学习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计量指征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围绕口腔护理专业实习学生运用临床路径式教学法,效能优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在胃癌中的比例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由于该部位的肿瘤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学特征,使其在诊断、治疗的多个方面具有一定复杂性,给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的选择、淋巴结清扫、治疗决策的制订等带来诸多的难度,也因此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随着近年来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相比于远端胃癌,AEG的微创治疗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尚未明确。本文围绕AEG近端胃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对于早期近端胃癌是安全的,并且具有与全胃切除相似的远期疗效,但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AEG的腹腔淋巴结转移以No.1、No.2、No.3、No.7淋巴结为主,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浸润食管的距离密切相关。经腹食管裂孔入路(TH)可以获得足够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早期AEG首选的手术入路。CLASS-10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腹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学依据。AEG的腹腔镜手术应在经验丰富的单位谨慎开展,并应注重临床研究开展。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普及,荧光腹腔镜技术日益成熟,为精准临床示踪胃周淋巴结及预测癌细胞转移淋巴结提供了新的方法。大量文献证明,基于吲哚菁绿(ICG)的荧光腹腔镜辅助淋巴结诊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淋巴结清扫效率,提升转移淋巴结的预判准确率,为胃肠外科医生提供更精准化的胃癌淋巴引流区清扫范围,从而避免了过度清扫及发生医源性损伤。虽然该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但ICG荧光显像的整体操作流程细节、标准化荧光探测设备乃至术后病理检查规范,尚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为明确荧光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近端胃切除后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11家医疗中心就诊的338例近端胃切除后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65例,年龄(63±10)岁(范围:28~91岁)。其中管状胃食管吻合159例(管状胃组),空肠双通道重建107例(双通道组),食管胃双肌瓣技术吻合72例(双肌瓣组)。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分级、术后营养状态,根据洛杉矶分级法对术后12个月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分级,Visick分级标准评估术后生活质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混合线性模型、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多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结果双肌瓣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管状胃组和双通道组[(352±63)min比(221±66)min,(352±63)min比(234±61)min,P均<0.01]。管状胃组、双肌瓣组、双通道组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7/159)、9.7%(7/72)、10.3%(11/107)(χ2=3.51,P=0.173)。三种重建方式术后体重指数变化趋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8,P<0.01)。管状胃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体重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721 kg/m2,P<0.01;均数差值:2.429 kg/m2,P<0.01),双通道组术后12个月体重指数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319 kg/m2,P=0.027)。三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个月双通道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12.9%(4/31),低于双肌瓣组的45.9%(17/37)(χ2=8.63,P=0.003)。双肌瓣组术后Visick 2~4级不适症状的比例为10.4%(7/67),低于管状胃组的34.6%(27/78)(χ2=11.70,P=0.018),但与双通道组的22.2%(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肌瓣技术手术时间长于管状胃吻合及双通道重建,但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双肌瓣技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优势相较于管状胃吻合更加明显。双通道重建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风险低于双肌瓣技术。
简介:摘要当前,学界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关注度日渐升高。食管胃结合部跨越胸腔和腹腔两大解剖区域,具有不同于食管和胃的组织学特征,相关学科对其定义和分型等基本问题普遍存在分歧。日本《胃癌处理规约》总结各方观点,对食管胃结合部给出了全面的定义。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在概念上逐渐扩展为复杂的功能解剖区域,范围涵盖了远端食管至近端胃。食管胃结合部的静脉和淋巴管网具有双向流动的特点,是该部位肿瘤侵袭和转移规律的重要解剖学基础。Nishi分型和Siewert分型的出现,推动了食管胃结合部癌临床研究的发展。Siewert分型获得广泛认可,被相继引入国际主要临床指南。目前一般建议,Siewert Ⅰ型和Ⅱ型肿瘤分期和治疗参照食管癌处理,Siewert Ⅲ型肿瘤参照胃癌处理。但日本食管癌和胃癌治疗指南中,对食管胃结合部癌仍使用Nishi分型。近期,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对当前相关领域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情况提出了建议。只有回归基本的解剖学、生理学视角,加强多学科的沟通合作,借助新兴的生物信息学、数字技术、材料科学技术,才有望走出传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分型和分期面临的困境。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MEWS(早期风险预警评分)动态评分预见性护理对脑外伤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于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神经外科治疗的脑外伤患者中遴选66例为探究对象,以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组名称是研究组(n=33,MEWS动态评分预见性护理)、参照组(n=33,常规护理),对于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相较于参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理质量评分较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中应用MEWS动态评分预见性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可及时发现风险因素,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胃腺癌伴与不伴神经内分泌分化(NE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接受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术后的预后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接受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腺癌,并接受神经内分泌标记物Syn和(或)CgA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2)年龄在20~75岁,各脏器功能正常;(3)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或放疗;(4)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8版肿瘤分期标准,术后病理分期为Ⅰ~Ⅲ期;(5)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完成规范的术后辅助化疗。排除既往5年内患有其他恶性肿瘤及无法按要求规律随访者。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确诊为胃癌并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临床资料,对伴与不伴NED的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6月,对比两组无病生存(DFS)和总体生存(OS)情况,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校正伴NED对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作为敏感性分析。结果共有539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胃癌伴NED患者35例,不伴NED患者504例。与不伴NED组患者相比,伴NED组患者的年龄更高[(65.0±7.5)岁比(54.5±11.3)岁,t=-7.681,P<0.001],接受近端胃切除术的比例更高[22.9%(8/35)比7.6%(36/504),χ2=10.335,P=0.006],Lauren分型为肠型的比例更高[77.1%(27/35)比42.5%(214/504),χ2=14.553,P<0.001],术后分期为Ⅲ期的比例更高[65.7%(23/35)比27.6%(139/504),χ2=25.653,P<0.001]。伴NED组和不伴NED组患者的3年DFS分别为48.9%(95% CI:33.8%~70.8%)和37.4%(95% CI:32.9%~4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伴NED组和不伴NED组患者的3年OS分别为56.1%(95% CI:39.9%~79.1%)和64.3%(95% CI:59.3%~69.7%),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32)。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胃癌伴NED不是影响患者DFS和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均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间的DFS和OS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患者发病年龄更高,接受近端胃切除术的比例更高,Lauren分型多为弥漫型,确诊时的分期较晚,但生存预后与不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患者相同。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的比例逐渐提高。通过规范的内镜及手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生存时间的延长必然导致患者对术后的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保证生存时间的前提下,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胃功能保留手术成为早期胃癌治疗的热点议题。胃功能保留手术核心在于"个体化"治疗,主要通过对早期胃癌进行精准分期,同时结合患者的自身条件,选择最优的手术方式,尽可能地保留患者的胃功能。《中国胃癌保功能手术外科专家共识(2021版)》的制定必将更好地指导临床外科医生规范化开展胃功能保留手术,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检查的老年消化道疾病患者159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分别命名为A组、B组以及C组,并分别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无痛肠镜检查以及无痛胃肠镜检查,分析三组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三组患者均顺利的完成了检查,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上看,三组的对比结果显示(p>0.05),A组、B组以及C组的生命体征异常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看,结果显示(p>0.05),A组、B组以及C组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老年患者实施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2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 089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8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51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30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39例、福建省肿瘤医院128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4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4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04例、潍坊市人民医院103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02例、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97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0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8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9例、丽水市中心医院26例、广东省人民医院26例、江苏省人民医院23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3例、吉林大学第二医院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情况。(2)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治疗情况。(3)临床病理资料分析。(4)手术特征资料分析。(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相关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剔除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特征资料的缺失数据后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将P<0.20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患者2 089例,男1 512例,女576例,性别数据缺失1例;年龄为(62±11)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3)kg/m2。(1)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情况:2 089例患者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20.728%(433/2 089),生化瘘发生率为19.627%(410/2 089),B级胰瘘发生率为1.101%(23/2 089),C级胰瘘发生率为0。(2)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治疗情况:23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B级胰瘘患者中,2例引流管放置时间>21 d,予以抗感染治疗;4例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腔积液,其中2例经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1例尝试穿刺引流失败,1例未行穿刺引流,均予以抗感染治疗;11例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腹腔积液,但临床表现发热或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升高,均予以抗感染、抑制胰酶分泌治疗;6例无典型临床表现,给予生长抑素以抑制胰酶分泌且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延长(中位时间为7 d)。23例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康复,未行二次手术治疗。(3)临床病理资料分析:2 089例患者中,无胰瘘患者BMI,新辅助治疗(无、有)分别为(23±3)kg/m2,1 487例、160例,生化瘘和B级胰瘘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3)kg/m2,386例、22例和(24±3)kg/m2,22例、1例,3类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87, χ2=8.269,P<0.05)。(4)手术特征资料分析:2 089例患者中,无胰瘘患者手术方式(开腹、腹腔镜辅助、全腹腔镜),淋巴结清扫范围(D1、D2、其他),网膜囊切除范围(未切除、部分切除、全部切除),能量设备使用(无、超声刀、LigaSure、LigaSure+超声刀),生物胶使用(无、有),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737例、624例、292例,24例、1 580例、51例,418例、834例、381例,63例、1 530例、23例、16例,1 431例、201例,(33±14)枚,生化瘘和B级胰瘘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6例、189例、74例,11例、389例、9例,110例、171例、128例,35例、359例、6例、9例,378例、31例,(31±14)枚和14例、5例、4例,0、20例、3例,6例、13例、4例,2例、18例、1例、2例,22例、1例,(37±16)枚,3类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8,9.397,15.023,28.245,8.359,F=4.945,P<0.05)。(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能量设备使用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9.91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辅助手术、联合脏器切除、使用LigaSure+超声刀、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0.168,3.922,9.250,1.030,95%可信区间为0.036~0.789,1.031~14.919,1.036~82.602,1.001~1.059,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率较低,腹腔镜辅助手术、联合脏器切除、使用LigaSure+超声刀、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试验注册:在美国ClinicalTrial.gov注册,注册号:NCT03391687。
简介:摘要目前胃部肿瘤以胃癌、胃肠间质瘤和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最为常见。2019年胃癌的腹腔镜手术方面,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均显示,微创手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以及进展期胃癌的肿瘤学疗效都与传统开放手术相似,为腹腔镜手术在胃癌治疗中的推广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胃癌综合治疗方面,也有重大研究结果公布,我国的临床研究也逐渐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关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应用虽有进展,但在胃癌术后的一线治疗尚未能得到认可。胃肠间质瘤领域,腹腔镜手术也逐渐得到推广,晚期耐药患者手术治疗仍有其价值。胃神经内分泌肿瘤方面,最新研究显示,手术方式应根据肿瘤特性来加以选择,胃癌若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则可能预后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