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及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AECOPD患者。根据肺功能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0.70、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80%〕、中度组(FEV1/FVC<0.70、50%≤FEV1%<80%)和重度组(FEV1/FVC<0.70、30%≤FEV1%<50%),每组20例;以同期20例肺功能正常的择期行胃肠外、骨科等非胸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FEV1/FVC、FEV1%、FVC、用力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FGF7、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TNF-α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肺功能正常组相比,轻度、中度和重度组FEV1/FVC、FEV1%、MMEF%和6MWT明显降低,SGRQ评分明显升高,且随病情加重呈持续恶化趋势,重度组与肺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EV1/FVC:0.39±0.09比0.81±0.04,FEV1%:(38.80±6.28)%比(109.58±13.80)%,MMEF%:(0.34±0.14)%比(2.69±0.99)%,6MWT (m):279.00±41.61比402.85±53.97,SGRQ评分(分):34.95±6.71比2.60±2.06,均P<0.05〕;而且轻度、中度和重度组FGF7水平均较肺功能正常组显著降低(ng/L:6.31±2.65、6.10±1.39、6.64±1.77比8.29±3.51,均P<0.05),但轻度、中度、重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肺功能正常组相比,轻度、中度、重度组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TNF-α水平随着病情加重呈持续升高趋势,重度组与肺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g/L:7.42±2.28比3.83±0.92,P<0.05)。但肺功能正常组与轻度、中度和重度组间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TNF-α与FEV1/FVC和FEV1%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50、-0.527,均P<0.01)。结论AECOPD患者血清FGF7降低,而IL-6、TNF-α升高;但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外周血FGF7水平无明显变化,而TNF-α水平可能升高,并伴随小气道功能严重破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容量负荷试验(扩容试验)前后有效动脉弹性(Ea)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收治的11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血流动力学监测,给予500 mL琥珀酰明胶或平衡盐溶液进行容量负荷试验。收集扩容前10 min和扩容后即刻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扩容后即刻CO升高>10%定义为容量有反应性;同理,MAP升高>10%定义为血压有反应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扩容前Ea等动脉负荷指标对容量反应性和血压反应性的判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基线Ea与CO、MAP变化率的相关性。再将容量有反应组按照血压反应性分为血压有反应组和血压无反应组,探讨Ea和动脉负荷在循环复苏中的临床意义。结果116例患者中63例表现为容量有反应性,53例为无反应性。容量有无反应性两组患者扩容前一般情况及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容量有反应组患者扩容前Ea明显高于容量无反应组(mmHg/mL:2.51±1.08比1.87±0.68,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扩容前基线Ea能预测容量反应性,其ROC曲线下面积(AUC)=0.71,95%可信区间(95%CI)为0.62~0.81,P<0.001,当阈值定为1.97 mmHg/mL时,其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60.4%;但基线Ea无法判断容量负荷试验中血压反应性(AUC=0.52,95%CI为0.41~0.63,P=0.7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基线Ea与扩容后CO变化率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47,P<0.001),但与扩容后MAP变化率则呈弱正相关性(r=0.20,P=0.03)。在63例容量有反应性患者中,27例(42.9%)血压有反应性,36例(57.1%)血压无反应性。血压有无反应性两组患者扩容前基线Ea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扩容后血压无反应组和血压有反应组Ea均较扩容前降低(mmHg/mL:2.13±0.94比2.51±1.08,P<0.01;2.47±1.18比2.69±1.30,P<0.05);同时,扩容后容量有反应组Ea变化率与CO变化率和MAP变化率均呈强相关性(r值分别为-0.50和0.58,均P<0.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扩容前Ea>1.97 mmHg/mL可预测容量反应性,扩容前Ea无法准确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负荷试验的血压反应性。扩容后Ea显著降低与患者扩容后血压无反应性相关,解释了容量负荷试验中容量反应性与血压反应性非一致性变化的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利用结肠镜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估算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利用2017年全年结肠镜数据计算PDR与ADR的换算系数,利用PDR和换算系数估算结肠镜医师的ADR,并与实际ADR进行一致性验证。结果最终纳入25 112例结肠镜和20名结肠镜医师,换算系数为0.483,实际ADR和估算ADR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818(95%CI:0.596~0.924,P<0.01)。结论利用PDR估算ADR可行,但该方法仅是权宜之计,仍应重视建立规范电子数据库。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脐静脉置管后7 d内不同时间点脐静脉导管(umbilical vein catheter,UVC)管端移位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成功留置UVC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置管后记录UVC管端位置、脐带残端长度、体重、腹围,并分别在置管后2、24、48、72 h及7 d进行监测。分析管端位置、脐带残端长度、腹围及体重变化情况。根据UCV管端是否发生移动以及移动的方向分为非移位组、向内移位组和向外移位组。采用χ²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5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向内移位51例,向外移位62例,未移位44例。3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剖宫产、置管时龄、镇静、喂养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置管后2、24、48、72 h及7 d UVC管端移位率分别为0、27.4%(43/157)、27.2%(31/114)、25.3%(21/83)和29.0%(18/62);24、48、72 h及7 d累积移位率分别为27.4%(43/157)、47.1%(74/157)、60.1%(95/157)和72.0%(113/157)。与非移位组相比,置管后24、48 h向内移位组脐带残端长度较短[分别为0.5 cm(0.4~0.5 cm)与0.6 cm(0.5~0.8 cm)、0.4 cm(0.3~0.5 cm)与0.5 cm(0.5~0.6 cm),Z值分别为-5.55和-3.69,P值均<0.05],置管后48、72 h腹围增加较少[分别为0.6 cm(0.5~1.0 cm)与0.9 cm(0.7~1.2 cm)、0.6 cm(0.3~0.9 cm)与0.9 cm(0.7~1.3 cm),Z值分别为-2.03和-2.09,P值均<0.05]、体重下降百分比较多[分别为-4.7%(-6.0%~-3.6%)与-3.1%(-3.7%~-2.2%)和-6.0%(-7.5%~-5.0%)与-3.9%(-5.1%~ -2.4%),Z值分别为-3.75和-2.96,P值均<0.05];与非移位组相比,置管后24、48、72 h及7 d向外移位组腹围增加较多[分别为1.6 cm(0.9~1.9 cm)与0.7 cm(0.5~0.9 cm)、1.5 cm(1.2~1.8 cm)与0.9 cm(0.7~1.2 cm)、1.7 cm(1.3~1.9 cm)与0.9 cm(0.7~1.3 cm)和1.6 cm(1.1~1.9 cm)与0.9 cm(0.6~1.3 cm),Z值分别为-4.82、-4.79、-3.74和-3.09,P值均<0.05]。结论UVC使用期间管端移位发生率较高。脐带干燥回缩、腹围、体重变化会影响UVC管端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