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75例纳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7月~2021年4月实施临床治疗研究,选取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37)、观察组(n=38)后,分别实施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比较两组足踝功能恢复效果、手术指标及手术影响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足踝功能优、良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疼痛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术后QOL为(81.54±6.17)分,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临床效果确切,且微创术式实施可减少患者术后不适,维护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2月—2016年4月26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方法治疗,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比较两组距骨骨软骨损伤治疗效果;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关节镜组距骨骨软骨损伤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关节镜组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关节镜组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微骨折技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效果肯定,可减轻患者疼痛,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且无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体现了微创特点,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我院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自体骨软骨移植术,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疼痛评分、踝—后足评分与骨水肿面积。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踝—后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骨水肿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治疗中,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显著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软骨修复,使患者损伤部位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普及。
简介: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原发性青光眼发病与脸型、眶距、瞳距的关系。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收住确诊的20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用Hertel眼球突出计测量眶距,用米尺测量瞳距和脸长。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男45例,平均年龄57.31岁,平均脸长202.4mm,眶距97.94mm,瞳距61.71mm。女56例,平均年龄58.71岁,平均脸长187mm,眶距94.95mm,瞳距59.76m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男28例,平均年龄57.29岁,平均脸长199.8mm,眶距97.59mm,瞳距61.65mm。女21例,平均年龄55.29岁,平均脸长185.4mm,眶距93.64mm,瞳距60.29mm。开角型青光眼,男31例,平均年龄42.61岁,平均脸长197.39mm,眶距100.52mm,瞳距62.48mm。女19例,平均年龄37.71岁,平均脸长183.12mm,眶距94.35mm,瞳距60.12mm。原发性青光眼脸长、眶距、瞳距男性大于女性,其脸长度男女均以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大,开角型最小。眶距男性开角型青光眼最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小,女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最小。结论脸型长度、眶距和瞳距与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有因果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距骨软骨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分别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治疗,实验组采用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97.50%)高于对照组(82.50%);实验组疼痛持续时间为(5.62±1.37)d、完全负重时间为(14.81±3.49)d,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背伸、跖屈、内翻及外翻肌耐力更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