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丙泊酚药物浓度和意识状态改变敏感的脑功能特征。方法选择拟行胸腹部手术治疗的男性患者6例,对所有患者使用靶控输注设备进行丙泊酚输注,初始药物浓度设置为1.0 mg/L,然后每6 min增加0.2 mg/L,直到患者达到无意识状态。同时,采集患者的脑电信号。将采集的脑电信号进行预处理并提取脑功能特征。构建药物浓度相同、意识状态不同和意识状态相同、药物浓度相同两个数据集,并使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3种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在不同的数据集上进行分类分析。结果特征筛选结果显示功率谱-δ-顶区、排列熵(permutation entropy, PE)-δ-颞区和相位滞后指数(phase lag index, PLI)-α-顶区到顶区为对意识状态改变敏感的特征,使用这3个特征在LDA、LR和SVM机器学习算法模型上得到的意识状态分类正确率分别为(82±5)%、(83±5)%和(84±4)%;功率谱-β-额区、功率谱-β-颞区和功率谱-β-顶区对药物浓度改变敏感,使用这3个特征在LDA、LR和SVM机器学习算法模型上得到的药物浓度分类正确率分别为(77±4)%、(76±4)%和(80±4)%。功率谱-δ-顶区在药物浓度变化时没有明显变化(P>0.05),而在意识状态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明显升高(P<0.001);PE-δ-颞区和功率谱-β-额区在从低药物浓度到高药物浓度和从有意识到无意识时均明显降低(P<0.001);PLI-α-顶区到顶区在低药物浓度状态下明显高于其在高药物浓度状态下(P<0.001),但是其在意识状态变化时并没有明显变化(P>0.05);功率谱-β-颞区和功率谱-β-顶区在意识状态变化时均没有出现明显变化(P>0.05),但是功率谱-β-颞区从低药物浓度到高药物浓度时明显升高(P<0.001),而功率谱-β-顶区从低药物浓度到高药物浓度时明显降低(P<0.05)。结论功率谱-δ-顶区可以很好地表征意识水平的变化同时避免药物浓度的影响,在精确监测麻醉深度上具有潜力。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早期胃癌诊治培训模式建立和教学效果的评估,探讨消化专科医师专题继续教育的方式。方法纳入2019年9月—2020年1月参加北京协和医院早期胃癌培训班的共3期48名学员,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形式,对6种不同培训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估。结果通过早期胃癌培训班学习,学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意识(100.0%,48/48)、基础理论水平(97.9%,47/48)、内镜下识别能力(95.8%,46/48)和内镜操作技术(87.5%,42/48)均有了明显提高。效果较好的培训模式包括内镜图片识别培训、理论知识讲座、临床病例讨论和手把手操作培训。学员培训后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为(79.38±8.10)分,较培训前的(48.33±9.96)分显著提高(t=-21.176,P<0.001),培训后的图片识别测试成绩为(81.50±8.32)分,也较培训前的(49.58±13.48)分显著提高(t=-15.408,P<0.001)。结论包含多种培训方法的早期胃癌系统培训模式效果显著,应在消化专科医师的专题继续教育中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姿势解密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常规康复训练采取良肢位摆放、肩关节主被动活动、神经发育疗法进行治疗,治疗为每日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治疗组接受姿势解密技术治疗,通过评价肩关节复合体、胸椎、腰椎和骨盆带中立位姿势,找到处于异常位置的关节和肌肉,将调整其结构和功能,治疗为每日40 min,每周5 d,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2.00±2.29)分]、MBI[(78.65±17.99)分]和FMA[(46.30±10.20)分]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7.50±0.89)分、(43.75±13.85)分和(24.10±9.13)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VAS评分(4.90±1.02)分、MBI评分(63.25±11.15)分和FMA评分(37.00±9.51)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姿势解密技术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并改善上肢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血管定位设计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7例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6~65岁[(39.2±9.7)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10.0 cm×7.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2.5 cm~10.5 cm×7.5 cm。术前行3D-CTA检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根据检查结果及创面情况设计个性化皮瓣。Ⅰ期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0例,Ⅱ期扩创后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7例。比较术前3D-CTA检查所测量的穿支动脉的管径、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垂直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血管危象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依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患者足部功能。术后6个月依照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评定皮瓣修复效果,依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等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观察供区创面愈合及影响运动功能等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9.6±2.3)个月]。术前3D-CTA检查所测量的穿支动脉的管径、穿支起始点至外踝尖垂直距离、穿支起始点至小腿外缘水平距离与术中实际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为(84.0±7.9)分,高于术前的(51.3±8.2)分(P<0.05),其中优12例,良5例。术后6个月皮瓣厚度与周围皮肤平齐,不影响穿鞋,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达(8.7±2.3)分,效果均满意;依照BMRC感觉功能评价标准,皮瓣感觉功能持续改善,10例患者达到S3~S4水平,两点辨别觉达(10.2±2.0)mm;7例患者达到S2水平。供区切口均获得良好愈合,无明显瘢痕挛缩,供区肢体无关节运动功能受限。结论对于足部软组织缺损,3D-CTA辅助血管定位可术前个体化、精确化设计腓动脉穿支皮瓣并快速准确切取皮瓣,可促进软组织愈合和足部功能恢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不损伤主要动脉,供区损伤小,患者满意度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乙酰转移酶MYST2在胰腺癌细胞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及其对诊断胰腺癌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2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确诊的54例胰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距离手术切缘>5 cm)。对人胰腺癌细胞系ASPC1和BXPC3进行敲低处理(ASPC1敲低组和BXPC3敲低组),对CFPAC1和SW1990进行过表达处理(CFPAC1过表达组和SW1990过表达组),未经处理的为ASPC1、BXPC3、CFPAC1和SW1990空载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不同病理分化程度患者的胰腺癌细胞,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和人胰腺癌细胞系ASPC1、BXPC3、CFPAC1、SW1990,以及敲低组、过表达组和空载对照组的MYST2蛋白质水平。采用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和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比较敲低组、过表达组与空载对照组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侵袭和集落形成能力。对54例患者的胰腺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MYST2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MYST2不同表达水平对诊断胰腺癌的价值。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54例胰腺癌患者病理切片中,高分化13例,中分化24例,低分化15例,未分化2例,胰腺癌细胞MYST2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为3.12±1.67、2.87±1.59、2.12±1.03、1.08±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1, P<0.05)。4种胰腺癌细胞系ASPC1、BXPC3、CFPAC1、SW1990的MYST2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HPDE(1.41±0.47、1.40±0.93、1.13±0.62、1.71±0.46比0.82±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25、1.577、1.319、1.832,P均<0.05)。BXPC3敲低组MYST2水平低于BXPC3空载对照组(0.39±0.12比0.75±0.34),ASPC1敲低组低于ASPC1空载对照组(0.43±0.22比0.82±0.48),CFPAC1过表达组高于CFPAC1空载对照组(1.38±0.45比0.82±0.37),SW1990过表达组高于SW1990空载对照组(1.34±0.65比0.51±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4、1.378、1.319、1.934,P均<0.05)。ASPC1敲低组细胞增殖较ASPC1空载对照组缓慢,80 h增殖峰值低于空载对照组(1.02±0.77比4.31±2.45);BXPC3敲低组细胞增殖较BXPC3空载对照组缓慢,80 h增殖峰值低于空载对照组(0.91±0.24比2.84±0.53);SW1990过表达组胰腺癌细胞增殖较SW1990空载对照组快,80 h增殖峰值高于空载对照组(3.10±0.67比1.04±0.17);CFPAC1过表达组胰腺癌细胞增殖较CFPAC1空载对照组快,80 h增殖峰值高于空载对照组( 5.45±1.13比1.01±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7、1.316、1.292、1.501,P均<0.05)。在迁移能力检测中,ASPC1敲低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少于ASPC1空载对照组(34.08±17.62比118.76±5.31),BXPC3敲低组少于BXPC3空载对照组(18.62±9.64比57.90±12.67);SW1990过表达组多于SW1990空载对照组(134.84±24.65比37.82±6.73),CFPAC1过表达组多于CFPAC1空载对照组(65.79±27.46比11.68±5.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75、1.322、1.437、1.219,P均<0.05)。在侵袭能力检测中,ASPC1敲低组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少于ASPC1空载对照组(9.79±5.75比45.76±12.71),BXPC3敲低组少于BXPC3空载对照组(23.46±11.13比84.92±17.65),SW1990过表达组多于SW1990空载对照组(156.42±34.50比42.13±22.17),CFPAC1过表达组多于CFPAC1空载对照组(112.64±47.82比39.09±17.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4、1.635、1.423、1.119,P均<0.05)。在集落形成数量方面,ASPC1敲低组少于ASPC1空载对照组(13.15±6.42比86.79±35.17),BXPC3敲低组少于BXPC3空载对照组(14.93±9.30比52.93±15.76);SW1990过表达组多于SW1990空载对照组(129.10±57.31比62.42±37.43),CFPAC1过表达组多于CFPAC1空载对照组(157.98±66.45比74.35±34.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8、1.290、1.274、1.462,P均<0.05)。胰腺癌组织MYST2评分高于癌旁胰腺组织[(3.04±2.23)分比(1.32±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9,P<0.05)。当MYST免疫组织化学总评分为3分时,曲线下面积最大(0.888,95%可信区间0.827~0.948),约登指数为0.56。结论MYST2与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有关,其高表达可促进胰腺癌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用紫草素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对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δ(CEBPD)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0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模型组、紫草素1组、紫草素2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模型组、紫草素1组和紫草素2组小鼠背部脱毛区均每日外涂5%咪喹莫特乳膏(IMQ)50 mg建立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用药6 h后,紫草素1组、紫草素2组小鼠建模区分别予0.5 ml浓度为0.576 g/L和5.76 g/L的紫草素,共处理8 d;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每日肉眼观察各组小鼠银屑病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随时间的变化情况;8 d后,脱颈处死小鼠,取背部皮损,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CEBPD在小鼠背部表皮层的表达。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间观察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第8天时,模型组小鼠可见明显的红斑、鳞屑及皮损浸润增厚,紫草素1、紫草素2组小鼠与同期模型组相比,皮损显著改善,紫草素2组改善更明显。第8天时,空白对照组PASI评分为0分,模型组为(11.0±1.22)分,紫草素1组为(8.6±0.55)分,紫草素2组为(5.8±1.30)分,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21,P<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CEBPD表达水平(A值)为0.072±0.026,紫草素1组0.177±0.036,紫草素2组0.290±0.062,空白对照组0.407±0.05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895,P<0.01),两两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小鼠表皮层中CEBPD表达水平从高至低依次为空白对照组、紫草素2组、紫草素1组、模型组,各组间CEBPD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37,P<0.05),模型组、紫草素1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紫草素2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用紫草素可有效干预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形成;CEBPD在银屑病样小鼠模型中表达降低,外用紫草素可显著升高CEBPD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CT检查中的医疗照射与职业照射水平,为建立CT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7至12月,收集2017年杭州市内16家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点医院的CT设备信息及与CT操作相关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年剂量当量,并利用医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收集2742名受检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同时使用CT长杆电离室测量头部CT标准剂量模体的CTDIvol和DLP,并比较实测值与显示值的差别。基于调查数据计算儿童(<5岁、5~<10岁、10~<15岁组,共1158名)和成人(≥15岁组,共1584名)受检者不同检查部位CTDIvol和DLP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四分位数,并将CTDIvol(P75)和DLP(P75)与国外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16家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点医院共有40台CT设备[进口设备占92.5%(37/40)]。杭州市内省级、市级、县级监测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平均个人年剂量当量分别为0.12、0.24、0.47 mSv。儿童组中,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P75)分别为48.8、11.3、13.1 mGy,DLP(P75)分别为655.5、269.2、348.5 mGy·cm;成人组中,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P75)分别为54.8、10.5、12.9 mGy;DLP(P75)分别为757.0、308.0、724.9 mGy·cm,2组各部位CTDIvol(P75)、DLP(P75)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39.529,均P<0.05)。杭州市CT受检者各年龄组间(<5岁、5~<10岁、10~<15岁和≥15岁组)头部、胸部和腹部的CTDIvol(χ2=24.334、10.573、22.723)、DLP(χ2=62.981、51.640、57.9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国家儿童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的CTDIvol和DLP分别为20~40、1.5~6.5、2.5~6.0 mGy和240~650、12~115、27~800 mGy·cm;其他国家成人CT受检者的头部、胸部、腹部CTDIvol和DLP分别为30~85、9~22、12~31 mGy和935.6~1360、346.5~610、600~1325 mGy·cm。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杭州成人CT受检者的CTDIvol(P75)和DLP(P75)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儿童CT受检者的CTDIvol(P75)和DLP(P75)则处于较高水平。结论杭州市CT检查所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儿童CT受检者医疗照射水平较其他国家偏高。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造影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稳定性,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海盐县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为颈动脉斑块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根据卒中发生情况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6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组40例。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利用软件定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稳定性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常规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回声为低回声或者中等回声,两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增强分级中3~4级所占比例较高(P<0.05)。超声造影显示相对于非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达峰时间(TTP)较短[(25.46±3.25)s比(32.77±4.28)s,t=3.783,P=0.000]、峰值强度(PI)[(59.62±10.18)dB比(47.53±14.36)dB,t=3.263,P=0.000]和曲线下面积(AUC)[(2 365.37±346.03)cm2比(1 695.42±525.44)cm2,t=4.981,P=0.000]较高,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超声造影增强强度视觉评分结合超声造影量化技术可判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可能的发展过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时机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0岁及以上(长寿老年人)骨质疏松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64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长寿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变化、术中骨水泥渗漏、术后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活动能力术前术后变化等进行评估。记录术前、术后早期(术后3 d)及术后30 d患者疼痛评分、活动能力评分、骨水泥外渗情况及术后椎体再次骨折、术后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64例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0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依次为(8.34±1.12)分、(2.17±1.45)分和(1.83±1.15)分(F=540.876,P<0.01);活动能力评分依次为(2.83±0.94)、(1.59±0.70)和(1.39±0.60)分(F=65.492,P<0.01)。术中骨水泥渗漏18例(28.13%),术后30 d内肺炎4例(6.25%),泌尿系感染9例(14.06%),下肢静脉血栓3例(4.69%),褥疮1例(1.56%),手术椎体再次骨折2例(3.13%)。术后30 d随访期间患者无1例死亡。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长寿老年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活动能力,是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RNA(miR)-125a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相关机制。方法用白细胞介素(IL)-23干预处理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24 h后,分为miR-125a组和miR-NC组,分别转染miR-125a过表达质粒和过表达对照质粒。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两组转染后0、24、48、72 h HaCaT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24 h两组miR-125a及IL-23受体(IL-23R)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两组转染后48 h IL-23R、Janus激酶2(JAK2)、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25a和IL-23R间的靶向关系。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HaCaT细胞增殖能力随时间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评估。结果质粒转染后,miR-125a组miR-125a相对表达水平(6.377 ± 0.745)高于miR-NC组(0.700 ± 0.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5,P=0.002)。转染后0、24、48 h,miR-125a组与miR-NC组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63、0.623、1.930,均P > 0.05);转染后72 h,miR-125a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miR-NC组(t=4.407,P < 0.05)。MiR-125a组IL-23R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miR-NC组(t=3.082,P < 0.05)。与miR-NC组相比,miR-125a组IL-23R、JAK2和p-AKT蛋白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15、6.996、12.424,P值分别< 0.001、=0.002、< 0.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iR-125a可靶向结合IL-23R。结论MiR-125a可能通过负性靶向调控IL-23R/JAK2/AKT信号通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危险因素与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于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共纳入89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和113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老年抑郁症组),并将老年抑郁症组分为认知正常组(33例)和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组(80例)。收集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病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脂血症)、血液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C反应蛋白]及脑小血管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脑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和腔隙性梗死]等资料,完成包括总体认知功能及各认知域的相关测验。比较各组间微血管功能及认知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各组中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标记物与认知评分的相关性,最后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索微血管功能障碍对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风险。结果伴MCI老年抑郁症组患高血压比例及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认知正常老年抑郁症组(χ2=15.67,P<0.01;F=7.05,P=0.001),半卵圆区EPVS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0.64,P=0.005)。伴MCI老年抑郁症组Hcy浓度(r=-0.25,P=0.024)及脑白质高信号评分(r=-0.33,P=0.017)与执行功能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β=2.34,P=0.005)、高Hcy(β=1.74,P=0.039)及半卵圆区EPVS增多(β=1.31,P=0.028)可能是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微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简介:摘要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头颅增大、头顶隆起、胸腰椎后凸畸形、肢体短缩,是人类常见的非致死性遗传性骨病。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功能异常常常导致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软骨发育不良(hypochondroplasia,HCH)及致死性骨发育不全(thanatophoric dysplasia,TD)等软骨发育性疾病。近年来,关于FGFR3基因突变在软骨发育异常疾病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较多,大量研究证实FGFR3基因突变可导致软骨代谢紊乱,在软骨发育异常、软骨发育停滞等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FGFR3基因突变、蛋白构象改变在软骨发育不全的分子遗传学机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中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所有接受胃ESD治疗的患者,分析患者病史资料、胃内病变特点、操作过程及患者预后。结果共纳入422例患者的437处病变,其中胃上皮性肿瘤406例。ESD术中出血率为32.3%(141/437),其中急性大出血2例。ESD术中出血可增加肌层损伤和术中穿孔的发生概率,延长操作时间,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SD术中出血的发生主要与术中解剖粘连、病变位于上中2/3胃、标本面积≥15 cm2、男性、非ESD绝对适应证相关。结论术中出血是胃ESD操作的限速因素,应注意把握操作适应证,对于男性患者、病变位于上中2/3胃、切除标本较大或术中存在解剖粘连时,应注意预防术中出血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的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MTLIF)和开放腰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OTLI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医院骨科66例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间不稳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MTLIF(MTLIF组)、33例行OTLIF(OTLIF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手术期发热,手术前、后腰与腿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后4年相邻节段退变、内固定松动、椎间融合器塌陷情况。结果MTLIF组手术时间为(191.6±50.5)min、射线暴露次数为(15.5±6.4)次,均明显多于OTLIF组的(105.8±23.1)min和(7.2±1.4)次(t=17.210,t=10.850,均P<0.01);术中出血量为(150.4±70.4)ml、术后引流量为(90.4±30.7)ml,术后2周VAS和ODI评分分别为(2.4±0.7)和(24.5±3.7)分,均明显少于OTLIF组的(250.7±43.9)ml、(216.3±67.8)ml、(4.5±1.6)和(30.6±4.6)分(t=-12.830,t=-14.070,t=-6.890,t=-5.805,均P<0.01)。MTLIF组和OTLIF组术后发热[1例(3.3%)比4例(12.1%),χ²=-1.660,P=0.20]、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1.2±0.7)比(1.3±0.6)分,t=-0.628,P=0.53]、ODI评分[(14.2±2.7)比(14.7±2.5)分,t=-0.756,P=0.45]、Bridwell Ⅰ级椎间融合率[86.7%(26/30)比84.8%(28/33),χ²=0.042,P=0.84],术后4年随访相邻节段退变[0例(0)比1例(3.0%),χ²=0.924,P=0.34]、内固定松动[1例(3.3%)比1例(3.0%),χ²=0.005,P=0.95]、椎间融合器塌陷[1例(3.3%)比1例(3.0%),χ²=0.005,P=0.9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OTLIF,MTLIF能达到充分减压、相同的融合率,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长期疗效满意,但手术时间较长、射线暴露次数较多。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人骨质疏松对腰椎短节段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北京医院行腰椎内固定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75例、骨密度T≤-2.5,对照组(CO组)103例、骨密度T>-1.0;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以及术后随访临床评价结果。结果最终纳入178例老年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68例、腰椎管狭窄110例。术前OP组和CO组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7.35±1.30)分、(7.35±1.33)分,腿痛VAS评分(7.32±1.30)分、(7.22±1.40)分,两组术前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40、0.468,P=0.989、0.640);OP组的术后Cage(椎间融合器)塌陷比例70.7%(53/75)、术后螺钉松动比例37.3%(28/75),明显高于CO组22.3%(23/103)、14.6%(15/103)(χ2=41.440、12.280,均P=0.000);而OP组和CO组患者的术后1年、2年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89.3%(67/75)比91.3%(94/103)、χ2=0.187、P=0.666,术后2年:94.6%(71/75)比95.1%(98/103)、χ2=0.021、P=0.885]。OP组和CO组腰痛、腿痛VAS评分以及功能障碍指数(ODI)在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虽然存在Cage塌陷、内固定松动等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行腰椎短节段TLIF手术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