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广西南宁民办幼儿园儿童龋活跃性(CA)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于2008年、2009年对南宁市3所民办幼儿园184名3~6岁儿童进行龋病检查和有关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和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新增乳牙龋失补牙面数(dmfs)。采用×z检验、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新增dmfs的影响因素。结果184名受调查幼儿2次调查患龋率分别为57.1%和76.1%.dmfs分别为5.02±7.49和12.05±13.00。受试幼儿园儿童1年之中的患龋率增长,经x: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fs增长较明显,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次均接受检查的儿童1年中新增dmfs的比例为7.08±8.30。多因素分析显示受试者基线dmfs、睡前进食、牛奶或饮用水加糖是1年中新增dmfs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幼儿CA与受试者龋坏程度、既往龋坏情况、睡前进食、牛奶或饮用水加糖有关,提示幼儿龋病预防工作从这几方面干预的可能性。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3种不同根管预备系统在弯曲根管预备中的应用。方法:选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103例有弯曲根管的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患者患牙120颗,随机分为3组:手用不锈钢K锉组、PROTAPER组、Mtwo组,评价根管预备和填充的效果。结果:手动不锈钢K锉组、PROTAPER组、Mtwo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2.31%、98.44%、98.50%。手动不锈钢K锉组操作时间为16.25±3.26min,PROTAPER组与Mtwo组的操作时间分别为7.22±2.11min、7.08±3.38min,显著短于手动不锈钢K锉组(P〈0.05)。手动不锈钢K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54%;PROTAPER组与Mtwo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47%、3.01%,显著低于手动不锈钢K锉组(P〈0.05)。结论:Mtwo和PROTAPER机用NiTi旋转系统对于弯曲根管的预备效果良好,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发生根管预备并发症的可能性明显低于手动不锈钢K锉。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雌激素对绝经妇女牙槽成骨细胞细胞增殖和活性、成骨分化、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和核因子κB受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kappaBligand,RANKL)的影响,为绝经妇女的牙周和种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经患者知情同意,收集女性志愿者(年龄63-72岁)的牙槽骨,进行体外培养,获得牙槽成骨细胞。用不同剂量的17β-雌二醇(0.01nM、0.1nM和1nM)处理后,通过MTT和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活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vonKossa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别检测绝经妇女牙槽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活性、成骨分化、OPG和RANKL表达水平。结果:17β-雌二醇处理后,绝经妇女牙槽成骨细胞的细胞增殖和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水平和矿化能力都明显增高,且具有17β-雌二醇浓度依赖性。同时,随17β-雌二醇剂量的增加,OPG表达升高,而RANKL的水平下降,OPG/RANKL比值明显升高。结论:17β-雌二醇可以增强绝经妇女牙槽成骨细胞的增殖和活性、促进成骨、改善牙槽骨再生的微环境,为绝经妇女的牙周骨再生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简介:目的:通过对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C-Met、CD1a在舌鳞癌(tonguesquamouscellcarcinoma,TSCC)、舌癌前病变及舌正常组织中表达的研究,探讨在舌鳞癌中HGF/C-Met信号通路对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例舌鳞癌、10例舌癌前病变及10例舌正常组织的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舌鳞癌、舌癌前病变及舌正常组织中HGF、C-Met及DC标志物CD1a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以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HGF、CMet和CD1a在舌鳞癌中的表达水平较舌癌前病变和舌正常组织高(P均〈0.01);在舌鳞癌中,C-Met的表达水平与CD1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3.769)。结论:舌鳞癌患者局部微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免疫反应,HGF/C-Met信号通路可抑制DC对舌鳞癌组织的浸润。
简介:目的分析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颌面部对称性,探讨颈部肌肉功能异常对儿童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替牙期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20例(男14,女6),拍摄头颅后前位定位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颌面结构形态、位置的对称性。结果面中部、面下部中线均偏向患侧(P〈0.01),患侧面部高度、上颌骨垂直高度、下颌骨体长度均较对侧小(P〈0.01),乳突发育优于对侧;患侧髁突、颧弓较对侧偏外(P〈0.01),颧弓相对于颞部塌陷(P〈0.01);同时发生下颌骨向患侧的旋转移位,加重了下颌骨的不对称畸形。结论先天性肌性斜颈可以导致儿童早期发生颌面部发育不对称,颈部结构与功能对儿童颌面部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肌(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型: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分型为毛细血管型2例、混合型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型,病理分型为海绵血管型.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分型,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分型。
简介:目的观察成年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翼外肌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大鼠配戴固定的前伸下颌矫治器,对照组不配戴矫治器.分别于下颌前伸3、7、14、28d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取大鼠左右侧的翼外肌,制作电镜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成年大鼠翼外肌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在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内,下颌前伸3d时,部分肌丝溶解断裂;下颌前伸7d和14d时,肌丝方向紊乱,肌小节宽度不规则;下颌前伸28d时,局部仍可见肌丝方向紊乱和肌小节宽度不规则.下颌前伸3、7、14d时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肌膜下及肌丝间线粒体增多,形态改变.下颌前伸28d时,线粒体数量和形态基本正常.下颌前伸14d时,在实验组大鼠翼外肌细胞内,终板内的神经递质较多.结论成年大鼠下颌功能性前伸后翼外肌细胞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简介:目的:观察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hormone—relatedprotein,PTHrP)对去卵巢大鼠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用80只5月龄健康雌性大鼠,随机选其中60只行双侧卵巢摘除术(ovariectomized,OVX),另外20只行假手术不去卵巢;6周后,60只去除卵巢的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PTHrP组注射PTHrP,雌激素组(E:组)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安慰剂组(OVX组)注射生理盐水,每组20只;假手术的大鼠2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sham—OVX组)亦注射生理盐水。给药60d后,处死大鼠解剖分离右侧下颌骨,测定并比较4组大鼠磨牙区段牙槽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颌骨第一磨牙区段制取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牙槽骨组织形态;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各组根周牙槽骨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的表达。结果:BMD测定结果中,PTHrP组明显高于OVX组(P〈0.05),且与E2组及sham—OVX组问无明显差异(P〉0.05);HE染色显示,PTHrP组、E2组和sham—OVX组牙槽骨形态均较完整,而OVX组牙槽骨吸收较多;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THrP组牙槽骨的RUNX2的表达明显高于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HrP可能对去卵巢大鼠牙槽骨的骨形成有促进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SD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探讨OPN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及成骨方面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用6~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以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为实验组,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不加力为对照组,通过自制的加力装置牵引移动大鼠的磨牙,分别在加力后8h、24h、3d、7d处死实验动物,即刻取上颌骨制备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D大鼠牙周组织中OPN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大鼠牙周膜中张力侧OP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3d、7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正畸治疗牙齿移动过程中,OPN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并与新骨的形成相关。
简介:目的:研究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对鼠颌下腺细胞(ratsubmandibularglandcells,RSGCs)生长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第2代大鼠颌下腺细胞用于实验,按加入不同浓度LN分4组(0、5.0、25.0和50.0mg/L)进行培养,相差显微镜的观察,绘制生长曲线,MTT比色法、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LN对细胞增殖及淀粉酶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培养的RSGCs免疫组化鉴定CK8.13、S-100蛋白染色呈阳性,波形丝蛋白染色呈阴性。培养72h后MTT法检测5.0-50.0mg/LLN组细胞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96h后检测培养液中淀粉酶的含量,各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N能促进RSGCs的黏附和增殖并保持RSGCs的正常分泌功能。
简介:目的:制备针对人釉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的重组人全长釉原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融合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小鼠体内诱导制备腹水,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和蛋白G亲和层析柱纯化抗体。结果:筛选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人釉原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H10G1、H3G1、G5H3。腹水单克隆抗体效价分别为1∶243000、1∶729000、1∶729000,纯化后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81000、1∶243000、1∶729000。3株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分析显示均识别人釉原蛋白45~149位的氨基酸序列。结论:成功制备出针对人釉原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探讨釉原蛋白在牙根发育及牙周再生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新生组织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6只大鼠进行单侧下颌骨牵张,速率:0.4mm/d,牵张期为10d,术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第10d及下颌骨牵张成骨固定期第14d取材。将取材的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定量检测。应用iTRAQ技术对蛋白质样本进行检测,寻找及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应用iTRAQ技术对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新生骨组织成功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质谱鉴定出置信度95%的蛋白质共567种,共鉴定出差异蛋白207个,其中上调≥1.5倍的47个,下降≤0.8倍的58个。结论:筛选出多种与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进一步验证与新骨形成相关的蛋白质奠定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咀嚼麦芽糖醇口香糖对唾液流率与pH值的影响。方法选10例志愿者,分别检测咀嚼麦芽糖醇口香糖或木糖醇口香糖前后不同时间段唾液的流率和pH值。应用SPSS12.0软件分析。结果咀嚼2种口香糖10min内,唾液流率显著增加,在2~4min时达到峰值,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24±0.30)mg/min和(4.53±0.19)mg/min。唾液pH值在2~4min时上升至(7.16±0.15)和(7.02±0.20)。两组的唾液流率与pH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咀嚼麦芽糖醇口香糖也能促进唾液分泌,提高唾液pH值。
简介:当病人的基牙相对完好且不适于种植修复时,树脂粘结桥(RBFPDs)是一种值得考虑的修复方法。但是,由于长跨度树脂粘结桥较单桥体树脂粘结桥的修复成功率低,对于2个或更多牙齿缺失的病例,传统树脂粘结桥修复的预后不佳。通过使用改良的非刚性连接体可以减少基牙间与固位体脱粘有关的有害应力,从而很好的提高长跨度树脂粘结桥的成功率。对于这样的长跨度修复体,应使主固位体至少包绕基牙3个面或者预备对称的轴向沟槽以达到辅助固位的目的。连接体应允许基牙间水平向和垂直向运动,这样固位体会具有更好的抗力形和固位形,应力减少,而且辅固位体不会脱粘。非刚性连接体自上而下的就位方式和阴型一主固位体的联合应用对于修复体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由于主固位体遭受大载荷而脱粘,修复体可以被容易的取下并重新粘结。
简介:临床上患者和牙医越来越重视天然牙根的保留,利用完善根管治疗过的牙根做桩冠修复,越来越普遍[1].前牙牙冠缺失,不仅影响切割和发音功能,而且影响面部外形美观.利用桩钉插入根管内得以获得固位的桩冠修复,特别是烤瓷桩冠的修复,不仅固位良好,颜色和形态均能接近天然牙.但是,如果在桩冠制作的过程中,桩钉选择不当,桩钉加工技术欠缺,或者因外部因素,如外伤,咬合创伤等,均可造成桩钉的折断或脱落.临床上常采用取出断端桩钉,重新修复.当断面发生在根中1/3处,根内部分牢固,X线片显示根内部分较长(大于5mm),且临床上又难以取出时,作者认为可以不取出断端,采用桩钉两端凹凸相嵌的办法,进行桩冠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