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大多数抗癫痫药物不会改变癫痫的病程,基本上是“对症治疗”,即使有多种新型抗癫痫药物不断问世,仍有超过30%的患者发展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开发有效的药物来预防或逆转癫痫发生和进展,是临床和临床前研究的重要目标。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实现抗癫痫发作向抗癫痫发生、疾病修正治疗的转变,不仅需要标准化的动物模型、能够预测癫痫发生或进展的生物标志物,而且需要足够且广泛的受试者群体、严谨的设计方案和前沿的分析方法,使得临床前研究成功向临床转化。毫无疑问,未来以各种神经损伤途径作为靶点来实现癫痫的预防和疾病修正治疗,或可成为治疗及预防癫痫真正有效的手段。
简介:女性癫痫患者比普通健康女性有更高的生殖内分泌障碍。这些生殖激素的改变多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性激素血症,高泌乳素血症,不育和停经。生殖内分泌的异常不仅与癫痫发作有关,而且还与抗癫痫药有关。癫痫发作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系统来干扰生殖内分泌系统,而抗癫痫药物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激素系统,性激素的代谢以及性激素的结合蛋白,致使生殖内分泌异常。女性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有更高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和高雄性激素血症发生率。新型抗癫痫药物对生殖内分泌的影响还缺乏广泛研究。传统抗癫痫药会使胎儿出生缺陷增加2~3倍,妊娠期癫痫的控制不良也会增加女性癫痫患者的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癫痫发作药物、一碳单位代谢(OCM)相关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基因型对癫痫患者体内OCM代谢物水平的影响,筛选丙戊酸(VPA)致畸的易感基因。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附属第七医院神经医学中心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72例癫痫患者,将服用VPA、左乙拉西坦(LEV)、拉莫三嗪(LTG)、奥卡西平(OXC)超过6个月且规律用药期间无发作的患者分别归为VPA组(95例)、LEV组(61例)、LTG组(57例)、OXC组(70例),将从未服用过抗癫痫发作药物或就诊前6个月未服用抗癫痫发作药物患者归为空白对照组(89例)。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Sequenom iPLEX法检测患者OCM相关酶SNPs位点的基因型。结果(1)与LEV组、空白对照组比较,VPA组患者的FA水平降低,Hcy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NA甲基转移酶(DNMT)3a rs12987326(-178G>A)位点GA型患者的Hcy水平较GG型高,DNMT1 rs2288350(82G>C)位点GC型患者的Hcy水平较GG型高,DNMT1 rs75616428(55850G>C)位点GC型患者的VitB12水平较GG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MT1 rs1863771(128G>A)位点GA+AA型患者的FA水平较GG型高,叶酸受体蛋白2(FOLR2) rs2298444(59T>C)位点CT+CC型患者的Hcy水平较TT型高,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rs1801131(1298A>C)位点CC+AC型患者的Hcy水平较AA型高,DNMT3a rs6722613(2327C>T)位点CT+TT型患者的VitB12水平较CC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VPA的癫痫患者FA水平降低、Hcy水平升高,此外OCM相关酶SNPs位点基因型亦影响癫痫患者体内OCM代谢物水平。建议妊娠期癫痫患者避免使用VPA,或用药前检测SNPs位点基因型,以降低胎儿畸形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测定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患者血清中苯巴比妥、丙戊酸和卡马西平的浓度,以监测抗癫痫中药制剂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清苯巴比妥、丙戊酸和卡马西平的浓度。结果:研究对象为2009年到我院门诊就诊并确诊为癫痫并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的患者5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5例,年龄10~49岁。57份血样中,除42例患者的血样中未检出西药成分外,其余15例患者血清中均检出1~3种西药成分。57例患者中54例病情未得到控制,且2例出现大发作。结论:抗癫痫中药制剂使用时部分存在添加苯巴比妥、丙戊酸和卡马西平这3种抗癫痫西药,中西药合用未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等情况,贻误治疗时机,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给患者带来较大损害。因此,临床上使用抗癫痫中药制剂时应加强血药浓度监测,同时也应加强抗癫痫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简介:目的使用质谱法测定抗癫痫中药制剂中所含抗癫痫西药的主成分,以利于合理应用。方法利用已建立的质谱法测定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PB)、丙戊酸钠(Sodiumvalproate,VPA)、苯妥英钠(Phenytoinsodium,DPH)和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的浓度,检测我院抗癫痫中药制剂的主要成分。结果测定4种抗癫痫药的流动相为甲醇-醋酸铵水溶液(0.05%)体积比为53:47,流速0.2ml/min,柱温30℃,进样量5μ1。质谱条件为苯妥英钠m/z251(-);卡马西平m/z237(+);丙戊酸钠m/z143(-);苯巴比妥m/z231(-)。同法检测出抗癫痫中药制剂中含有苯巴比妥成分,浓度约为1.6%。结论临床使用抗癫痫中药制剂应慎重,以利于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小剂量抗癫痫药物防治小儿复杂性热性惊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江西省乐平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小剂量抗癫痫药物治疗。结果试验组在1h内惊厥控制率为94%,对照组为7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内试验组仅8例患儿再次发生高热惊厥,仅有2例继发癫痫;而对照组有24例患儿再次发生高热惊厥,12例继发癫痫,发生率为12%;试验组仅8例出现肝功能轻度受损,9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和头晕、食欲减退,四肢乏力,相关处理后症状较快消失,对照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小剂量抗癫痫药物防治小儿复杂性高热惊厥安全有效,可降低继发癫痫的发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丙戊酸钠血清药物浓度与患有癫痫人群的临床疗效之间存在的具体联系以及影响因素,为后续治疗提供事实依据。方法从本院体检中心选取120名癫痫患者作为受试者,检测其血药浓度和分析治疗成效。结果受试者中80名癫痫患者取得显著疗效,其中血药浓度范围为50~100mg/L的患者中有49名的癫痫得到了控制,血药浓度低于50mg/L的患者中有30名未得到有效治疗。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不大,但在年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次研究得出的结果为成年人中有51.36%的患者的血药浓度处于治疗范围之外,未成年人则有19.27%。结论丙戊酸钠具体应用于临床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血药浓度等因素以便临床给药,为每一位患者制定最合适、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癫痫发作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危重症,多为急性脑损伤导致的症状性癫痫发作,单纯电发作更多见。新生儿癫痫发作不易纳入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制定的新生儿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为此ILAE专门成立了新生儿癫痫发作特别工作组,对2017年ILAE癫痫发作和癫痫的分类中涉及新生儿的内容进行修订。新生儿分类方案特别强调了脑电图在新生儿癫痫发作诊断中的作用,以及与该年龄组相关的癫痫发作分类。成人和年长儿童癫痫类型主要取决于临床特征,许多新生儿仅有电发作,因此电发作也纳入了分类方案。无脑电图相应改变的临床事件不属于癫痫发作。新生儿期癫痫发作均为局灶性起源,不再分为局灶性和全面性发作。癫痫发作可以分为异常运动(自动症、阵挛性、肌阵挛性、强直性)和非运动发作(自主神经、行为停滞)或序贯发作。新的分类方法可对新生儿癫痫发作进行更详细地分类。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奥卡西平与其他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45例经癫痫门诊诊治的带有局限性的癫痫患儿,按照用药的先后顺序分成1组和2组,1组33例,2组1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结果1组33例患儿,有15例(45.45%)的癫痫发作症状完全被控制,总效率为83.5%,奥拉西的使用总剂量为18.9~42.8mg/(kg·d),平均28.5mg/(kg·d),其中10例完全使用奥卡西平药物治疗无发作症状;2组患儿使用奥卡西平加乙拉西坦进行治疗,发作率减少至55%以上,治疗效果极佳。结论将奥卡西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结合治疗小儿癫痫更有效、更安全,患儿的耐受性更高,在临床治疗小儿癫痫疾病上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