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锥形CT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2021年1月份至2021年12月份于我院治疗颌骨囊性病变并进行锥形CT的60例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参与研究患者当中包括45例含牙囊肿病人;出现根尖周囊肿、鼻腭囊肿分别为6例、9例;剩余病人出现了源性角化囊性瘤病人。结果:通过为病人使用锥形CT,分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可以将病人的病灶充分显示,有利于医生的诊断,各项指标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研究。结论:对于出现颌骨囊性病变的病人使用锥形CT,效果优异,诊断可靠。

  • 标签: 锥形束CT 颌骨囊性病变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锥形CT图像引导用于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选择40例胸部肿瘤患者治疗,本次研究对象的入组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分组遵循入院顺序,患者被平均分为对照组(电子射野影像仪图片引导治疗,20例)和实验组(锥形CT图像引导治疗,同20例),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后对照组有效率相比,实验组显著更高,与对照组心理状态相比,实验组评分显著更低,二者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给予胸部肿瘤患者形CT图像引导治疗,提高了放射治疗的有效性,缓解了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安全性较高,可以广泛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锥形CT在口腔内科临床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1月到2023年12月收诊的120例,口腔内科患者。按照回顾式资料分析方式,将X线检查患者记为对照组,锥形CBCT检查患者记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根管再治疗发生疼痛的准确率,以及两组患者根尖周炎检测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根管在治疗发生疼痛的判断准确率为100%,相比较之下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12%。观察组对根尖周炎发生的判断准确率为100%,相比较之下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78%,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锥形CT在口腔内科临床诊断治疗当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可以提升对根管再治疗,发生疼痛的判断准确率,也可以更加精准地对根尖周炎发生进行准确判断,相比较于传统成像具有更多优势。

  • 标签: 锥形束CT 口腔内科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CT引导单侧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进行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2020年我院收治的20例老年骨质疏松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例患者均接受CT引导单侧体成形术。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随访显示,20例患者的疼痛感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功能恢复良好(P<0.05)。 结论  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老年骨质疏松体压缩性骨折发生率不断上升。老年骨质疏松体压缩性骨折可导致患者出现多方面的功能障碍,并引起疼痛,影响患者生活。对老年患者采用CT引导单侧体成形术,可以恢复体高度和稳定性,缓解患者的疼痛。此手术方案安全性高,疗效显著。

  • 标签: 老年患者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CT引导单侧椎体成形术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灌注成像对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3例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观察组),并选取15例同时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患者(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CIP扫描,并记录TIA发作时间,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并对患者感兴趣区的MTT、CBV、CBF值进行测量,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测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检查之后,对照组CT平扫没有异常现象,其MTT、CBV、CBF分别为(5.6±0.5)s、(3.8±0.4)ml/100g、(42.6±9.3)ml/(100g·min)。观察组患者CT平扫也没有异常现象,其中25例患者发现和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与对照组相比,MTT延长,CBV和CBF有所降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对基底动脉TIA的诊断具有非常高的敏感度,在临床诊断基底TIA的时候,可以提供有利的影像学资料依据。

  • 标签: CT灌注成像 椎基底动脉 短暂性脑血缺血发作 应用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腰椎CT值的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非腰椎疾病患者进行腰椎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各腰椎体的CT值,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及腰椎不同节段CT值的差异。结果(1)相同节段腰椎体的CT值的男女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节段腰椎各体的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同节段腰椎体不同年龄组之间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椎体CT值逐渐减小。结论腰椎CT值随着年龄增大不断减小,且女性减小幅度比男性大。诸腰椎体的CT值中,L3CT值最小(151±56)Hu。本研究通过对腰椎CT值的测量及其随年龄、性别等变化的规律的研究以期对骨质疏松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健康人的正常腰椎CT值数据库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 标签: 腰椎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熔融(EBM)制备多孔钛合金融合器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间融合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设计和EBM技术制备多孔钛合金(Ti-6Al-4V)融合器,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征和微观结构,通过体外力学试验评估其弹性模型和抗压强度,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评估生物相容性。选取12只雄性成年小尾寒羊,建立小尾寒羊颈椎间融合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只。实验组置入3D打印间融合器,对照组置入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中空处含有碎骨粒)。术后6个月行X线片检查,观察融合器是否有移位、松动或下沉;Micro-CT观察椎间隙骨小梁生长情况;组织学观察微观结构下间融合情况,分析两组融合器内的矿化骨百分比(MBF)和材料-骨结合百分比(BA)。结果多孔钛合金融合器是一个中间为八面体金属小梁、外围为金属框的结构,金属小梁的直径为(413±78)μm,孔径为(597±46)μm,孔隙率为(54.8±5.8)%;弹性模量为(19.6±0.8)GPa,压缩强度为(37.6±2.3)GPa,刚度为(17 633±882)N/mm;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两组X线片均未见融合器出现移位和松动。两组Micro-CT检查可见贯通整个椎间隙的骨小梁分布,实现了骨性融合;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对金属小梁形成了结合紧密,对照组新生骨质和PEEK融合器之间仍可见到空隙。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椎间隙MBF为(43.7±10.6)%,与对照组[(46.5±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骨小梁和PEEK融合器交界处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包裹,骨组织与PEEK融合器未形成紧密融合;实验组BA为(53.7±12.8)%,对照组为(7.5±2.8)%(P<0.05)。结论EBM制备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具有合适的力学性能和孔隙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间融合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假体和植入物 假体设计
  • 简介:摘要: 口腔疾病中,牙体牙髓病是常见病,属于口腔硬组织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临床诊治中,锥形 CT(CBCT) 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操作简单、投照范围广、影像精准、射线少、扫描快速的特点,因而获得了良好反响。通过影像辅助软件获得清晰图像,是一种先进的检查技术。本文主要针对锥形 CT 在牙体牙髓病治疗应用 做 进一步探究。

  • 标签: 锥形束 CT 牙体牙髓病 应用现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盆腔迭代锥形CT(CBCT)图像用于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分析,为自适应放疗提供图像保障。方法使用Varian Halcyon 2.0环形加速器对CIRS 062 M模体(CIRS, Norfolk, VA, USA)进行扫描,测量其不同散射条件下的CT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建立锥形CT-电子密度转换曲线(iterative Cone-beam CT to electron density,ICBCT-ED)。采集CIRS 002PRA盆腔调强专用模体的CT和不同位置的ICBCT图像,设计基于CT图像的VMAT计划,移植至ICBCT图像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及三维体积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以患者实际治疗计划为基准,回顾性分析10例盆腔患者全流程三维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结果无散射体的孤立模式与全散射中心位置的CT值偏差较大,最大偏差144 HU。其他全散射位置与中心位置CT值相近,最大偏差<50 HU。基于盆腔模体不同位置处的ICBCT图像的计算结果,无论靶区还是危及器官的剂量偏差均<1 Gy。与基于CT图像的计划相比,基于ICBCT图像的三维剂量γ通过率1%/1 mm和2%/2 mm的平均值分别为(88.86±1.18)%和(98.38±0.89)%。10例盆腔肿瘤患者2%/2 mm和3%/3 mm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90.03%~95.43%和93.58%~97.78%。最差结果为膀胱过充盈引起的外轮廓变化造成的剂量差异,2%/2 mm和3%/3 mm的三维剂量通过率仅为85.90%和92.90%。结论在足够的散射条件下,重建ICBCT-ED转换曲线,利用Halcyon直线加速器的ICBCT图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其精度是可以满足临床应用的标准的,为将来的自适应放疗提供了保障。

  • 标签: 迭代锥形束CT 治疗计划 剂量 γ通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CT研究面部不对称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面部不对称患者42例,根据双侧升支高度的差异,分为升支相似组20例,升支不对称组22例;以20例面部基本对称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拍摄大视野锥形CT,采用三维测量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升支不对称组患者的对侧髁突直径明显大于偏斜侧[内外径:对侧(18.44±2.04) mm,偏斜侧(16.18±2.18) mm,P=0.015;前后径:对侧(7.70±1.08) mm,偏斜侧(6.73±1.81) mm,P=0.029]。对侧髁突前间隙[(2.68±0.68) mm]明显小于偏斜侧[(3.68±0.56) mm],P=0.002。升支不对称组的髁突内外径、高度以及前间隙的差异明显大于对照组和升支相似组[髁突内外径差:不对称组(2.26±1.32) mm,对照组(0.16±0.22) mm,相似组(0.10±0.85) mm,P=0.003;髁突高度差:不对称组(3.41±2.94) mm,对照组(0.04±0.57) mm,相似组(-0.41±1.47) mm,P=0.017;前间隙差:不对称组(-1.00±0.61) mm,对照组(0.00±0.33) mm,相似组(-0.04±1.07) mm,P=0.020],升支相似组髁突中心到正中面距离的差异[(-2.60±1.60) mm]明显大于对照组[(-0.10±0.40) mm]和升支不对称组[(0.41±1.35) mm],P=0.004。结论不同类型的不对称患者髁突形态位置具有不同的特征,双侧关节窝与髁突位置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关联。

  • 标签: 面部不对称 锥形束CT 髁突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CT测量分析广东地区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探讨个性化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的方法,为口腔临床咬合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人群中招募60名广东地区正常青年志愿者[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2.1±2.0)岁(18~26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锥形CT扫描,对锥形CT数据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后模型进行定点、描图和测量,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的差异。结果60名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为(100.72±4.89) mm,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分别为(103.48±4.19)和(97.97±3.93) mm,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锥形CT可准确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结果可为平面重建提供参考。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常 Monson球面
  • 简介:目的评价锥形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用于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13'腔医院诊治的,用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定位片无法清楚判断埋伏牙形态、大小及与邻牙位置关系的颌骨内埋伏牙患者28例。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对所得数据处理后获得牙体表面三维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图像和任意曲面断层图像。结果CBCT从多个角度完整清晰地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唇腭侧位置及与邻牙位置的关系。根据CBCT图像,18例26颗埋伏牙采用相应的手术进路拔除,10例10颗形态正常且非倒置的埋伏牙采用去骨开窗正畸治疗。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诊断与术中判断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术后创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邻牙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BCT可直接、准确地反映埋伏多生牙的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 标签: 埋伏牙 锥形束CT 全景断层摄影 三维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锥形CT(CBCT)在上颌前牙区埋伏牙定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口腔医院2011—2012年经普通曲面断层片确定有埋伏牙,但不能具体定位的患者23例,进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确定埋伏牙在颌骨内的具体位置。结果经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后,所有患者均可直观再现埋伏牙的形态、数目、在颌骨中的具体位置。根据CBCT结果制订治疗方案,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CBCT三维重建对于上颌前牙区埋伏牙治疗方案的设计及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锥形束CT 埋伏牙 定位
  • 简介:近年来,为减少正畸患者的射线暴露并出于对放射安全的考量,正畸医生已经逐渐运用颈椎骨代替手腕骨作为判断骨龄的参考依据。随着锥形CT在口腔正畸学中的运用,利用锥形CT检测颈椎骨龄逐步得到应用。本文就基于锥形CT数据重建颈椎二维图像的矢状面与水平面断层图像分析方法、基于锥形CT数据重建颈椎三维图像的体体积与骨密度分析方法、基于颈椎的锥形CT数据判断骨龄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标签: 颈椎 骨龄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应用锥形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和曲面体层片对正畸患者上颌窦异常的检出率进行研究。方法筛查2016年8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影像资料,共纳入480例同日拍摄曲面体层片与CBCT患者的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和评估曲面体层片及CBCT图像中上颌窦异常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一致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曲面体层与CBCT对上颌窦异常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346.32,P=0.000)。在纳入的480例、960侧上颌窦CBCT图像中,40.8%有上颌窦异常。其中,潴留性囊肿的检出率最高(18.2%),其次为黏膜增厚(15.1%)。男性与女性上颌窦异常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4.98,P=0.000)。青少年组与成年人组上颌窦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26,P=0.612)。结论对于上颌窦异常情况,CBCT检出率明显高于曲面体层片。在正畸人群中上颌窦异常较为常见,且以潴留性囊肿最为多见,患者的性别对上颌窦异常有影响,而年龄对上颌窦异常无影响。

  • 标签: 正畸治疗 上颌窦异常 锥形束CT 曲面体层
  • 简介:目的通过锥形CT(CBCT)影像学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差异,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治疗前病例84例,以FMA角(眶耳平面一下颌平面角)大小为分组标准:FMA〉32°为高角型.FMA〈22°为低角型.FMA在22°-32°为均角型,通过CBCT获得颅颌面三维影像,测量右侧上下尖牙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尖牙牙轴与腭侧骨皮质的夹角、上尖牙根尖至腭侧骨皮质的距离、上尖牙旋转角度以及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尖牙牙轴与骨皮质的夹角及距离、下尖牙颊腭侧牙槽骨高度、下尖牙腭侧旋转角度和总旋转角度、下尖牙移动距离在三种垂直骨面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尖牙区的牙槽骨高度、厚度及旋转角度存在差异。

  • 标签: 垂直骨面型 尖牙 牙槽骨测量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锥CT在牙体牙髓病例整治中的效果。方法在当地大型的牙科医院选择100位牙病患者,根据他们的身体特征,分为解剖形态学观察、诊断牙根折断或纵裂等三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治疗观察。结果试验数据表明,激光解剖形态学治疗效果最好,激光治愈牙周面的激光治愈率次之,最差的是激光治愈根尖周炎。结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前两组的推广和研究,并且也要考量一下后一组的发展情况,从而奠定牙齿科学领域的新风貌。

  • 标签: CBCT技术 牙体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肺部SBRT患者因摆位流程不同而引起的误差。方法22例肺部SBRT患者按摆位方式不同分为单线组与双线组进行治疗摆位。单线组仅在等中心点处勾画一组标记线;双线组为在患者体表的等中心点处和肚脐处分别勾画两组摆位标记线。对于双线组,治疗摆位时还需要移动治疗床,以检验加速器X轴激光线是否对准肚脐处的标记线。所有患者在摆位结束后治疗前,获取患者CBCT图像,利用图像配准软件和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配准,然后由技师和物理师分别进行手动配准。记录移动误差,并对两种摆位流程的误差进行比较。结果11例单线组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80次;11例双线组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66次。单线组在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为(2.58±1.77)mm,(3.76±3.45)mm,(1.64±1.25)mm,双线组患者在3个方向上(Lateral,Longitudinal,Vertical)的摆位误差为(2.70±2.13)mm,(2.00±1.77)mm,(1.82±1.57)mm。结论单线组和双线组的摆位误差平均值没有显著差异。双线组在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小于单线组的对应数值。因此,在患者体表的肚脐处额外勾画一组标记线,并要求每次摆位时技师、医生和物理师同时在场可能有助于减少肺部SBRT患者的摆位不确定性。

  • 标签: 肺癌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锥形束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