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血管外科使用电化学疗法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的75例静脉畸形患者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疗效评价方法参考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根据MRI评估治疗前后病灶大小变化,分析治疗前后的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分层因素间的疗效差异。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75例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73.3%(55/75),疾病控制率为96.0%(72/7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病灶在多个部位的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较单个部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直径>20 cm的有效率较直径≤20 cm降低(P<0.001),疾病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1)。既往有电化学治疗史的患者再次采取电化学治疗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依然有效。术后疼痛评分较术前降低(P<0.001)。并发症均可恢复。结论电化学疗法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静脉畸形疗效明确,尤其对于广泛性病变效果良好,可重复、多次治疗,且并发症少,疼痛症状改善明显。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出现使得全球公共卫生机构处于高度戒备状态。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其传播性强,检测效果欠佳,暂无特效药及疫苗等问题使得对其防、控、治面临很大困难。有鉴于此,在常规治疗COVID-19的基础上,对于COVID-19并发症的防治也至关重要。随着COVID-19诊治患者的增加,一线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发现部分COVID-19患者在常规抗感染等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会突然恶化,伴随凝血功能异常、D-二聚体显著升高,甚至出现猝死。这种明显不同于感染加重导致的疾病进展,提示我们要同时关注COVID-19患者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脱落后发生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可能。鉴于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lism ,VTE)的可防可控,建议在COVID-19的防控和救治过程中,积极评估住院患者VTE风险,对VTE高风险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对于突然出现氧合恶化、呼吸窘迫、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者需警惕PTE的发生,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就诊选择采用导管溶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7例(33条患肢)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导管溶栓术后,31条患肢成功行腔内血管成形治疗,手术成功率93.9%(31/33);腔内治疗成功患者ABI从术前的0.47±0.09提高到术后的0.80±0.11 (P<0.01);术后随访6、12、24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0.32%、80.65%、77.42%。术后血肿形成1例(3.85%),未出现髂动脉破裂,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结论导管溶栓能够有效地减少甚至去除动脉腔内血栓容积,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TASC D型主髂动脉闭塞成功率高,近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1例10月龄女婴因"间断发热、腹泻21 d"入院。患儿生后出现不明原因周期性发热、腹泻,本次并发多处小肠穿孔,行肠穿孔修补术,给予沙利度胺治疗后完全缓解。家系全外显子检测提示患儿为TNFAIP3基因自发杂合无义突变c.133C>T(p.R45X)所致婴儿型炎症性肠病。本病临床罕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患者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PVP治疗的1 31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相关资料。术后1周及1个月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评分> 4分定义为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根据疼痛缓解情况,将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周,1、3个月和1年进行随访,行X线和MR检查(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压脂像)排除新发OVCF,并同时记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相关信息、麻醉方式、OVCF数量、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影像学数据和其他合并症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接受PVP治疗的1 316例胸、腰椎OVCF患者中60例(4.6%)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满意组患者腰背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残余疼痛,其程度重于满意组,但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量、骨水泥分布情况、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及腰背筋膜损伤与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有关(均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OR=3.577,P=0.029)、合并腰背筋膜损伤(OR=3.805,P=0.002)、骨折椎体数量(OR=3.440,P< 0.001)、骨水泥分布情况(OR=3.009,P=0.013)和合并抑郁症(OR=3.426,P=0.028)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正相关,是其危险因素;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OR=0.079,P< 0.001)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负相关,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OVCF患者术前骨密度低、合并腰背筋膜损伤、多椎体骨折、骨水泥注入量不足、分布不理想及合并抑郁症是PVP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在多腔袋肠外营养液中的稳定性。方法2018年1月至3月于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进行胰岛素体外对照实验研究,分为3组:多腔袋组、院内配置组、葡萄糖组。多腔袋组使用工业化多腔袋肠外营养制剂[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0%)注射液,每袋均含葡萄糖97 g,大豆油长链甘油三酯51 g,氨基酸34 g,液体总量1 440 mL,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袋];院内配置组为自配型肠外营养液(总量1 500 mL,含20%长链脂肪乳剂250 mL,8.6%复方18种氨基酸500 mL,50%葡萄糖溶液250 mL,0.9%氯化钠溶液500 mL等,EVA袋);葡萄糖组为10%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使用苯乙烯、乙烯、丁烯共聚物(SEB)袋,加入15%氯化钾1.5 g;每组各10袋。分别加入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10、20、30、40、50 IU,混匀后静置30 min,模拟临床应用模式体外匀速输注12 h,分别测定混匀后即刻,输注前,输注2、4、6、8、10、12 h肠外营养液中胰岛素浓度;计算加入胰岛素10、50 IU 3组不同时相点胰岛素浓度变化值与变化幅度。结果标准操作规范下,添加胰岛素剂量10 IU,多腔袋组混匀后即刻,输注前,输注2、4、6、8、10、12 h肠外营混合液中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 375、1 355、1 290、1 215、1 260、1 270、1 310、1 275 μU/mL;添加胰岛素量50 IU,多腔袋组混匀后即刻,输注前,输注2、4、6、8、10、12 h肠外营养混合液中胰岛素浓度分别为4 710、4 675、4 915、4 525、4 805、4 575、4 805、4 570 μU/mL。加入胰岛素10 IU,多腔袋组输注前,输注2、4、6、8、10、12 h对应的胰岛素浓度变化值分别为-20、-85、-160、-115、-65、-100 μU/mL;加入胰岛素50 IU,多腔袋组输注前,输注2、4、6、8、10、12 h对应的胰岛素浓度变化值分别为-35、205、-185、95、-135、95、-140 μU/mL。加入胰岛素10 IU,多腔袋组输注前,输注2、4、6、8、10、12 h对应的的胰岛素浓度变化幅度分别为1.5%、6.2%、11.6%、8.4%、7.6%、4.7%、7.3%;加入胰岛素50 IU,多腔袋组输注前,输注2、4、6、8、10、12 h对应的胰岛素浓度变化幅度分别为0.7%、4.4%、3.9%、2.0%、2.9%、2.0%、3.0%。多腔袋组不同时相点胰岛素浓度较为稳定,不受胰岛素加入剂量和使用时间的影响;院内配置组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与多腔袋组相似;葡萄糖组胰岛素浓度稳定性尚好,但相对浓度低于前2者水平。结论胰岛素在多腔袋肠外营养制剂中稳定性较好,不受浓度和时间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痫性发作(ASS)患儿脑炎后癫痫(PE)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ASS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最后随访时是否为PE,将患儿分为PE组(62例)和非PE组(7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ASS患儿发生PE的危险因素。结果PE发生率为46.97%(62/132例)。PE组精神行为异常[19.4%(12/62例)比2.9%(2/70例)]、反复痫性发作(次数>5)[67.7%(42/62例)比17.1%(12/70例)]、癫痫持续状态(SE)[30.6%(19/62例)比11.4%(8/70例)]、全面性痫样发作[72.6%(45/62例)比88.6%(62/70例)]、气管插管[21.0%(13/62例)比2.9%(2/70例)]、热程[5.5(3.0,11.0) d比3.0(2.0,6.0) d]、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13(5,21) d比6(3,8) d]、脑电图痫样异常[49.1%(27/55例)比6.8%(4/59例)]、头颅影像学示皮质下受累[37.3%(22/55例)比20.3%(14/59例)]与非P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反复痫性发作(次数>5)(OR=5.256,95%CI:1.538~17.961,P=0.008)、SE(OR=6.003,95%CI:1.411~25.539,P=0.015)、脑电图痫样异常(OR=36.693,95%CI:7.031~191.485,P<0.01)、ICU住院时间(OR=1.170,95%CI:1.058~1.298,P=0.002)是ASS患儿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S患儿PE发生率高;急性期反复痫性发作(次数>5)、出现SE、脑电图痫样异常、ICU住院时间长的ASS患儿更易发生PE。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行病学史在发热门诊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的作用,有助于细化发热门诊的管理模式,提高发热门诊筛查效率,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0时至2020年2月11日24时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具有流行病学史分为流行病学史组(试验组)和无流行病学史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区诊治,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NEWS评分、病原学检查结果、CT显示病毒性肺炎比例、候诊时间、COVID-19患者比例、入院构成比。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构成比)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之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之间对比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 423例,其中试验组患者927例,对照组患者1296例。两组在性别、NEWS评分、临床症状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的年龄(35.00 ± 12.80 vs 38.13 ± 15.57岁)、发热患者比例(28.80% vs 32.75%)、候诊时间(31.72 vs 58.08 min)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CT检查比例(37.54% vs 20.39%)、CT检查显示病毒性肺炎比例(9.77% vs 2.95%)、行COVID-19核酸检测比例(85.44% vs 56.75%)、入院率(16.72% vs 9.6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流感病毒及鼻病毒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有必要调整发热门诊的运行管理模式,根据流行病学史对患者进行分区管理,以提高调筛查效率,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深圳市社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10年发病风险状况,为全面推行基于ICVD风险评估的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措施提供基线数据。方法2017年7月—2018年6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在深圳市10个区抽取200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选取纳入社区规范化管理、年龄≥35岁的高血压患者。对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收集其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指标,应用深圳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ICVD发病高危评估模块,评估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估算和分析不同特征人群ICVD 10年发病风险等级。另外,选取35~59岁患者与自然人群比较,分析相对危险度。结果共调查30 015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6 165例(53.86%),女性13 850例(46.14%);年龄35~102岁,中位年龄59岁。ICVD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为3.77%,95%CI为3.72%~3.82%;高危6 405例(21.34%),中危5 771例(19.23%),低危17 839例(59.43%)。男性、已婚、流动人口、总胆固醇<5.20 mmol/L、不吸烟、无糖尿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患者ICVD发病风险等级较对应其他特征患者低,且随年龄、收缩压和体质指数增加,高危风险等级增大(P均<0.001)。选取15 652例35~59岁患者分析发现,社区高血压患者ICVD 10年发病风险较自然人群略高,相对危险度为1.27,95%CI为1.25~1.28(t=37.648,P<0.001)。其中,男性相对危险度为0.94,95%CI为0.93~0.95(t=9.906,P<0.001),各年龄段相差不大;女性相对危险度为2.05,95%CI为2.01~2.09(t=72.207,P<0.001),且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深圳市社区高血压患者ICVD10年发病风险尚处于较高水平,在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开展ICVD风险评估仍有必要。社区高血压健康管理降低ICVD发病风险的效果可能在性别间存在差异,男性患者ICVD发病风险已低于男性自然人群,而女性患者仍远高于女性自然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