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邓小稳,伍玉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重庆401220
  • 简介:目的:研究3D-ASL、DWI以及SWI磁共振扫描技术在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分别通过3D-ASL、DWI以及SWI磁共振扫描技术进行诊断,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存在枕叶、顶叶、颞叶以及单侧额叶梗死的患者例数共18例,单侧小脑半球梗死患者例数共5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共9例,单侧脑干梗死患者共8例。通过SWI排出脑血管出血以及血管畸形。通过DWI检查后发现大面积高信号共16例,其中包括枕叶以及顶叶8例,脑干8例;小面积高信号患者共24例,其中包括颞叶9例,额叶5例,基底节区10例。通过3D-ASL进行灌注显示,均存在层次不同的低灌注,其中包括ASL面积高于DWI面积的患者共33例,DWI面积和ASL面积一致的共7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程度不同的半暗带组织共33例。结论: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患者通过3D-ASL、DWI及SWI磁共振扫描技术,可根据检查结果,确认患者溶栓后是否可能发生并发症,从而进行有效预防,应用价值高。

  • 标签: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扩散加权成像;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急性脑卒中;并发症
  • 简介:摘要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的延伸,该技术的主要优势是可以量化组织内水分子非高斯扩散的特性,对人体组织微观结构的复杂状态比其他技术更敏感,进而能够提供更多的结构变化信息并反映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利于在疾病早期进行定性诊断并尽早指导临床决策。目前,DKI技术在临床多种疾病和科研中都有较多的应用,作者对DKI在脑肿瘤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脑肿瘤
  • 简介:摘要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原穴,临床上多与光明、合谷穴配合治疗多种疾病。搜索并查阅文献可知,针刺太冲穴及光明、合谷配穴不仅能激活大脑功能区域,还能有效激活小脑的特定功能区。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太冲、太冲配光明、太冲配合谷小脑激活区域增强,同时表明小脑可能也具有特异性和偏侧性;小脑在针刺太冲及其不同配穴多任务中被激活,针刺治疗相关疾病神经网络信号可能在小脑中进行整合。本文主要为明确针刺单穴与配穴对小脑的功能区域变化,有利于揭示配伍规律,对临床应用配穴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增强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针刺 太冲穴 光明穴 合谷穴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准确鉴别病因是制定治疗策略及评估转归的重要环节。血管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识别血管壁病变特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为探索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随访监测和转归判断提供信息。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脑动脉
  • 简介:摘要磁共振多种成像序列和后处理技术的结合可以定性和定量评估心血管疾病,但如何才能在报告中将影像学发现更好地呈现给临床医生,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放射科医生。而心血管磁共振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SCMR)于2022年发布的这篇指南则详细解答了这一困惑,它为心血管临床与影像的交互提供了契机,也为在多单位之间转诊的患者影像报告的前后对比提供了方便。为促进本领域同行交流互通,笔者结合阜外医院经验对报告指南进行解读与分析。

  • 标签: 心血管磁共振 心血管磁共振学会 指南解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脑梗死患者189例,均行DWI、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WI、常规MRI诊断脑梗死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和不同序列检出情况,并比较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189例疑似脑梗死患者经DSA检查结果证实脑梗死162例,其他高血压性脑病27例;DWI诊断出脑梗死161例,非脑梗死28例;常规MRI诊断出脑梗死156例,非脑梗死33例。DWI诊断的灵敏度为98.77%(160/162),准确度为98.41%(186/189),高于常规MRI诊断的93.21%(151/162)、91.53%(173/189),P<0.05;DWI检查的漏诊率(1.23%,2/162)低于常规超声检查(6.79%,11/162),P<0.05。DWI诊断方法T1加权像、T2加权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检出率分别为93.21%(151/162)、89.51%(145/162)、95.06%(154/162),高于常规MRI的62.96%(102/162)、56.79%(92/162)、67.28%(109/162),P<0.05。不同b值下患侧ADC值均低于健侧(P均<0.05),不同b值下超急性期ADC参数均低于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P均<0.05)。结论DWI诊断脑梗死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降低漏诊率,不同序列检出率高,且患侧和疾病发病早期ADC值显著降低,DWI技术能为临床诊断脑梗死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 标签: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急性肠缺血是指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一种疾病。由于早期发病症状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此病的死亡率一直保持在50%-70%,早期明确缺血的严重程度并施以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r tomography,CT),超声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诊断肠缺血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磁共振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高分辨率成像使磁共振检查在显示缺血肠壁以及定量评估缺血的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主要对弥散加权成像、对比剂增强成像、分子影像技术、血流定量成像以及血氧定量成像评估急性肠缺血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急性肠缺血 弥散加权成像 对比剂 分子影像 定量成像
  • 简介:摘要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的中枢神经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及预后缺乏客观指标。MRI技术为深入研究PPD神经病理机制和神经影像学异常提供了重要工具。作者就多模态MRI技术对PPD患者的脑影像研究做一文献综述,以期帮助临床医生了解其进展。

  • 标签: 产后抑郁症 脑功能 进展 磁共振成像,多模态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阻碍了临床诊疗的发展。为明确PD的发病机制、生物学诊断标记、疗效预测并最终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结合"恐惧网络模型"假说回顾了近5年关于PD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研究,发现PD患者的脑功能和结构异常不仅仅局限于经典的"恐惧网络模型",更广泛的脑区(如背侧扣带回、额顶颞叶皮质、脑岛、纹状体、感觉运动相关脑区和小脑)与杏仁核等经典脑区共同构成了拓展的恐惧网络。其中,杏仁核、岛叶、内侧前额叶以及感觉运动网络(somato-motor network,SMN)、小脑是PD区别于其他常见焦虑障碍的特异性脑区。而恐惧网络模型所包含的额叶-边缘环路的活动变化可预测不同方法治疗PD的疗效,完善了PD的恐惧网络假说,更精细识别了可用于PD精准诊断和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指标,为最终实现PD的个性化诊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惊恐障碍 磁共振成像 生物学标记 恐惧网络
  • 简介:摘要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是一种学龄期儿童常见的排泄障碍,指在睡眠中不能因尿意自觉醒来而出现不自主排尿的现象,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PN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造成临床出现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现象。近些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PNE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得以应用,发现PNE患儿存在脑结构、脑功能和脑代谢异常,其中整个排尿控制脑网络的异常是导致遗尿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对儿童PNE的磁共振成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磁共振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SNAP)成像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分辨率高、同时获得固定多对比图像集、扫描时间较短的优势,适用于病变范围较长且走行曲折的头颈部血管,为头颈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与动脉夹层等疾病的检查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本文对SNAP技术原理以及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应用和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同步非对比剂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 头颈部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夹层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癫痫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引起大脑短暂性功能障碍的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抽搐和运动功能障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要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和尽早治疗。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是一种无创成像技术,可以利用水分子的扩散信息反映出癫痫患者大脑组织微观结构变化。DWI技术自被提出以来不断得到发展,出现了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及扩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 DSI)等技术,在癫痫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常见的几种DWI相关技术做简要介绍,并就其在癫痫灶的定位、癫痫的诊断、癫痫的网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癫痫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扩散频谱成像
  • 简介:摘要踝关节外伤后常引起关节软骨早期损伤,若关节软骨损伤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可能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诱发患者活动功能下降或障碍。目前,运用常规MRI扫描容易漏诊软骨损伤,并且很难定量评估软骨损伤程度,功能MRI(functional MRI, fMRI)可以反映关节软骨的病理生理学异常,在踝关节软骨损伤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此,本文就踝关节软骨fMRI技术的临床应用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拓宽fMRI在踝关节软骨早期诊断、疗效预测中的应用范围。

  • 标签: 踝关节 关节软骨 损伤 功能磁共振成像 T1ρ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T1-mapping 延迟钆增强磁共振软骨成像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磁共振成像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同时不存在电离辐射,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体多个部位的检查,但人体存在一些T2值超短的物质,如骨皮质、肌腱、韧带、肺组织等,使用常规磁共振成像序列无法对这类组织进行成像。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磁共振超短回波时间(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ltrashort echo time,MRI-UTE)序列的应用使短T2组织成像成为可能,本文就近年来MRI-UTE序列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超短回波时间序列 短T2组织
  • 简介:摘要非自杀性自伤多见于青少年人群,是未来发生自杀行为的最强预测因子之一。目前非自杀性自伤机制不清,诊断和治疗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标记,是临床诊疗亟需解决问题。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探究非自杀性自杀影像学机制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对非自杀性自伤的磁共振影像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评价。研究发现不伴其他精神障碍的非自杀性自伤人群表现出眶额、背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腹外侧前额叶、杏仁核、扣带回、缘上回、杏仁核、海马、脑岛、胼胝体、丘脑、壳核、背侧纹状体、楔前叶和右侧颞叶异常,这些区域是情绪处理、决策、认知和运动相关的核心脑区。存在其他精神障碍(如边缘性人格障碍、抑郁障碍)的非自杀性自伤人群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表现不全相同的损害模式,表现出特定情绪网络、决策、社会认知、运动相关脑区的异常。本文结果可为以后研究非自杀性自伤磁共振影像学机制提供帮助。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 结构 功能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显著影响患者的认知能力、康复速度及日常生活。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可对PSD患者的脑代谢物水平进行无创分析,完善PSD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并为PSD的发病机制等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本文现围绕MRS在PSD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脑卒中 抑郁症 磁共振波谱成像
  • 作者: 张蕾 谷建岭 陈紫琪 王淞 龚启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0年第01期
  • 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磁共振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磁共振研究中心,成都 610041
  • 简介:摘要知觉压力是指个体将情境评估为有压力的程度,反映了个体对应激源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以往研究表明较高的知觉压力会增加人们罹患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风险。近年来,研究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知觉压力神经机制的探讨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方面,较高的知觉压力与前额叶皮质及其局部脑区(包括眶额叶皮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前扣带皮质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体积减少、杏仁核的体积增加有关。另一方面,较高的知觉压力与内侧前额叶皮质、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亚属前扣带皮质以及杏仁核的异常激活和功能连接有关。其中,前扣带皮质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和边缘系统脑区(海马和杏仁核)在知觉压力处理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可能是知觉压力的重要神经基础。

  • 标签: 知觉压力 前额叶皮质 海马 杏仁核 磁共振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人脑语言的加工处理机制复杂且涉及运动、感觉、认知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多语系统的产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大脑语言功能的技术也日渐广泛。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在探索语言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双语、多语与脑内在神经相关网络之间的关系中提供了重要依据。笔者对近年来fMRI在人脑语言功能区的定位、语言偏侧化、失语者及双语者、多语者脑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标签: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语言 功能区 偏侧化 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