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患者,男,24岁,船民,长期在皖河农场新光闸江外滩从事水上作业。从未治疗过血吸虫。因畏寒发热、腹泻半月就诊,发热以午后为甚,伴有咳嗽,在农场医院粪检发现血吸虫卵,按急血收治,口服吡喹酮总量7200mg,6天后热退出院。出院次日,上述临床症状再度出现,故来我组求治。患者就诊时神志清楚,精神萎蘼,重病容,消瘦,T39.6℃,BP12/9kPa,HR90次/min,两肺呼吸音粗糙,右肺底可闻及湿性

  • 标签: 血吸虫卵 急性血吸虫病 水上作业 临床症状 吡喹酮治疗 发热
  • 简介:目的掌握武汉市蔡甸区血吸虫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武汉市蔡甸区2012~2016年血吸虫确诊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学调查、分析。结果武汉市蔡甸区共调查血吸虫例197例,病例末次接触疫水时间2007、2009、2010、2012年分别为105、58、33、1例,2012~2016年杏出确诊病例分别为82,82、22、11、0例,其中漏查75例,占38.07%;漏治29例,占14.72%;治疗不规范未愈66防例,占33.50%;药物疗效不佳26例,占13.19%;死亡1例,占0.51%。结论血吸虫例流行学调查能掌握我区血吸虫疫情,提高血吸虫监测预警,促进开展科学防治.

  • 标签: 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 确诊病例 回顾性调查
  • 简介:<正>南埂村南临长江,是怀宁县血吸虫重流行区,全村现有37个村民组,总人口4331人江外滩钉螺面积1279774万m~2,群众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频繁,急性感染时有发生,现将该村1989年后急血发病情况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收集1989~1997年共9年的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个案卡,并统计分析。

  • 标签: 接触疫水 血吸虫病防治 材料与方法 急性感染 急性血吸虫感染 流行区
  • 简介:血吸虫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加.以细胞免疫为主.主要是宿主都组织内的成熟虫卵释放的可溶性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其中CD4^+T细胞及分泌的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免疫反应引起肉芽肿形成和肝脏胶原蛋白沉积而致肝纤维化。对于血吸虫患者而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抗肝纤维化治疗,尤其对已有明显肝纤维化者,此类病人彻底杀虫治疗并不能中止肝纤维化进展,仍可能发展为晚期血吸虫

  • 标签: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抗肝纤维化治疗 发病机理 CD4^+T细胞 晚期血吸虫病 细胞免疫
  • 简介:脊髓血吸虫血吸虫卵异位性损害,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的少见类型.CT、MRI诊断脑型血吸虫国内外均有报道1~3,但脊髓血吸虫的MRI诊断报道极少见.脊髓血吸虫与脊髓内其它病变的影像诊断难以鉴别.我院曾误诊2例,笔者就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型日本血吸虫做回顾分析,寻找及总结诊断该病的MRI特征性表现,以利于同道们对本提高认识.

  • 标签: 血吸虫病 脊髓 核磁共振
  • 简介:<正>东至县地处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西南部,面积3256.4m~2,1996年全县总人口52万人,境内有黄盆、龙泉、尧度三条主河流;升金湖、七里湖、太白湖等大小湖泊14处;大小湖汊213个。境内长江全长78km~2,江中有大小洲滩6个。有21个乡(镇)、239个行政村(合居委会)流行血吸虫,分别占全县乡(镇)、村(含居委会)总数的65.6%和

  • 标签: 控制血吸虫病 防治对策 流行特点 东至县 流行区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患有晚期血吸虫的患者予以饮食治疗与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患有晚期血吸虫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60例。对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的治疗与护理,对实验组患者予以饮食治疗以及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过饮食治疗与心理护理后,实验组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均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意义。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的总概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意义。结论对晚期血吸虫患者予以饮食治疗以及心理护理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 标签: 晚期血吸虫病 饮食治疗 心理护理
  • 简介:<正>患者,男,58岁。1989年4月检查COPT(+)环沉率5%,有心衰症状和体征。患者入院时体温正常,神志清楚,半卧位时呼吸稍急促,颈静脉怒张,心率90~104次,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R92次,短促;肝颈返流征(+);两肺底细湿罗音;心界向两侧扩大;腹部稍膨,腹水(±);肝肋下2cm,剑下4.5cm,脾未及;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X线胸片显示两心室增大,ECG提示心

  • 标签: 半卧位 双下肢 心房纤颤 凹陷性水肿 冠心病心衰 慢性血吸虫病
  • 简介:摘要在对血吸虫患者的肝脏进行鉴别诊断时,通过应用B超技术进行检查可以提高对患者病情的诊断效果,更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防治与治疗。应用B超技术能够对临床上的常见肝脏疾病、如充血性肝肿大、脂肪肝以及慢性肝炎、肝炎后性肝硬化和中毒性肝硬化等进行诊断,能够子啊提高诊断效果的同时进行护肝治疗,从而防止患者向晚期血吸虫疾病转化的可能。

  • 标签: 血吸虫肝脏 诊断 B超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不用药物对于晚期血吸虫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收治的58例晚期血吸虫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表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比组各2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病原治疗,对照组给予大黄蛰虫丸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ALT水平与参比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黄蛰虫丸的基础上应用拉米夫定具有安全、可靠的治疗成效。

  • 标签: 血吸虫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 大黄蛰虫丸 拉米夫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境改造灭螺对血吸虫的防控效果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采用环境改造以灭除螺的地区,并对改造前后螺的数量变化进行对比,并对周边8岁以上的人群进行血吸虫血清检查,以统计患有血吸虫的病例数,对灭螺效果以及血吸虫的防控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施数年的环境改造后感染性钉螺的数量明显减少,因此引发的血吸虫患者也明显减少,改造前后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境改造能有效的减少感染性钉螺的数量以及由此引发的血吸虫患者的数量,效果明显。

  • 标签: 环境改造 灭螺 血吸虫病 防控效果
  • 简介:<正>患者焦××,24岁,女性,农民,居血吸虫重流行区。1994年8月18日来门诊就诊,诉3天前开始每天午后出现高烧,半夜始发汗退烧,伴轻微咳嗽。有明显疫水接触史,但无皮疹。患者妊娠6个月。就诊时患者T38.7℃,p101次/分,BP16/10kpa。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肝肋下未

  • 标签: 急性血吸虫病 中期妊娠 流行区 接触史 患者 合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与分析湖南长沙望城区血吸虫的防治与监测工作。方法2005-2013年每年4-5月望城区国家级血吸虫监测点采取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监测,10-11月对人群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阳性者以Kato—Katz法(一粪三片)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血吸虫的流行区分布是以洞庭湖为中心,向西部、南部、及东部丘陵地区呈辐射状分布。共计有流行市6个,流行县(市、区、场)38个,流行村(居委会)3698个钉螺分布类型属于湖沼型。这些地区钉螺面积分布辽阔,环境类型复杂,灭螺难度大,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严重,防治血吸虫任务重,难度大。结论监测点血吸虫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血吸虫防治措施、监测方法应与时俱进。

  • 标签: 血吸虫病 监测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血吸虫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将50例老年血吸虫患者设为观察组,将50例老年非血吸虫者设为对照组。采集每位老人的粪便,通过16SrDNA技术比较肠道细菌总的变化趋势与规律,利用荧光定量PCR法比较肠道内主要菌群的含量变化,比较老年血吸虫患者与老年非血吸虫者肠道菌群含量变化。结果老年血吸虫患者组肠杆菌数量大于对照组,老年血吸虫患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血吸虫患者中存在肠道微生态紊乱,主要表现为有益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而有害菌(肠杆菌)增多。

  • 标签: 老年 血吸虫病 肠道微生态
  • 简介:<正>患者,女,36岁,农民,自幼居住血吸虫重流行区,近1年来时有头昏,乏力,腹泻,大便2~4次/d,稀,有少量粘液。否认有心慌,胸痛病史,无肝炎及药物过敏史。于1997年10月20日入院,体检:发育正常,神志清楚,营养良好,肥胖体型,T:36.8℃、P:76次/min、R:19次/min、BP:14/9kPa、体重50kg,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HR:76次/min、律齐,各瓣膜无杂音,腹平软,肝剑突下3cm,质软,无压痛,脾未及,腹水征(一),脊柱四肢无异常,NS(一)。粪便

  • 标签: 慢性血吸虫病 心绞痛 流行区 过敏史 腹水征 肥胖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