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4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HFrEF病人16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入选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0例。2 组病人均按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8》推荐,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 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 EECP 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 EECP 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其中 EECP 治疗方案为每周 5 次,每次 60 min; 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方案为口服,3 次/d,每次 4 粒。2 组病人治疗疗程均为 8 周。观察入组病人治疗前后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测定 6 min 步行距离( 6MWD)。留取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TC、TG、HDL-C、LDL-C、ALT、AST、肌酐( Cr) 的水平。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 BNP 水平。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测定 LVEF。结果:2 组病人疗效比较 治疗 8 周后,对照组显效 24例,有效 34 例,无效22例; 治疗组病人显效 35例,有效34 例,无效 11例。2 组病人心功能比较治疗 8 周后,2 组病人BNP、LVEF 及 6MWD 均有明显改善( P<0. 01)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病人治疗后 BNP 水平显著降低,而LVEF 及 6MWD 则显著增加。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 EECP 治疗,是 NYHA 心功能Ⅲ级的 HFrEF 病人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简介:目的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德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6~78岁,平均(67.4±8.4)岁。将患者按照随机平等原则分为体外反搏组(30例,采用体外反搏+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只采用冠心病常规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检测心电图和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记录胸痛发作次数。结果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显效17例(56.7%),有效12例(40.0%);对照组显效12例(40%),有效10例(33.3%)。体外反搏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vs.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体外反搏组胸痛发作次数、ST段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体外反搏治疗较常规治疗疗效更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博治疗,分析临床疗效。方法自我院随机选取4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选取时间2017年1月至12月,抽签法分组,观察组23例患者采取抗心力衰竭类药物治疗+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博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采取抗心力衰竭类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对比结果不明显(P>0.05)。结论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博治疗,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简介: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揭示其治疗机理。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4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应用药物的同时接受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为(1.03±0.46)次/周,持续时间为(2.84±0.51)min,心肌缺血总负荷为(10.17±4.72)mm·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M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D以及峰值流速变化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FMD为(10.08±2.05)%,峰值流速变化率为(68.11±9.5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可通过增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体外反搏治疗对其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6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体外反搏治疗。6周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6MWT、NT-proBNP水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LVEF、6MWT高于对照组[89.58%比72.92%、(50.32±4.87)%比(45.98±5.32)%、(471.48±50.32)m比(410.85±49.67) m],LVEDD、NT-proBNT低于对照组[(49.26±3.51)mm比(53.28±4.15)mm、(355.84±27.48)ng/ml比(410.26±30.28)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体外反搏治疗可提高缺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及运动耐受,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选择100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增强型体外反搏规律治疗,治疗12周,比较两组心功能的差异。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心功能等基线资料相似(均为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的踝肱指数、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肌钙蛋白I、N末端B型利钠肽原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为P<0.05),但研究组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为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6%比68.0%,χ2=13.279,P<0.05),而两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8.0%比12.0%,χ2=0.444,P=0.5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满意,可明显提高心功能。
简介:目的探索增强型体外反搏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VIP、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自建库至2017年6月30日时限内文献均纳入检索范围。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13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增强型体外反搏术联合常规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绞痛症状(RR=1.31,95%CI:1.22~1.41,P<0.00001)和心电图改善方面(RR=1.23,95%CI:1.12~1.35,P<0.0001)优于常规治疗。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是确切的,且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老年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作用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体外反搏中心登记治疗的66例老年HFpEF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6 min步行距离试验,次要指标为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指数、每搏量、等容舒张期、肺毛细血管嵌压、总外周阻力,并计算平均动脉压。结果EECP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6 min步行距离改善[(372±87)m比(341±85)m,P<0.05];MLHFQ量表评分降低[(47±16)分比(50±17)分,P<0.05];无创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泵血功能参数,心指数增加(2.8±0.7)L·min-1·m-2比(2.6±0.6)L·min-1·m-2(P<0.05),每搏量(73.3±16.4)ml比(71.5±17.1)ml(P>0.05);前负荷参数肺毛细血管嵌压(10.0±3.3)mmHg比(11.0±3.6)mmHg(1 mmHg=0.133 kPa,P>0.05);心脏舒张功能参数等容舒张期(98.0±29.5)ms比(91.0±29.1)ms(P>0.05);心脏后负荷指标总外周阻力降低,(1 719.0±427.0)DS/cm5比(1 821.0±508.0)DS/cm5(P<0.05);平均动脉压(96.9±10.7)mmHg比(98.8±13.1)mmHg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初始平均动脉压分层分析,高血压患者(14例)较非高血压患者降低(P<0.05)。结论老年HFpEF患者应用EECP治疗能提高6 min步行距离,改善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是老年HFpEF患者一项安全的辅助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反搏与心脏康复联合治疗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HFpE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慢性心力衰竭管理指南进行规范化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体外反搏和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运动耐量、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心肌做功(Tei)指数、心脏每搏输出量(SV)、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二尖瓣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之比(E/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之比(E/A)、6分钟步行距离(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ei指数、NT-proBNP、E/e'低于对照组,SV、E/A、6MW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反搏联合心脏康复治疗HFpEF患者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提高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和保障临床治疗安全性,临床效果明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联合体外反搏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于2021年7月-2023年7月纳入86名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分析,采取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体外反搏+心脏康复治疗,比较心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Tei、E/A、E/e、SV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对照组例数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后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一定治疗安全性,不良反应情况较少,患者生存质量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科学、符合临床需要的心脏移植术后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护理规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病例回顾和专家访谈,初步建立心脏移植术后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护理规范函询问卷。2018年2—6月选取21名麻醉、体外循环和重症医学的医疗及护理专家进行2轮德尔菲法函询。结果通过2轮专家函询确定了心脏移植术后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护理规范,该规范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3个。结论心脏移植术后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护理规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较好,为心脏移植术后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提供了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康复治疗配合体外反搏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12月收治的9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两组患者均采取基础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同时实验组进行心脏康复与体外反搏的配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出16.3%,而心功能比较中,LVEF与6min步行距离均为实验组效果更优,且实验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康复与体外反搏的配合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和心功能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