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OH)D与妊娠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在和平产院生产的孕妇,行OGTT,诊断GDM组121例,NGT组216例。取血行血清25-羟维生素D等检查,比较组间的差异,利用SPSS2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GDM组的病患血清25-(OH)D比NGT组的患者要低得多,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有统计上的意义。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长、糖尿病家族史、二胎及以上生产史、大专以上教育水平是GDM的相关因素,且血清25-(OH)D水平是GDM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血清维生素D水平可能是GDM的独立保护因素,孕期高危人群应重视早期监测并积极补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孕期妇女检测血清25-(OH)D水平及骨密度的意义;方法检测孕13+6周前的妇女血清25-(OH)D水平及骨密度,选取其中血清25-(OH)D水平低于30μg/mL(VitD缺乏)的妇女200例,年龄20~35岁,每周给予2800IUVitD3并维持12周,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治疗前(T0)、治疗后4周(T4)、治疗后8周(T8)以及治疗后12周(T12)的血清25-(OH)D浓度,并记录这四个治疗时点的骨密度水平;结果VitD缺乏的早孕期妇女,在补充VitD治疗后的4周、8周和12周的血清25-(OH)D水平均有升高并有统计学差异,补充VitD治疗后的12周,骨密度正常的妇女例数增加(P<0.05),重度骨质疏松的妇女例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对于早孕期且VitD缺乏的妇女每周给予2800IUVitD3并维持12周,能够纠正VitD缺乏并且100%提高VitD水平,改善骨密度水平,有利于早孕期妇女的保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水平25羟维生素D与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对其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对IMT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进行检测;按照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将全部150例患者分成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对颈动脉IMT和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高浓度组患者的IMT、HbAlc、HOMA-IR、Fins、FPG水平均显著低于低浓度组患者(P<0.05);IMT和HbAlc、HOMA-IR、Fins、FPG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5羟维生素D水平下降是形成经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5羟维生素D水平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将其作为评估老年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对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D)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防治老年跌倒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航空总医院腰椎住院患者263例,患者年龄60~94岁。患者入院后检测血清25-OH-VD水平、BMD等生化指标。其中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住院患者159例为观察组,腰椎病患者104为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跌倒风险评分为7.36±0.75,显著高于对照组5.28±0.12(t=9.341;P<0.05)。两组患者血清25-OH-VD 、BMD T值均低于正常值,观察组为11.84±8.28µg/L和-3.72±1.36;对照组为16.45±11.77µg/L和 -2.51±1.64;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09,P=0.048;t=0.681,P=0.037)。且25-OH-VD 、BMD T值和VCF患者骨折相关性显著(r=0.461,P<0.001;r=0.659,P<0.001)。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25-OH-VD水平、BMD是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P=0.043;P<0.001)。结论: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BMD和25-OH-VD显著降低;BMD和低25-OH-VD 是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热性惊厥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营养状况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为本地区儿童补充维生素D及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诊断为热性惊厥患儿81例为热性惊厥组,选择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的0~8岁儿童59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热性惊厥与血清25(OH)D的相关性。结果 1.本地区0-1岁健康对照组25(OH)D水平与热性惊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25(OH)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2.热性惊厥发病规律:11月份是发病最多的季节,2-3岁是高发年龄,男童明显多于女童。3.本地区热性惊厥患儿冬季25(OH)D水平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前后的25羟维生素D3的变化情况,为研究25羟维生素D3在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的评估中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化疗前后25羟维生素D3情况,并与正常儿童血清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正常组患儿血液中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经过化疗后,实验组患儿血清中的25羟维生素D3水平呈先上升之后又下降的波动趋势,与初诊未治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的水平能够作为急性白血病患儿不同阶段判断其病情发展的一项参考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安宝(羟苄羟麻黄碱)治疗早产用药与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有晚期流产和先兆早产症状的孕妇给予100mg安宝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点滴,根据宫缩强度及频率调整滴数,每10min增加0.05mg即5滴,一直达到宫缩抑制。结果:安宝有效延长妊娠期2~109d(平均55.5d);延长妊娠有效率为100%。结论:安宝提高了新生儿的成熟度及存活率,但需要掌握用药禁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对母儿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新生儿体格发育及新生儿疾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产妇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16例)和对照组(337例)。干预组<35岁269例,≥35岁47例;对照组<35岁283例,≥35岁54例。干预组自妊娠28周至分娩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 IU,对照组每日补充维生素D <600 IU。检测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25(OH)D水平,测量新生儿体质量、身长、头围,统计分娩方式、早产比例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干预组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25(OH)D水平分别为(27.91±7.56)μg/L、(16.24±4.31)μg/L,均高于对照组(24.65±6.83)μg/L、(12.60±3.9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出生后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19.62%(62/316)、17.09%(54/316),均低于对照组47.18%(159/337)、49.26%(166/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27%(4/316)、2.53%(8/316),均低于对照组4.15%(14/337)、6.23%(21/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产妇剖宫产率及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晚期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 IU可以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并降低新生儿期重症疾病的发生率,但对孕产妇剖宫产率及早产的发生率不产生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与总免疫球蛋白E(IgE)的关系。方法选取泰州第四人民医院儿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儿48例为哮喘组,以同期在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D及总IgE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25羟维生素D与总IgE的关系。结果哮喘组血清25羟维生素D为(35.86±14.31)n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91±22.71)nmol/L,而IgE为(331.66±223.67)I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9.33±86.50)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2、2.36,均P<0.05);哮喘组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与IgE呈负相关(r=-0.400,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健康儿童,补充维生素D可能对预防和控制哮喘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老年科2019年10月至2021年04月收治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2例,全部患者给予临床药物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给予抗风湿药物(甲氨蝶呤)、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多甙)治疗,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1,25二羟维生素D3治疗,两组连续用药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用药3个月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用药3个月后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25(OH)D水平、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个月后,观察组25(OH)D水平水平高于参照组,CRP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3个月后,观察组关节压痛数少于参照组,晨僵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1,25二羟维生素D3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机体炎症减轻,减轻临床症状,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EIASA测定前列腺癌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含量结果前列腺癌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P>0.05结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前列腺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为前列腺癌的防治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5羟基维生素D与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MBDP)的相关性,为其早期防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纳入标准:(1)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在厦门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儿;(2)入科时日龄≤14 d;(3)生后2周、4周、6周、8周时完成血清25(OH)D、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钙和磷检测,同时生后6周、9周时完成长骨X线片。以长骨摄片结果为确诊依据,分成对照组、MBDP早期组、MBDP组三组,比较三组25(OH)D、AKP、钙、磷水平。结果对照组133例,MBDP早期组32例,MBDP组7例。MBDP早期组生后2周及4周血清25(OH)D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生后6周和8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DP组生后2周、4周、6周、8周25(OH)D较MBDP早期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生后2、4、6、8周AKP波动范围不大,在200~250 IU/L之间。MBDP早期组生后2周AKP增高,4周时较前下降,6周后接近对照组。MBDP组AKP生后2周即开始升高,4至6周时达峰值。三组患儿血钙、血磷均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25(OH)D可作为MBDP的早期诊断指标,联合AKP可早期预警MBDP的发生,同时指导临床治疗剂量的调整。
简介:目的:采用气相色谱法和紫外光谱法测定预胶化羟丙基淀粉中羟丙氧基的含量,并比较上述两种方法与核磁共振方法的测定结果。方法:气相色谱法采用AgilentDB-624(30m×0.32mm×1.8μm)柱,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通过测得2-碘丙烷的量折算得到羟丙氧基的含量;紫外光谱法:测定波长590nm,通过测得丙二醇的量折算得到。结果:气相色谱法羟丙氧基的含量在1.4%~11.7%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4,n=6),样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1%(RSD=2.1%,n=9);紫外光谱法羟丙氧基的含量在1.5%~9.9%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1,n=5)。结论:气相色谱法较紫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法更适用于预胶化羟丙基淀粉中羟丙氧基的含量测定。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入选符合国际心脏病的诊断和命名标准患者152例,分为正常对照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ACS组81例,其中ACS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4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对入选对象进行血清25-OH-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测定.结果ACS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225.78±38.48)ng/Lvs.(325.00±42.74)ng/L,(339.69±35.30)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19.75±31.53)ng/Lvs.(231.97±44.04)ng/L,P<0.01],正常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25-OH-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563.36±48.18)ng/Lvs.(341.39±46.23)ng/L,(330.03±48.06)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98.88±29.34)ng/Lvs.(526.95±34.56)ng/L,P<0.01],正常对照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MMP-9水平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25-OH-D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呈降低趋势,其变化可能与参与斑块的炎症反应有关,在AC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方法本文选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选择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6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66.01(+8.71)岁。入院后,精确测量患者的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观察缺乏组、不足组患者及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糖脂代谢指标及炎症因子结果,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25-(OH)-D水平同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经过肥胖与非肥胖人群糖脂代谢与炎症因子的比较,比较糖脂代谢不全组与糖脂代谢不全组及炎症因子的变化,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25-(OH)-D水平同其他各指标的相关性。结论有个别地方的2型糖尿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当人群血清25OHVID水平较低,它可以通过增加在当地人群中维生素D水平提高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尤其是2型糖尿病,并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