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术的操作要点。方法通过对61例患者置管的全程护理,总结出该项技术的操作要点。结果61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按期完成了治疗计划。结论PICC置管的操作者必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穿刺技术,才能确保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PICC 操作 护理
  • 简介:摘要切实采取措施做好针对PICC置管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干预工作,对于有效改善优化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水平,优化患者的生存质量状态,具备不容忽视的临床支持保障作用。文章针对picc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项论题,择取两个方面展开了分析论述。

  • 标签: PICC置管患者 生活 注意事项 探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PICC中的应用。方法对我科2009年12月~2011年5月进行PICC插管的112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结果本组病例置管成功率为100%,最长留置225天,最短35天。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穿刺点出血3例,导管堵塞9例,非计划性拔管1例。结论对PICC患者心理干预能减少或避免相关并发症。

  • 标签: 心理干预 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异位的症状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7年12月—2010年8月396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其中38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9.6%。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53,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再送等。38例导管异位患者37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为97%。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正位方法,避免盲目的退管或送管。

  • 标签: PICC 导管异位 护理 肿瘤患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的成本效用情况。方法应用WHOQOL-BRIEF自评量表(中文版)评价患者使用前及随访3个月后的生存质量,采用等级尺度法(RatingScale,RS)将生存质量转化为RS效用值,据此计算出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对比PICC置管和外周静脉输液技术成本-效用间的差距。结果PICC置管单项护理实际成本为(2259.99±30.99)元,高于外周静脉输液技术护理实际成本(1432.23±18.45)元。PICC置管获得的生命质量调整年为0.051,成本效用值为44313.53,高于外周静脉输液技术获得的生命质量调整年为0.022和成本效用值65101.36。结论PICC置管成本虽高,但其效用值也高,其获得一个完整的QALY花费较少,成本效用相对较高。

  • 标签: PICC置管 成本效用 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
  • 简介:摘要如今癌症病发率极高的社会里,PICC作为新型输注化疗药物通道,因能够避免由于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而带来的血管损害,也可以减轻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因此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成为目前公认的最佳长期输液途径之一。PICC置管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沿血管走行到达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一种穿刺技术。但这一技术也极易引发导管滑脱、血栓、静脉炎、导管堵塞和血流感染等并发症。我院服务近40万人口的乡镇医疗服务中心场所,减少患者因为路途遥远而来回奔波,减轻患者负担。所以加强基层医院PICC维护的管理,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是患者带管期间的安全保证。

  • 标签: 基层医院 PICC维护 规范性 依从性
  • 简介:摘要总结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定期管道维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病人满意度。

  • 标签: PICC置管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集68例PICC置管临床护理资料。结果穿刺成功66例,失败2例,并发症上肢静脉炎3例,上肢深静脉血栓2例、局部血肿2例、堵管2例。结论PICC安全、方便易掌握,留管时间长,可避免病人频繁扎针的痛苦。病人恢复快,易于接受的优点。减少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的优点。

  • 标签: PICC护理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的安全管理,防范和降低置管风险,保证管道的正常使用。方法对361例PICC置管患者实施充分告知,重点健康教育,加强护理人员安全认知、置管、维护、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结果本组361例病人无严重PICC并发症及医患纠纷发生,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率提高

  • 标签: 肿瘤 PICC应用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技术在肿瘤科的应用情况。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应用PICC置管技术的情况。结果应用PICC置管技术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结论应用PICC置管技术节约成本,减少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治疗纠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PICC 肿瘤科 应用
  •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一种由护士可以操作的深静脉置管,留管时间长,感染率低,维护方便,为需要中长期输液的患者及危重患者提供了良好的静脉通道,现已在国内大中型医院广泛应用,置管技术及护理均得以提高,日趋完善。

  • 标签: PICC导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并摘录我院从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之间收治的肿瘤患者共有40例展开PICC置管与综合护理,分析患者在护理前后的有效率与感染率,并了解患者对于护理初期与护理后期的各项护理服务进行评分。结果护理后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更高,同时降低了感染的几率,与此同时,患者在护理初期给予了一定的满意评价,护理后期评价的结果升高。前后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肿瘤护过程中,进行PICC置管术并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使得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得到优化,患者较为认可。

  • 标签: PICC 肿瘤护理 应用观察
  • 简介:摘要肺癌患者需要长期的化疗,因反复长期的化疗和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害,给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同时也给护理操作带来了不便。PICC的应用,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极大降低了临床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 标签: PICC化疗 操作方法 适应症
  • 简介:摘要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由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沿血管走行最终到达上腔静脉。利用PICC可以将药物直接输注在血管流速快、血流量大的中心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减轻了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保证了治疗顺利进行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伤和局部组织刺激,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目前PICC导管的使用仅次于急救护理的中心静脉导管。为降低其导管堵管率、感染率等并发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PICC操作方法简便,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护患者外周静脉、特别是帮助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PICC在体内最长可以留置1年,由于留置PICC管的并发症较多,如果护理不当,必然给患者带来痛苦,现将我科对肿瘤化疗患者的PICC管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PICC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面优质的综合护理模式儿科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6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将16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命名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个小组各80例患者;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形式进行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综合护理,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家属(95.00%)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8.7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家属(92.50%)护理知识掌握的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属(76.25%),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共计发生2例感染、1例出血、2例导管落、2例静脉炎,总发生率为8.75%;对照组共计发生5例感染、3例出血、6例导管脱落、6例静脉炎,总发生率为25.00%,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采用全面优质的综合护理模式在儿科PICC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与家属的满意程度,对其并发症的预防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PICC 儿科 护理效果 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