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社区居住老年人发生肌少症的患病率,并探讨与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2015年我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开放的数据库,以2014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推荐标准,对我国社区60岁及以上7 584人进行了肌少症标准检查的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以男女性别分组,比较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生活习惯,对肌少症患病率进行分层分析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我国老年人群肌少症的患病率6.4%(95%CI:5.9~7.0)。在肌少症的患病率分层分析中,男性9.9%(95%CI:9.0~10.9)明显高于女性3.0%(95%CI:2.4~3.5);农村7.2%(95%CI:6.5~7.9)明显高于城镇4.3%(95%CI:3.4~5.2);吸烟者8.8%(95%CI:7.6~10.0)明显高于不吸烟者4.2%(95%CI:3.6~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表明,男性(OR=5.368,95%CI:4.126~6.985)、增龄(OR=1.191,95%CI:1.172~1.210)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此外,身体疼痛(OR=2.181,95%CI:1.695~2.673)、长期饮酒(OR=1.426,95%CI:1.057~1.923)、受教育程度低(OR=2.875,95%CI:1.577~5.241)、腰围增加(OR=0.982,95%CI:0.973~0.990)、最大呼气流量减少(OR=0.995,95%CI:0.994~0.997)、胱抑素C增加(OR=2.088,95%CI:1.247~3.495)均与肌少症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我国社区老年人中肌少症患病率较高,且肌少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腰围、饮酒等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为抗p200类天疱疮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免疫血清学特征。结果纳入7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显示,7例患者血清IgG抗体均结合于盐裂皮肤的真皮侧,以真皮提取物为底物的免疫印迹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200 000蛋白处有条带。4例呈经典型大疱性类天疱疮样损害,2例初起呈湿疹样损害,1例类似线状IgA大疱性皮病。6例循环IgG抗体可识别层粘连蛋白γ1-C端重组蛋白。4例患者接受不同剂量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对高剂量系统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1.4 mg·kg-1·d-1)治疗抵抗;2例对米诺环素、氨苯砜治疗反应好;1例失访。4例患者在随访平均22.5个月时达到完全缓解停药;2例在随访平均8个月时达到最小剂量治疗保持完全缓解。结论抗p200类天疱疮临床表现多样,重组Lnγ1-C端可作为可靠的抗原底物用于检测抗p200类天疱疮患者自身抗体;部分患者最终可达到完全缓解并停药。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和能源需求的扩大,输变电工程的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电网结构改造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网实时信息的传输逐渐增多,由此给电网电气设计的可靠性提出了新要求,这也成为变电设计的重要目标。可行性研究作为变电站谁家的基础,是项目核准和技术提供前提,为了满足变电工程需要,在前期工程设计中一定要严格根据有关规定和规范进行,以保证设计科学性。本文就500kV智能变电站一次设计及某实际工程应用进行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甲医院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8—9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北京市6所三甲医院1 187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循证护理实践能力量表、循证护理认知和培训需求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循证护理实践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1 187名护士中,24.6%(292/1 187)参加过循证护理相关的学术活动,培训累计学时≤10学时者占70.2%(205/292),形式以院内的学术讲座为主;对循证护理"比较了解"和"非常熟悉"的仅占5.0%(59/1 187);30.8%(366/1 187)认为非常需要连续、系统的循证专题培训。1 187名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总分为(38.71±27.11)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研究经历、性别、是否参加过循证护理相关的学术活动、曾参加循证护理培训的时长、年龄、第一学历、职称、外语水平的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研究经历、曾参加循证护理培训的时长、年龄、第一学历、外语水平。结论本研究中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偏低,但实施循证护理的意愿强烈,建议护理管理者根据护士能力的不同进行系统的循证护理培训,尤其针对证据整合方面,积极培养循证护理人才。
简介:摘要目的对北京市10家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的姑息照护知信行现状进行调查并探索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姑息照护方面培训及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0年3—4月采用中文版姑息照护知识、态度、行为3个问卷对北京市10家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850份,有效问卷833份,有效率为98.00%。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护理人员姑息照护知信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10家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姑息照护总体得分为(82.16±8.73)分,得分率68.47%。知识得分为(12.36±4.14)分,得分率为61.80%;态度得分为(36.85±3.97)分,得分率61.42%;行为得分为(32.95±5.84)分,得分率82.3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参加过姑息照护培训、性别、职称、知识水平和态度水平、月收入是护理人员姑息照护知信行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北京市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姑息照护认知现状处于中等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相关知识水平,提高姑息照护态度与从业积极性,以促进行为方面的改变,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护士对出院准备服务的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医院进一步开展出院准备服务、提高延续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20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甲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包括出院准备服务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参与本次调查的护士共350名,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350名护士出院准备服务知识得分为(64.99±14.49)分,42.9%的护士表示未听说过出院准备服务,92.6%的护士未参加过相关培训,75.1%护士认为有必要开展出院准备服务,仅有16.6%的护士在临床中应用过该模式。不同职称、对出院准备服务了解程度的护士出院准备服务知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6.3%的护士希望通过网络授课进行学习;影响实施出院准备服务的主要因素是临床护理工作繁重,精力有限(86.9%)。结论护士对出院准备服务相关知识的认知不足,有必要对护士进行出院准备服务相关知识培训,以提高延续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持续性鼻饲喂养对重症患者吸入性肺炎及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选择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知网。中文为2000年1月—2018年11月,英文为从建库至2018年11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对符合纳入标准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效应量合并的结果显示,持续性鼻饲喂养能够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10项研究,100%)、胃潴留(4项研究,40%)、呕吐(3项研究,30%)、误吸(3项研究,30%)的发生。结论持续性鼻饲喂养能够降低吸入性肺炎及相关症状的发生。纳入文献中的具体喂养方案不完全一致,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尚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去检验持续性鼻饲喂养对预防吸入性肺炎及相关症状的预防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供肝左静脉分型及其相应的重建方式对患儿活体左外叶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O)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肝移植术的65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9例,女性344例,年龄7.0(6.0,10.0)个月,年龄范围3~121个月。根据术前供者腹部4期增强CT的评估结果及术中流出道重建方式,将患儿分为3组:Ⅰ型组(n=514),单只开口,供受体直接吻合;Ⅱ型组(n=118),两个相邻的开口,术中先行血管成型再吻合;Ⅲ型组(n=21),两个距离较远的开口,术中行间置血管延长后成型吻合或两支静脉分别吻合。比较3组受者的临床资料、术后HVOO发生率、移植物及受者术后生存情况。采用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随访。结果Ⅲ型组患儿的供肝重量与受者体重比均小于Ⅰ型组和Ⅱ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53例受者术后HVOO发生率为4.59%(30/653),Ⅰ、Ⅱ、Ⅲ型组HVOO发生率分别为4.1%(21/514)、5.1%(6/118)和14.3%(3/2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组移植后患儿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8%和97.0%,Ⅱ型组1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5%和94.2%,Ⅲ型组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6.9%,Ⅰ型组与Ⅲ型组受者术后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Ⅰ型组术后移植物1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4%和96.9%,Ⅱ型组术后移植物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9%和92.5%,Ⅲ型组术后移植物1和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1%和86.9%,Ⅰ型组与Ⅱ型组术后移植物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肝左静脉解剖分型差异性大,绝大多数变异可通过将两分支血管成型为共同开口后再吻合这一方式重建流出道。针对左外叶移植物肝静脉罕见变异分型,选取合理的血管重建术式,可降低术后HVOO发生率,改善移植物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MPA-ILD)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11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28例MP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为(70.1±9.3)岁,总结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心脏彩超、胸部CT及治疗方案等,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13例存在吸烟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14/28),发热(12/28),胸闷气促(12/28)及咯血(3/28),16例存在肾脏累及,多数患者存在C反应蛋白(22/28)和红细胞沉降率(25/28)升高,16例存在类风湿因子(RF)增高,23例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阳性。27例患者在MPA诊断之前发现ILD或与MPA同时诊断ILD,胸部CT模式主要为UIP型或UIP样(15/28),其次为NSIP型(8/28)。UIP型或UIP样患者较非UIP样患者年龄更大(P=0.018),血LDH更高(P=0.041),但血肌酐却明显较低(P=0.04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未正规治疗(HR=9.81,95%CI:1.68~57.29,P=0.011)及血LDH升高(HR=4.11,95%CI:0.99~17.00,P=0.051)是MPA-ILD生存期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F升高(HR=0.22,95%CI:0.06~0.91,P=0.037)是生存期延长的保护因素。结论MPA-ILD全身血管炎症状较少,绝大部分ILD在MPA诊断之前出现或与MPA同时诊断,影像表现主要为UIP型或UIP样,其次为NSIP型,尽早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能够提高MPA-ILD生存率,血LDH升高是MPA-ILD生存期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F升高则是生存期延长的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护理工作环境和护士职业承诺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护理工作环境对护士职业承诺的影响。方法2019年3—12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共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1所三级和6所二级医院的3 142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护理工作环境量表和中文版护士职业承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累计回收问卷3 142份,剔除无效问卷124份,有效回收问卷3 018份。护士职业承诺量表总均分为(3.54±0.67)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规范承诺(3.83±0.84)分、情感承诺(3.78±0.87)分、经济成本承诺(3.67±0.81)分、情感代价承诺(3.40±0.94)分、机会承诺(2.88±0.85)分;护理工作环境量表总均分为(3.02±0.49)分。不同医院等级、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学历、聘用形式、月均夜班数、月均收入的护士职业承诺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专科护士的护士职业承诺量表得分高于非专科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重分层回归结果显示,医院等级低(β'=-0.058)、是专科护士(β'=0.069)、月均夜班数少(β'=-0.194)是护士职业承诺的影响因素(P<0.05);控制一般资料后,护理工作环境中的护士参与医院事务(β'=0.301)、充足的人力和物力(β'=0.260)、医护合作(β'=0.132)是护士职业承诺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护士职业承诺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受是否为专科护士、月均夜班数、医院等级以及护理工作环境的影响,管理者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管理,以提高护士的职业承诺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跟舟联合切除及趾短伸肌肌瓣置入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9例(10足)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1~63(平均30.3)岁,骨性联合2足、纤维性联合8足。患者均行跟舟联合切除及趾短伸肌肌瓣置入手术治疗,术后观察有无出现伤口感染、术区疼痛、跟舟联合复发、周围关节退变及足部畸形,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9例患者随访17~42个月,平均29.1个月。所有患者症状缓解,未出现伤口感染、复发、周围关节退变及后足力线异常。患者末次随访疼痛VAS为(1.50±0.97)分,较术前(4.30±1.49)分明显降低,差值3(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59, P<0.01);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0.40±7.04)分,较术前(77.30±7.66)分明显提高,差值(13.10±5.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2, P<0.01)。所有患者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对于症状性跟舟联合患者,保守治疗失败时可行手术治疗,跟舟联合切除后用趾短伸肌肌瓣置入可有效预防跟舟联合的复发,临床疗效肯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治疗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且依据房颤管理指南分析处方的合理性。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6年8月中国房颤注册研究中18 014例房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基线或随访中是否应用AAD,分为AAD组7 788例(43.23%)和非AAD组10 226例(56.77%),并对在AAD组中占绝大多数的胺碘酮4 129例(53.02%)和普罗帕酮3 211例(41.23%)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法探讨AAD应用的相关影响因素,并依据房颤管理指南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纳入的18 014例房颤患者中,男性10 895例(60.48%),≥75岁的老年患者4 081例(22.65%)。与非AAD组相比,AAD组≥75岁[13.74%(1 070/7 788)比29.44%(3 011/10 226)],持续性房颤[28.90%(2 250/7 788)比45.80%(4 683/10 226)],合并心力衰竭[8.29%(646/7 788)比21.95%(2 245/10 226)],卒中/TIA[12.15%(946/7 788)比19.95%(2 040/ 10 226)],肾功能异常[16.36%(1 274/7 788)比29.37%(3 003/10 226)],血栓栓塞风险为高危[60.17%(4 748/7 788)比76.40%(7 813/10 226)]的患者比例较低(P均<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级医院(OR=3.72,95%CI:3.17~4.37)的患者更倾向于应用AAD,老年(OR=0.47,95%CI:0.39~0.55)、持续性房颤(OR=0.66,95%CI:0.60~0.72)、以及合并心力衰竭(OR=0.54,95%CI:0.47~0.63)、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0.77,95%CI:0.68~0.87)、肾功能异常(OR=0.75,95%CI:0.59~0.95)及血栓栓塞风险为高危(OR=0.70,95%CI:0.58~0.84)的患者更倾向于不应用AAD,P均<0.05。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是最常用的AAD,分别占AAD组的53.02%(4 129/7 788)和41.23%(3 211/7 788)。多因素分析显示,持续性房颤(OR=4.57,95%CI:3.94~5.29)、合并冠心病(OR=4.14,95%CI:3.03~5.64)、心力衰竭(OR=2.07,95%CI:1.48~2.89)、非缺血性心肌病(OR=4.84,95%CI:2.41~9.73)的房颤患者更倾向于应用胺碘酮,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OR=0.31,95%CI:0.15~0.65)、血栓栓塞风险为低危(OR=0.78,95%CI:0.63~0.97)的患者更倾向于应用普罗帕酮,P均<0.001。不遵循指南建议的AAD治疗的总体发生率为6.54%(480/7 340),胺碘酮亚组和普罗帕酮亚分别为5.13%(212/4 129)和8.35%(268/3 211),与合理用药组相比,不合理用药在≥75岁[20.4%(98/480)比12.95%(887/6 860)]、血栓栓塞风险为高危[77.1%(379/480)比58.99%(4 047/6 860)]以及非三级医院的比例较高[7.1%(34/480)比3.33%(299/6 860)],男性不合理用药的比例较低[50.8%(244/480)比64.53%(4 427/6 860)](P均<0.001)。结论房颤患者中,采用AAD治疗的多为合并症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其中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多为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不遵循房颤管理指南的AAD处方比例较低,多见于非三级医院以及血栓栓塞风险为高危的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