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是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循环型社会的法律制度是以社会的自我推动为基础,由政府进行宏观协调,由全社会来承担义务的法律规范体系.人类对环境正义的追求必然导致循环型社会的产生,而只有环境正义才是循环型社会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我国的循环型社会法律体系应包括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产业政策法和所有的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其他支持法律制度.当前,我国应该首先制定一部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 标签: 循环型社会 经济发展 经济法律制度 法律规范体系 环境正义 产业政策法
  • 简介: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建国以来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笔者认为,这一制度变迁具有政府推动为主的供给主导型特点,但也存在需求诱致的成分。现阶段,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还取决于制度供求双方进一步的行为选择。

  • 标签: 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供给主导 需求诱致
  • 简介:从国家层面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虽然已经有几年,中部六省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依然没有明显缩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中部发展受到诸多制约。从政府制度创新的角度出发,在中部形成良好的市场、法律、人才与劳动力环境,将会有效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

  • 标签: 制度创新 中部 区域经济 合作
  • 简介:政府成本是行政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课题,目前大部分关于政府成本的研究多从公共行政学、公共财政学甚至行政法学角度展开的,本文在对政府成本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从我国目前政府成本过高的现状出发,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从制度内部来探讨政府成本的控制方法。

  • 标签: 新制度经济学 政府成本 控制
  • 简介: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社会的资源配置由产权决定,便形成寻利的社会,由行政权决定时,就形成一种寻租的社会.近年我国腐败现象的增加与体制转型时期的矛盾特别是产权制度安排密切相关,表现在:①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过大,行政权往往大于产权.②行政的随意控制问题突出.反腐败的治本之策是以制度来遏制腐败,把矛头对准制度而不是政府官员.

  • 标签: 制度经济学 产权制度安排 寻利 寻租 中国 经济活动
  • 简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明确设置审批事项的原则和标准.本文主要从经济合理性角度,探讨了设置行政审批的基本原则和范围,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 标签: 行政审批制度 规制 直接规制
  • 简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家大力推进企业进步以促进社会经济循环发展,但是随之而来产生的很多问题如企业过度的污染排放等,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国保护环境方面的法律在不断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污染问题。因此,探讨排污收费制度,进而思考排污收费制度的法律依据和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法律经济学 排污收费制度 应对与启示
  • 简介:新旧制度经济学一直存在方法论上的争论,一般认为旧制度主义者使用的方法论是整体主义的或集体主义的,新制度主义者使用的方法论是个体主义的或个人主义的,但随着它们之间的相互碰撞,二个制度学派互相承认了对方的存在,方法论也随之发展到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方法论二元观,并最后被Agassi等制度经济学家整合为制度个人主义。

  • 标签: 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 方法论二元观 制度个人主义
  • 简介:隐性腐败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顽疾,具有隐蔽深、欺骗强等特点。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美国在预防和治理隐性腐败方面建立了积极有效的制度,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中美两国隐性腐败的成因具有共性,这为中国借鉴美国经验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治理隐性腐败,中国需要建立公权和私权的割裂机制,加强思想教育,规范公务人员的道德行为,推行财产公示制度等。

  • 标签: 制度经济学视角 隐性腐败 治理 借鉴
  • 简介:根据单位组织体责任论,单位制度瑕疵彰显单位危险人格,当单位危险人格连续引发单位犯罪时,适用单位累犯制度并不违背累犯的一般原理。单位累犯制度包含两个层面,在形式层面是因单位危险人格对单位加重处罚:在实质侧面则是因单位利益群体之行为偏差,进而对其加重处罚。不同于一般累犯,单位过失犯罪及单罚制罪名均可彰显单位之危险人格,具备成立单位累犯的可能;在单位初犯与再犯之间,因单位组织形式发生变动以致有单位利益成员加入时,适用单位累犯制度并不违背刑法人权保障功能。

  • 标签: 单位累犯 危险人格 单位组织体责任论 单位利益群体
  • 简介:刑事和解制度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在司法机关的帮助下,加害人和被害人直接商谈,就认罪、赔偿、道歉等问题达成协议,解决刑事纠纷的做法。这一制度存在的意义在于提高刑罚效益、节约司法成本、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保护加害人和被害人的利益、实现加害人的再社会化,在我国,不仅有必要借鉴,而且是可行的。

  • 标签: 刑事和解制度 刑事和解争议 司法现状分析 可行性论证
  • 简介:制度经济学认为,当社会存在潜在收益并且各种约束条件得到消解时,就会存在制度创新。而政府又是最主要的制度供给主体,那么为什么在历史上存在大量的政府制度创新的失败呢?只要我们做一个深层次的思考,就会发现政府制度创新中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一系列的支持要素。即使是一个好的制度,如果缺乏一定的支持要索,也会因为难以运行而夭折,不仅不会带来制度创新的边际收益,反而增加创新成本并造成一定社会资源的浪费。本文就支持要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政府制度创新 要素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 边际收益 社会存在 供给主体
  • 简介:现代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公职人员,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就职宣誓制度。就职宣誓仪式本质上是宪法规定的权力转移程序,其作为一项宪法实施程序规定在宪法中,具有程序的价值。庄重和公开的就职宣誓仪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仪式参与者和公众对权力转移的认同感,强调国家权力行使者角色的成功转换。就职宣誓制度赋予权力转移的合法,对国家权力转移具有规制价值,承担稳定社会政治秩序的功能。

  • 标签: 就职宣誓制度 宪法程序 权力转移 程序性价值
  • 简介:量刑建议权是指公诉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代表人民检察院不但就被告人的定罪,而且就被告人所应判处的刑罚向人民法院提出具体请求意见的一种权力。在司法实践中,公诉人原则上不提出具体的量刑建议,无论在起诉书还是在公诉意见中,往往只确认被告人的量刑情节,

  • 标签: 被告人 量刑建议权 公诉人 代表人 判处 起诉书
  • 简介:塞尔登和怀特兄弟两位发明人的专利旧案表明,由于专利制度成本的存在,任何专利理论都必须澄清专利制度究竟带来了何种社会收益。以成本/收益的权衡模式为基础,最经典的激励理论和对价理论对专利制度的论说都不符合发明的本质,也难以解释专利法实践。不同专利理论的政策共识是激励创新,但它们均忽视了创新实践及其范式变迁。依创新范式理论,专利制度在发明、发明商业化和技术扩散等创新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加速技术扩散不仅是社会从专利制度中获得的收益,更是为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和累积创新范式所必须。技术扩散在本质上是信息的传播,它的载体是专利文献。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强化专利公开充分条件,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

  • 标签: 激励理论 对价理论 技术扩散 专利文献 创新
  • 简介:羁押必要审查制度系2012年新《刑诉法》的一项创设,旨在改变我国"一捕到底,一押到底"的司法现状。但是,羁押必要审查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制度定位有误,羁押必要审查制度不应定位为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能,而应定位为对强制措施的司法审查权;其二,程序设计不够科学,立法者对羁押必要审查制度的程序设计存在诸多漏洞,引发实践中诸多问题,应予以矫正。中国未决羁押率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检察官的中立不足和逮捕功能的异化。此根本原因不仅存在于羁押必要审查程序中,亦存在于审查批捕程序中。未决羁押率的降低,与其寄托于羁押必要审查程序,不如在审查批捕程序中便予以实现。

  • 标签: 羁押必要性审查 司法审查权 高羁押率 检察官的中立性
  • 简介:农村征地纠纷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从制度纠纷的视角来看,农村征地纠纷的频频爆发说明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在设计上存在一些偏差。本文发现,这些偏差主要是:农地产权制度设计不合理,为官民争地大开方便之门;征地程序设计不完整、征地范围设计不一致以及征地补偿设计不合理,促使地方政府征地权力扩大化。为预防和减少因农村土地征收引发的官民冲突,缓解社会稳定和发展遭遇的压力,本文建议及时调整农地产权结构和改革土地征收制度

  • 标签: 农村征地纠纷 制度性纠纷 制度设计 土地征收 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