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予以中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及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76例中老年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随机数字表下将其1:1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基础药物护理,观察组基于此联合运动疗法;比较两组下肢功能及水平。结果:下肢功能对比,观察组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运动疗法 中老年 KOA 下肢功能 肌力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阶段性盆底护理在改善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及生活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阴道分娩产妇进行研究,按照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盆底护理,研究组行阶段性盆底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盆底、生活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盆底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性盆底护理能够改善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及生活质量。

  • 标签: 阶段性盆底护理 阴道分娩 盆底肌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针对性盆底康复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妇女盆底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诊断为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观察产妇的护理成效。结果:研究组的抑郁、焦虑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的护理依从性高(P<0.05);研究组的盆底恢复效果,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产后妇女常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症,给予针对性盆底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提升盆底,同时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积极参与到康复训练中,尽早恢复盆底功能,推广价值高。

  • 标签: 针对性盆底康复护理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腹膜透析置管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于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腹膜透析置管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55例。A组予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B组予以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应激反应[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不良反应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舒适度(BCS)评分。结果麻醉后10 min,B组MAP、HR水平高于A组(P<0.05);麻醉后10 min及手术结束后3 h时,B组血清MDA水平低于A组,血清SOD水平高于A组(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5/55)与A组(14.55%,8/55)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12 h,B组BCS评分均高于A组(P均<0.05),VAS评分均低于A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患者,能改善其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调节氧化应激,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舒适度,具备安全性。

  • 标签: 腹膜透析 超声引导 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改良重睑成形的手术效果。方法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用改良睑板-眼轮匝-眶隔(TMS)缝合重睑成形治疗患者193例,男14例、女179例,年龄18~45岁(22.3±4.2)岁。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重睑皱褶形态和并发症情况。结果193例患者中173例患者术后重睑线流畅、自然,持久度好,瘢痕浅,医患双方均满意。术后无明显并发症。11例患者术后出现重睑线变浅或消失,7例患者术后出现双眼重睑不对称,予再次手术调整后皱褶对称自然,医患双方满意。结论TMS缝合既建立了稳固粘连,又有效传递了上睑提作用力;术后患者重睑线流畅自然、稳定,医患双方满意度较高,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的改良重睑成形

  • 标签: 眼睑成形术 上睑皱褶 眶隔 睑板 眼轮匝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吻合单瓣成形(SFT)的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7例病理学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胃上部癌的病例资料。7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58.3岁;平均体质指数为23.8 kg/m2;肿瘤均位于贲门下胃后壁,其中5例术前病理分期为高分化腺癌,2例为中分化腺癌。对7例食管胃结合部中、高分化腺癌患者行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食管胃吻合单瓣成形,采用倒刺线连续缝合共同开口及单瓣包埋吻合口。观察患者中、术后恢复和病理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280(250~290) min,中出血量平均40(20~70) ml,无一例中转开腹情况。患者排气时间平均3(3~4) d,术后第6天行上消化道水溶性造影检查均排除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恢复经口进食,拔除营养管,进食流质时间平均6(6~7)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8~10) d。术后清扫淋巴结平均22(19~24)枚。术后病理分期分别为T3N1M0,T2N1M0、T3N2M0、T2N2M0、T3N2M0、T2N1M0、T3N2M0。结论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后单瓣吻合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以明确该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近端胃切除 单肌瓣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单切口扇形额瓣悬吊治疗儿童的中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单切口额瓣悬吊治疗儿童的中重度上睑下垂191例(223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29例,女62例,年龄3~15岁。术后6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术前弱视49眼,术后11眼弱视治愈。201眼(90.13%)效果良好,8眼(3.59%)过矫,14眼(6.28%)欠矫。上睑内翻6眼,结膜脱垂者3眼,暴露性角膜炎12眼,眉眶部血肿4眼。结论单切口扇形额瓣悬吊治疗儿童的中重度上睑下垂效果良好。

  • 标签: 悬吊术,额肌瓣,扇形,单切口 上睑下垂,先天性,中重度,儿童
  • 作者: 宋磊 杜仁仁 蔡珍珍 毛宇星 苏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康复医学科),苏州 215000 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上海 200431 苏州大学康复研究所,苏州 215000,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上海 200431,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康复医学科),苏州 215000 苏州大学康复研究所,苏州 2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内效贴组辅以患肩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偏瘫 疼痛 肌内效贴 神经松动术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自体半腱带状移植物重建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5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0岁[(30.5±8.4)岁]。根据重建方式和移植物选择,将患者分为带状重建组(31例)和圆束重建组(34例)。手术重建方法均为解剖重建,其中带状重建组采用新型自体半腱带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圆束重建组采用传统圆束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即时ACL移植物与原始ACL形态差异、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5个月[(6.0±3.1)个月]。带状重建组手术时间为(61.6±6.7)min,圆束重建组为(48.0±6.3)min(P<0.01)。关节镜观察可见原始ACL在关节内为带状,带状重建组重建移植物主体也是带状,而传统圆束状移植物主体为束状。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重建组术后移植物相比圆束重建组更好模拟了原始ACL的带状结构,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带状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82.8±5.2)分,较术前的(47.5±8.7)分显著提高(P<0.01)。圆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79.9±7.5)分,较术前的(44.2±9.4)分显著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带状重建组中4例发生克氏针断裂或磨损,1例发生空心钻变形;圆束重建组中2例发生克氏针磨损(P>0.05)。术后3个月带状重建组出现1例胫骨切口感染;圆束重建组未出现切口感染,创面均Ⅰ期愈合;两组均无韧带失效及功能受限发生(P>0.05)。结论新型自体半腱带状移植物重建ACL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圆束移植物相当。然而,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实质部为带状,更好地模拟了原始ACL的生理形态,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可能会更好模拟原始ACL的生理功能。

  • 标签: 膝损伤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 简介:摘要:数据智能分类是机器学习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经典的分类方法一般没有考虑不平衡数据的本身特性。所以分类效果往往表现不好。然而少数类识别错误其代价往往高于多数类。提升少数类的识别精度是目前数据分类中的研究重点。针对不平衡数据分类研究,涌现出的大量分类方法。本文对近年来方法进行整理,并作出宏观梳理。对新学者起一个快速上手的介绍。先对现有算法大致归重采样法、特征选择法、分类算法改进法等三大类、然后分别对每个类进行小类划分整理。最后对不平衡学习进行总结与展望。

  • 标签: 不平衡学习 机器学习 分类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臂屈起点下移治疗缺血性挛缩手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共诊治10例轻、中型前臂缺血性挛缩手畸形患者,通过前臂屈起点下移,肌肉、肌腱及神经粘连松解,恢复或改善手功能。术后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0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腕、手部屈曲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矫正,获得了良好的功能效果。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平伸位或背伸时,所有指关节均可主动伸直或接近伸直,屈伸达到M4+。手指抓捏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可满足日常生活和基本工作。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通过前臂屈起点下移治疗轻、中型缺血性挛缩手畸形,手术方法安全可靠,术后疗效较满意。

  • 标签: 缺血性肌挛缩 前臂 屈肌下移 手功能重建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膈功能障碍在重症患者中非常普遍,同时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吸气训练在世界各地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并不是一种标准做法。国内,ICU内吸气训练的临床研究较少,各项研究之间训练方法差异较大。因此,文章阐述了危重症相关膈功能障碍的定义、发病机制、评估与诊断、吸气训练的指征及训练方法,以期国内临床医务人员重视危重症相关膈功能障碍及规范的吸气训练。

  • 标签:
  • 简介:摘要Dysferli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Dysferlin蛋白的DYSF基因突变引起,主要在青年中起病,临床特点是缓慢进展性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Dysferlin病在临床上易误诊,本文报道Dysferlin病被误诊为肝炎和多发性炎1例。

  • 标签: 多发性肌炎 基因测序 Dysferlin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用产后盆底锻炼的方法对产妇盆底康复的效果进行一些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1月到2022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16例有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然后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她们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都是58例,给对照组的产妇用的是常规训练的方法,实验组使用的则是给盆底进行锻炼的康复方法,然后对这两组的训练满意程度进行观察,而且还要看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改善的情况怎么样,要知道两组之间训练的效果如何。结果:在对两组进行了对比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好很多,而且从两组训练的满意程度来看,实验组要比对照组好。通过对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改善的指标进行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在开始训练以前的结果(P>0.05),这就说明训练以前没有很大的差异,训练以后两种结果的差异比较明显,P

  • 标签: 产后盆底肌锻炼 盆底肌康复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与平衡麻醉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95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47例)与B组(48例),A组患者给予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B组患者给予平衡吸入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诱导麻醉前(T0)、术后6 h(T1)、术后5 d(T2)时,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Hb、HCT、乳酸水平及疼痛评分均高于T1、T2时的水平(P<0.05)。A组患者T0时的白介素-6(IL-6)水平低于T1、T2时的水平,T0、T1时的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T2时的水平,T0时的淋巴细胞高于T1、T2时的水平,T2时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T0、T1时的水平,T0时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高于T1、T2时的水平(均P<0.05);B组在T0时的IL-6水平低于T1、T2时的水平,T2时的TNF-α水平高于T0、T1时的水平,T0时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水平高于T1时的水平,T0时的调节性T细胞(Tregs)高于T1、T2(均P<0.05)。T2时,A组患者的IFN-γ、TNF-α水平高于B组,淋巴细胞水平低于B组,T0时,A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低于B组(均P<0.05);T1时,A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B组,T2时,A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低于B组,T0、T2时,A组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均高于B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生存率与术后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与平衡麻醉可调节择期膀胱根治性切除患者的免疫反应,不易引起病情恶性。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平衡麻醉 全凭静脉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平面阻滞和胸神经Ⅱ型(PecsⅡ)阻滞用于全麻乳腺癌改良根治患者围期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女性患者60例,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前锯平面阻滞组(S组)和PecsⅡ阻滞组(P组)。2组均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阻滞药物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行舒芬太尼PCIA。采用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各节段皮区阻滞情况、中瑞芬太尼和术后24 h内镇痛药(PCIA中舒芬太尼以及补救镇痛药)用量、神经阻滞时间、Horner综合征以及术后24 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P组T5-T7皮区阻滞率降低,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1),中瑞芬太尼用量和神经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使用补救镇痛药,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PecsⅡ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前锯平面阻滞。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胸神经 前锯肌 麻醉,全身 乳腺肿瘤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中频脉冲治疗仪与康复护理联合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卒中偏瘫患者66例,入院时间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将患者随机分为33例参照组(采取康复护理)与33例联合组(采取康复护理与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干预),比较分析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分析比较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能力,干预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于干预后参照组,联合组较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老年卒中偏瘫患者时,在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频脉冲治疗仪干预,有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能力提升。

  • 标签: 老年 卒中偏瘫 康复护理 中频脉冲治疗仪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等速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2年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等速训练联合音乐疗法护理,比较两组的上肢功能及负性情绪。结果 干预后,两组Fugl-Meyer 量表(FMA)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等速肌力训练 乐疗法 脑卒中偏瘫 负性情绪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松拮抗药(MRA)是骨骼松弛药(SMR)的拮抗剂,主要包括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吡斯的明),K+通道阻滞剂和氨基甾类非去极化SMR的特异性拮抗药(舒更葡糖钠)。松监测是指连续监测肌肉松弛程度,客观反映SMR作用的消长过程。随着SMR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松药残余阻滞(RBMR)越来越受到麻醉医师关注。RBMR可能导致麻醉恢复期患儿麻醉苏醒延迟、呼吸减弱、缺氧、窒息,甚至死亡。围期使用MRA,并同时进行松监测,可有效预防术后患儿RBMR的发生。相较于成年患者,患儿对缺氧耐受性差,RBMR对麻醉恢复期患儿危害性更大,可能导致更多不良反应。因此,如何降低术后RBMR对麻醉恢复期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麻醉医师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拟就MRA的药理学特点,以及松监测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神经肌肉阻滞药 肌松弛 肌松监测 麻醉恢复期 麻醉品拮抗药 麻醉苏醒延迟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异常反应(AMR)监测对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面痉挛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面痉挛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中均行AMR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分为AMR完全消失组、AMR显著变化组及AMR无明显变化组。随访观察3组患者术后1周及1年时痉挛症状的缓解情况,并回顾性分析AMR监测评估术后疗效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AMR变化与术后疗效间的关系。结果中AMR监测评估微血管减压术后1周疗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9.7%和66.7%,术后1年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6.7%和50.0%。46例AMR完全消失组、8例显著变化组及10例无明显变化组患者间术后1周临床缓解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临床缓解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AMR完全消失组患者中,垫入Teflon棉片前AMR完全消失患者与垫入Teflon棉片后AMR完全消失患者间术后1周及1年临床缓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AMR监测在评估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的痉挛症状缓解方面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中度敏感性;中AMR完全消失与术后短期疗效有关,却不是长期疗效的可靠指标;中AMR完全消失时间对评估患者疗效无指导意义。

  • 标签: 面肌痉挛 异常肌反应 微血管减压术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