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微血管侵犯(MVI)是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原因。MVI的诊断依靠术后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术前寻求无创评估MVI的方法及生物标志物,对指导手术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了利用影像组学预测肝细胞癌MVI,结果表明该技术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现总结了近年来基于CT或MRI图像影像组学模型预测MVI研究结果,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

  • 标签: 肝细胞癌 计算机断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而传统的治疗方法不能有效地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且复发率极高。免疫治疗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给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希望。本文现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单药治疗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s并鉴定。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冷保存组(SCS组)、NMP组、BMMSC组和BMMSCs联合NMP组(BP组),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分别在术后1 d和7 d取各组大鼠肝组织和血清,血生化检测肝脏酶学;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TUNNEL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转录因子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PERK)、活化转录因子4(ATF4)、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剪切体(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SCS组相比,NMP组、BMMSC组和BP组肝脏损伤和炎症明显减轻,BP组损伤改善最明显(P<0.05)。BP组肝细胞凋亡在1 d和7 d时较SCS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S组中GRP-78、p-PERK和ATF4表达增加,并且促凋亡蛋白CHOP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显著升高,而在BP组中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MSCs联合NMP能够显著改善DCD供肝移植术后早期肝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移植肝的内质网应激有关。

  • 标签: 肝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常温机械灌注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相关蛋白1(HCRP-1)被认为是一种抑癌基因,是人ESCRT-I复合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亚基,又被称作为hVps37A。ESCRT-1复合体主要参与人体内很多受体的降解过程。HCRP-1在ESCRT-I复合体的受体胞吞、下调作用以及调节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分子水平参与和调控了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多项临床研究表明,HCRP-1在多种癌组织标本中低表达或者缺失表达。HCRP-1的存在与否和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的疗效有明显关系。HCRP-1的表达量与多种肿瘤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HCRP-1在泌尿系常见肿瘤(肾癌、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HCRP-1在泌尿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HCRP-1 细胞运动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CT与MR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实施在肝细胞肝癌临床诊断中发挥的价值。方法:研究选择我院接诊的64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纳入本次检查研究中,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将患者均等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单组是32例。研究组接受MR检查,对照组接受CT检查,对比指标:检查确诊率。结果:检查确诊率:研究组是96.88%,对照组是84.38%,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CT MR 肝细胞肝癌 影像学检查 价值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RK1/2信号通路之间相关性,为深入研究MIF促进HCC的分子机制建立理论依据。方法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有乙肝肝硬化(HBV-LC)基础的HCC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各52例作为试验组,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35~65岁。选择2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2组肝组织中MIF、ERK1/2及p-ERK1/2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检测2组肝组织中ERK1/2 mRNA表达;选择HepG2肝癌细胞和L-02正常肝细胞与不同浓度rMIF共培养,通过Western 印迹法检测2种肝细胞ERK1/2蛋白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通过RT-PCR检测2种肝细胞ERK1/2 mRNA的表达水平,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MIF、ERK1/2、p-ERK1/2和ERK1/2 mRNA在HCC和癌旁组织中表达均明显增强(HCC组表达MIF为78.8%,癌旁组表达MIF为75.0%;HCC组表达ERK1/2为80.8%,癌旁组表达ERK1/2为71.8%;HCC组表达p-ERK1/2为75.0%,癌旁组表达p-ERK1/2为46.2%;HCC组表达ERK1/2 mRNA为76.9%,癌旁组表达ERK1/2 mRNA为78.8%),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pG2肝癌细胞ERK1/2、p-ERK1/2和ERK1/2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且随rMIF浓度的递增而增加,当rMIF浓度为200 ng/ml时升高最明显,与L-02正常肝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ERK1/2和p-ERK1/2在HCC组织和HepG2肝癌细胞中高表达,提示MIF可能通过ERK1/2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 细胞外信号调节MAP激酶类 肝肿瘤
  • 简介:摘要随着肥胖及与肥胖相关的代谢综合征的全球性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率日益增高,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并逐渐成为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代谢、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因素可能与NAFLD和(或)NASH的炎症、肝损伤和纤维化及其随后发展为肝细胞癌密切相关。本文以与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为重点,就近年来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癌,肝细胞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类型,多数HCC患者在临床上发现时处于中晚期阶段,已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中期或巴塞罗那(BCLC)B期HCC患者唯一推荐的治疗方式,早期预测治疗后疗效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及生存预后至关重要。目前,最常用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包括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欧洲肝脏研究协会标准、修订版RECIST以及半自动体积定量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各有优缺点,其疗效评价的准确性也各不相同。本文中结合人工智能探讨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在HCC患者TACE后反应评价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癌,肝细胞 化学栓塞,治疗性 人工智能 评价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术中联合肝断面射频消融术对于伴有微血管侵犯(MVI)肝细胞癌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2例肝细胞癌患者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n=41)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联合术中肝断面射频消融治疗,单纯肝切除组(n=41)仅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根据术后MVI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进一步分为MVI阳性亚组和MVI阴性亚组,并分别比较亚组中采用联合治疗和单纯肝切除治疗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的无复发生存率与单纯肝切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674),但在亚组分析中,对MVI阳性患者联合治疗的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单纯肝切除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6,P=0.024);对于MVI阴性患者,两种治疗方式的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8,P=0.407)。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直径(HR=1.32,95%CI 1.02~1.72,P=0.036)为局部切缘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HR=0.15,95%CI 0.04~0.52,P=0.003)和MVI(HR=8.65,95%CI 2.19~34.19,P=0.002)则为肝内远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肝断面射频消融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细胞癌伴MVI阳性患者的术后早期复发率。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微血管侵犯 射频消融术 肝断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出院前后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变化及其与未满足的护理需求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90例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出院前(T0,90例)、出院后1个月(T1,84例)、出院后2个月(T2,77例)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疾病不确定感、人口社会学和疾病状态等数据。利用广义估计方程考察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处于在职状态、年龄、未被满足的护理需求水平和出院前的中度和高度不确定感是患者3个时间点疾病不确定感变化的影响因素。结论疾病不确定感的变化与未满足的护理需求相关;对出院前疾病不确定感程度高的年轻在职患者,应制订个性化的出院教育计划,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疾病不确定感。

  • 标签: 肝肿瘤 疾病不确定感 护理需求 纵向研究
  • 简介:摘要患者男性,51岁,因体检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3个月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初始诊断:左半肝肝癌伴肝外转移(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C期、中国肝癌分期Ⅲ-b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经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转化治疗后,复查影像学检查肝外转移病灶消失,原发病灶变小,降期成功。经评估可实施根治性切除,并成功施行开腹左半肝切除。至今已随访至术后1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荧光探针在肝细胞癌组织的成像情况及其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的87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12例,年龄(56.1±11.9)岁。采用免疫组化以及荧光探针检测肝细胞癌组织GPC3的表达。分析两种检测的一致性。门诊复查随访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GPC3荧光强度与无复发生存的关系。结果GPC3荧光成像对肝细胞癌组织GPC3表达的检测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Kappa=0.84,P<0.001)。荧光成像GPC3阳性率为79.3%(69/87),免疫组化GPC3阳性率为80.4%(70/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肿瘤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组(n=30)和中高分化组(n=57)。低分化组荧光强度为[M(Q1,Q3)]134.4(128.0,144.7) a.u.,高于中高分化组[M(Q1,Q3)]84.8(0,108.5) a.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52,P<0.001)。87例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荧光强度中位数为108.6 a.u.。多因素Cox回归分析,GPC3探针荧光强度≥108.6 a.u.(HR=2.07,95%CI:1.21~3.53,P=0.008)的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风险增加。结论GPC3特异性荧光探针与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癌组织GPC3表达一致性好,GPC3探针荧光强度≥108.6 a.u.是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癌,肝细胞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荧光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病理数据库中存档的152例肿瘤组织(包括肝细胞癌及组织形态与其相似的肿瘤)和33例不同部位肿瘤旁正常组织蜡块,制成组织芯片,使用RNAscope原位杂交法检测白蛋白mRNA的表达,观察并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除肝脏外,其他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白蛋白mRNA表达。肝细胞癌无论分化程度如何,无论原发性还是转移性,均表达白蛋白mRNA(阳性率100.0%,54/54),其中90.7%(49/54)呈弥漫强阳性。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epPar-1阳性率、Arg-1阳性率及HepPar-1或Arg-1两者之一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7.0%(47/54)、85.2%(46/54)及92.6%(50/54)。肝内胆管细胞癌及双表型肝细胞癌白蛋白mRNA阳性占比分别为7/15及9/10,前者呈局灶或异质性表达,而后者呈弥漫强阳性表达。肝样腺癌白蛋白mRNA阳性占比8/19,可呈弥漫或局灶性表达。1例胃低分化腺癌及1例转移性结肠腺癌局灶表达白蛋白mRNA。结论白蛋白RNAscope原位杂交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将其与HepPar-1及Arg-1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的灵敏度,而且根据其表达模式的不同对诊断具有不同的提示作用。

  • 标签: 肝肿瘤 原位杂交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寻找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疗效的差异基因(DEGs)并深入分析其功能。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微阵列数据集GSE104580;利用在线工具GEO2R筛选DEGs;运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数据包对筛选得到的TACE疗效的DEGs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关键差异基因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应用Cytoscape软件筛选出TACE疗效差异的关键DEGs。利用UALCAN和GEPIA数据库分别对TACE疗效差异关键DEGs的表达和生存进行分析,使用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439个基因在TACE治疗肝细胞癌中表达有明显差异,其中上调基因228个,下调基因217个;差异基因的富集及其通路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7 (IL-17)信号通路、肿瘤转录失调和视黄醇代谢等生物过程;Cytoscape共筛选出10个TACE疗效差异的关键DEGs。最后通过多数据库综合分析发现,筛选出的10个TACE疗效差异的关键DEGs均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高表达组CDK1、TOP2A、CDC20、BUB1、KIF2C、DLGAP5、CENPF、TPX2、BIRC5和TTK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筛选出的10个基因对TACE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的耐药分子机制以及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肝细胞癌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在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经根治性切除等治疗后,HCC患者的临床预后仍不佳,复发率高。因此,在HCC患者中识别准确可靠的预后标志物是必要的。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营养生物标志物,控制营养状态(CONUT)评分已被报道用于预测癌症患者的预后。本文将对术前CONUT评分与HCC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MRI可以预测肝细胞癌的预后,近年来功能MRI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的应用推广以及影像组学的发展,使得MRI预测肝细胞癌预后及复发风险评估这一研究领域进一步深化,并探索出部分影像生物标志物。本文对此类磁共振影像生物标志物的定义、特征、潜在发生机制及临床关联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MRI评估肝细胞癌术后复发价值的认识,更好地辅助科研和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生物标志物 术后复发 预后 风险预测
  • 简介: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从血液循环中清除,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研究表明,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达到SVR后,可降低肝细胞癌(HCC)发病率,但仍需监测HCC的发生。现简要总结现有研究关于抗病毒治疗后丙型肝炎继发HCC可能原因的讨论,主要分为表观遗传学改变与DNA异常甲基化、HCV相关肝硬化与DNA倍数异常、HBV再激活、隐匿性HCV感染几个方面,以及抗病毒治疗对HCC复发的影响。抗病毒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不能完全阻止丙型肝炎后HCC的发生和复发,其机制仍需继续研究探索,临床医生也应谨慎对待。

  • 标签: 丙型肝炎 肝细胞癌 直接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AFP与PIVKA-Ⅱ联合检测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05例慢性乙型肝炎、92例HBV相关肝硬化、70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者AFP和PIVKA-Ⅱ的检测结果及单独诊断HCC的阳性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AFP和PIVKA-Ⅱ单独和联合检测对诊断HCC的效能,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评估AFP和PIVKA-Ⅱ在三组患者中的相关性。结果 HCC组AFP和PIVKA-Ⅱ的检测结果均大于CHB组和L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 异常凝血酶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人重组WNT1诱导信号通路蛋白2(WISP2)对人肝癌细胞(HepG2)脂质代谢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0.4、1和2 μg/L)人重组WISP2作用于HepG2细胞48 h,Cell-Titer发光法测定细胞活力,酶法检测各组HepG2细胞内三酰甘油(TG)及总胆固醇(TC)含量,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内脂质合成、分解、转运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人重组WISP2处理组均未降低HepG2细胞的活性;人重组WISP2处理上调HepG2细胞TG、TC含量,0.4、1、2 μg/L人重组WISP2处理组TG的含量分别为未处理组的1.254±0.039、1.216±0.028、1.174±0.014倍(F=6.791,P=0.006),TC含量分别为未处理组的1.264±0.057、1.394±0.101、1.392±0.077倍(F=7.045,P=0.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加入人重组WISP2明显增加HepG2细胞脂质合成蛋白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及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2)mRNA表达(均P<0.05),显著上调SREBP1、ACC及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水平的表达(均P<0.05);但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这类脂质转运蛋白及关键的脂质分解蛋白——脂肪三酰甘油脂肪酶(ATGL)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rh-WISP2能显著增加肝细胞脂质含量,促进脂质合成增加可能是其作用的关键机制。

  • 标签: 肝细胞 WNTI诱导信号通路蛋白2 甘油三酯类 胆固醇 脂质代谢
  • 简介:摘要探讨全3D腹腔镜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治疗合并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的价值。回顾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3D腹腔镜ALPPS治疗的3例合并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资料。2021年4月至6月入院,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8、66、52岁。分析手术情况、肝体积增长、并发症、随访结果等。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3D腹腔镜下ALPPS。3例患者一期手术时间分别为285.0、210.0、235.0 min,出血量200.0、100.0、80.0 ml。二期手术前肝体积分别为228、220、209 ml,较前增长49%、67%、58%。两次手术间隔分别为26.0、15.0、17.0 d。二期手术时间为220.0、255.0、240.0 min,出血量200.0、150.0、200.0 ml。1例二期手术后出现大量腹水,给予利尿治疗后好转。均无严重出血、胆漏、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门诊复查时随访无复发转移。全3D腹腔镜ALPPS治疗剩余肝体积不足合并肝硬化肝细胞癌安全、有效,使无法手术的合并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获得根治手术机会。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