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下腹部陈旧手术切口做直肠癌标本取出和预防性造口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普通外科2017年1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后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应用了既往下腹部及盆腔脏器手术切口取出标本和预防性造口(观察组);选取同期情况相近的经左侧腹直肌切口取标本,经右下腹行预防性造口的直肠癌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出院时采用功能状态(Karnofsky)评分评价患者功能状态。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造口袋首次渗漏时间、结直肠吻合口漏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539、0.879、0.866、0.774,χ2=6.508;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疼痛情况评分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5.695,7.614,6.677;P<0.05),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人次显著下降(χ2=5.213,P<0.05)。两组患者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83.7±5.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4±5.2)分(t=2.906,P<0.05)。结论对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的患者,使用下腹部陈旧手术切口做标本取出和预防性造口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本中心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同期行预防性造口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影响医师选择预防性造口的因素,以期用于指导临床医师术前预判与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可能影响预防性造口选择的因素进行收集及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62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76例,女性251例,年龄范围(23~89)岁,中位年龄62岁。全组预防性造口285例,未造口342例。中位直肠癌患者495例,低位直肠癌132例。单因素分析筛选出预防性造口选择的影响因素:男性(P<0.001),体重指数≥28 kg/m2(P<0.001),糖尿病(P<0.001),新辅助放化疗(P<0.001),taTME或ISR手术(P<0.001),吻合口高度距齿线距离<5 cm(P<0.001),手术时长>180 min(P<0.001),以上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体重指数≥28 kg/m2(OR=2.541,95%CI:1.079~5.977,P=0.033),合并糖尿病(OR=4.216,95%CI:2.258~7.873,P<0.001),术前新辅助放化疗(OR=4.254,95%CI:1.193~15.170,P=0.026),taTME或ISR手术(OR=3.222,95%CI:1.678~6.185,P<0.001),吻合口高度距齿线距离<5 cm(OR=10.475,95%CI:6.663~16.466,P<0.001),手术时长>180 min(OR=2.881,95%CI:1.713~4.845,P<0.001)是预防性造口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根据单中心经验,医师在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选择同期行预防性造口的方案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合并糖尿病,术前行新辅助放化疗,行taTME或ISR手术,术中吻合口高度距齿线距离<5 cm,手术时间长者,医师更加倾向于选择同期行预防性造口术,对于具有上述特点者,术前应充分准备。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术后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 本文选取 201 8 年 2 月至 2019 年 1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行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术的患者共 86 例,按照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组,即采用常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一组为康复组,即采用快速康复外科进行护理干预,每组各有患者 43 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C 反应蛋白、前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康复组各项水平、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围手术期运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而且能够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缩短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和排便的时间,全面促进患者的康复。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建议将快速康复外科在低位直肠癌术后保护性回肠造口还纳患者中广泛的应用。
简介:【 摘要 】 目的: 膀胱癌患者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的临床护理。 方法: 选取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在我院开展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治疗的 30 例患者,均为因膀胱癌接收首次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护理组,每组 15 例患者, 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方法,护理组应用优质护理方法,观察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 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经治疗均有改善,其中护理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 < 0.05 ),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 8 例,总发生率为 53.3% ;护理组并发症发生 2 例,总发生率为 1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膀胱癌行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腹壁造口术治疗开展优质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结肠手术中运用经阑尾残端回肠插管造口术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结肠手术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病例数为18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方式,观察组接受经阑尾残端回肠插管造口术。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肠瘘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均未发生肠瘘,对照组中发生3例肠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实施结肠手术过程中,运用经阑尾残端回肠插管造口术能够有效的减少肠瘘发生,降低并发症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大鼠回肠造口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的影响。方法取周龄相似(10~13周)体重相近(340~370 g)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嗜酸乳杆菌组、布拉式酵母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行回肠造口术。分别予嗜酸乳杆菌、布拉式酵母菌及常规饮食不同干预。于第10天评估血清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小肠推进率、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DET)和粪便布里斯托(Bristol)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并比较3组间菌群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分析。结果术后第10天布拉氏酵母菌组和嗜酸乳杆菌组体重、PA、ALB均高于对照组[(287.67±20.00) g比(263.67±18.25) g比(231.00±19.56) g、(194.27±6.76) mg/L比(186.00±9.23) mg/L比(166.09±3.77) mg/L、(20.14±2.06) g/L比(19.81±1.91) g/L比(15.67±1.17)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051、26.013、11.987,P<0.01);小肠推进率、DET、Bristol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6.16±7.93)%比(42.18±3.73)%比(46.08±5.38)%、(4.50±1.05)比(5.00±1.10)比(7.33±0.82)、(4.45±0.19)比(4.60±0.19)比(5.52±0.26)、(58.28±20.85) ng/L比(51.00±18.10) ng/L比(99.44±41.90)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48、13.876、43.382、4.883,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显示,益生菌组的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线性判别分析值=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制剂有助于促进回肠造口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 【摘要】 目的:调查直肠癌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82例直肠癌患者资料,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并总结护理防治措施。结果:本组82例患者中,术前发生并发症20例(其中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20例),术后近期发生并发症18例(其中肛门功能障碍13例,切口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吻合口漏2例),术后远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切口疝2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结论:直肠癌回肠造口还纳术围术期并发症高发。对于肠造口还纳者,术前应注重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完善专科检查及肠道准备,术后应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防护,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合理饮食、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