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网络应用的普及,以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为核心的娱乐方式逐渐向青少年儿童渗透,儿童触网年龄有日趋低龄化的趋势。学龄前儿童处于情绪情感、行为、人格等方面能力的养成期,双职工家庭父母双方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捉襟见肘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全身心投入对下一代的养育,自2016年二孩政策后多子化家庭数量的增长也使得这一问题愈发显露出来。原生家庭的疏于照料让学龄前儿童越来越早地转而从电子产品中获得情感层面的反馈,但过度手机使用会给儿童带来潜在的生理、心理、成长发展等方面的不良影响,该年龄段儿童的手机成瘾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及社会的重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做到无差别地高质量陪伴是重中之重。
简介:摘要: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较小,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自控能力不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出现情绪失常,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情绪管理,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交互式阅读疗法的开展实践,探讨学龄前儿童情绪管理中交互式阅读疗法的应用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早期家庭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PU-P)对4所幼儿园2553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调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结果: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异常检出率最高,为21.6%;其次为多动、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9%,10.8%,10.1%,9.9%和7.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分层分析显示,母亲的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以及父亲拒绝均会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但是父亲控制/过度保护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无关(P>0.05);其他监护人仅表现为拒绝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异常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困难总分异常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发生风险,且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关联性更强。
简介:摘要:学龄前听障儿童亲子游戏是以听障儿童与家长为活动主体,通过家长和听障儿童游戏上的互动,让听障儿童与家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发展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在学龄前听障儿童同伴交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发展作用。
简介:【摘要】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使得他们在学习数前概念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情境创设是培智学校比较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和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本文从数学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兴趣、生活适应等几个方面进行策略探索来提高数前概念学习的有效性。
简介:摘要:人们更多关注精细动作技能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相应的十分缺乏大肌肉动作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大肌肉动作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的探讨。目的:探究大肌肉动作技能与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报告的执行功能的相关性,以及影响二者关系的混淆变量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量表父母版(BRIEF-P)评估执行功能,大肌肉动作技能测试评估(TGMD-3)评估动作技能,加速度计和自编问卷测评可能的混淆变量,最后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进行探究。结果:在TGMD-3总得分和EF分量表之间发现了几种弱到中等的关系,但一旦考虑了其他变量,如年龄,性别,SES和身体活动,运动技能仅在抑制和刷新两个维度上依然存在存在显著影响,其他三个维度上运动技能均失去了显著的影响力。结论:学龄前儿童大肌肉动作技能与抑制、刷新等功能紧密相关,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应该是影响大肌肉动作技能和执行功能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