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读罢《风流巷》,首先使我们觉得有种亲切感。这主要是作家所刻画的靓女张芸、风流舞王、狗肉阿三和跟随“四人帮”升沉的陈家常等几个主要人物和几个邻居,都是各具个性和德行,各有各的人生观和处世之道的普通居民。加上作家采取通俗化的语言,也就是采用风流巷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口语(或说俚言俗语),经过艺术加工,使其个性化,一语道出,风趣横生,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因此使我们倍感亲切。其次是真实感。这
简介:2011年12期《鲁迅研究月刊》(以下简称《月刊》)刊登了周楠本先生写的《一篇新发现的鲁迅手稿:〈新青年)编辑部与上海发行部重订条件》,此刊的封二刊有这件手迹的影印图片。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得到此手迹照片的过程和对此手迹的研究考证的论证:“原影印图片太小,不清晰,所以翻拍效果也很不好,但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鲁迅的墨迹,而不是其他《新青年》同人的笔迹。”
简介:整理、研究简牍帛书资料,中外学者研究居延汉简的论著不断出版问世,劳干还发表了二十多篇研究居延汉简的论文
简介:关于世界历史,说什么都可以,就连头脑申出现的那些最混乱的想象都可以说。只有一点不能说:什么东西是合乎理性的。你一个字也不要说。
简介:在《郭沫若学刊》一九九○年第一期《资料·佚文》栏里,读到上海华东师大陈子善同志的一篇《在海外发现的一首郭沫若佚诗》。文章说:“据查,这篇三绝从未收入郭沫若的各种集子,也未在已经出版的关于郭沫若的年谱、传记和资料书中著录,是郭沫若的一首佚诗。”而且说:“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是对他(关愚谦博士)的性格的很好的比喻和写照。他后来不是真的’苍茫万里征’了吗?”这首五绝成了题赠关愚谦博士的。陈子善同志完全错了。这首五绝是郭老在一九六四年的初夏游
简介:施蛰存不仅是优秀的小说家,而且是出色的编辑。在施蛰存做编辑期间,他慧眼识珠地在众多的来稿中发现了时年只有十七岁的青年学生穆时英的作品,从而成就了一位小说家,使其成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的迅速成名得力于编辑施蛰存的发现与推崇。穆时英的幸运,是他遇到了施蛰存这样认真、负责、思想开放的编辑,施蛰存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发现新人,并且重视、推崇新人,他认为,“一个编者对于新人的作品,当然应该用掘宝者的心情去处理它。”
简介:《聊斋志异》手稿在我县发现以后,有很多研究《聊斋》的专家学者与关心它的读者,常有著作、文章和传说,对这部珍贵手稿的发现与保存者等情况其说不一,更有甚者,以讹传讹。现以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号《东西南北》杂志文摘8期中,阎少显、卢震鸣二同志发表的“《聊斋志异》手稿发现记”(下称‘发’文)一文为例,现将我的实际调查所得到的一些真实材料写给专家与读者,同时也是对“发”
简介:今年8月我国彩电业打起激烈的价格战,这是我国彩电第6次降低销售价格。人民收入增加了,彩电反而打起了降价战,而且波及到其他家电产品,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次日益升级、不断扩大的家电降价战到底该不该打?与家电相类似的行业采取降价决策有何意义?本文以彩电为例作一分析。
简介:新诗与传统的关系是新诗对传统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新阐释而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从而形成传统的新面貌与新秩序,形成新诗对传统的“再发现”。
简介:兰斯迈尔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世界》通过对诗人奥维德命运轨迹和失踪文本《变形记》踪迹的追寻,揭示了托密这个与罗马理性社会相对立的想象的世界,展现了失踪文本重构的过程和可能的意义。它互文性地取用历史文本《变形记》的神话元素,以此将政治权力与艺术、技术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也引入讨论之中。
简介:引言2012年7月1日,北京时间晚上10时30分,从俄罗斯圣彼得堡传来消息:经过第36届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投票表决,认定中国“澄江化石地”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杰出范例,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消息的发布,标志着“澄江化石地”历时8年的“申遗”工作尘埃落定。从此,我国有了第一个化石类的世界自然遗产。
简介:《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一期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访欧代表团一篇文章,介绍德国正在编辑出版国际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一些情况。作者说,据编辑部负责人H·门克勒介绍,国际版全集计划出一百二十卷,至二○二○年全部出齐。
简介:物质主义诱惑下道德失败的悲剧与人对于道德的发现是康拉德小说的两大主题,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紧紧抓住康拉德小说的伦理关怀,对康拉德创作的伦理背景、康拉德伦理观的形成机制以及康拉德的小说伦理观的艺术表现展开了充分论述,并多有新见,体现了一种学术创新精神。这是我国康拉德研究领域一部资料翔实、观点新颖、独具特色的力作。
简介:我们认为余华作品《兄弟》《第七天》争议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当代”问题.也许可以这么说,《兄弟》及《第七天》的争议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文学”问题,而有着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当代”内涵;不是单独作家作品的“经典”标准问题,而是包含了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问题.
简介:鲁迅《死魂灵》第二部译稿,存国家图书馆,正文页码从3页编至105页,完整无缺。译稿第一、第二章分别发表于1936年3月16日、4月16日、5月16日出版的《译文》月刊新1卷第1、2、3期,第三章(未完)发表于1936年10月16日《译文》月刊新2卷第3期。
简介:丁玲对雪峰的爱情,随着1933年《不算情书》的公开发表,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丁玲对雪峰的思念怀念之情,在《悼雪峰》和《我与雪峰的交往》两篇文章中,袒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
简介:身为编辑,都希望编到名家名作,但也必须坚信,名家名作也是从堆积如山的稿件中,伺机而出的,这是做好编辑工作起码的信念。因为这个信念,我再次在一大堆自然来稿中,发现了橡皮和橡皮的小说。
简介:“农村问题”是目前中国现实中的一个尖锐问题,也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而在文学研究界,这却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被“遗忘”的“冷门”话题。如何在新的现实和新的学术资源中“重提”这个话题?如何重新审视和总结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对农村的表述?如何在新的现实关系中重建对农村的想象和表述?是一个沉重而迫切的话题。本期所发的这组文章意在以文学的眼光重新关注这一问题,并唤起研究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简介:迟子建不是一个被炒作得大红大紫的作家,也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对之划型归类的作家。她从八十年代中期一路走来,为读者世界带来了一百多篇中短篇小说,还有几部长篇小说和散文随笔,却还有很多文学读者不知她是何许人也。她是勤奋的,耐得住寂寞的,尊重艺术规律、珍视创作个性的作家。当年,恩格斯因英国女作家玛·哈克奈斯敢于
强化服务理念做好新形势下的价格监督检查工作
南国市井的艺术发现——读柯天国的两部长篇小说
对《一篇新发现的鲁迅手稿》一文的质疑
百年来的简帛发现与简帛学的发展
重新发现历史——当代中国作家的历史观研究
“在海外发现的一首郭沫若佚诗”一文著录失实
编辑施蛰存对小说家穆时英的发现与推崇
关于《聊斋志异》手稿发现与保存者情况的调查记略——兼驳阎少显、卢震鸣二人“《聊斋志异》手稿发现记”一文之误
“暴利”行业适时降价意义重大——以彩电价格战为例
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1930年代新诗的一种倾向
发现者对失落意义的追寻:论兰斯迈尔的《最后的世界》
震惊世界的锤音——澄江化石地的发现者侯先光
整理《资本论》文字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有各自的特点
文明的忧思和道德的发现——评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
发现并重建“善良”——余华《第七天》的“经典”与“当代”问题
鲁迅《死魂灵》第二部译稿的一点新发现
深挚的爱——新发现的冯雪峰致丁玲的一封信
发现高于生活的那一点——橡皮短篇小说读后 王秀云
农村的“发现”和“湮没”——20世纪中国文学视野中的农村
执著于困境的发现与出路的寻找——迟子建中短篇小说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