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胚胎植入依赖于良好的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胚胎-子宫内膜间同步和谐地交流对话。相较于发展较成熟的胚胎培养技术,目前子宫内膜容受性仍缺乏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传统检测方法如胞饮突检测、组织检测、超声等,其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饱受质疑。随着组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表达的整体特征描述、诊疗疾病已成为可能,其在子宫内膜容受性领域也具有较大的研究和临床运用价值。本文就近年来子宫内膜容受性领域转录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概括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编码基因、非编码基因研究的基本情况及临床运用情况,为后续研究子宫内膜容受性、指导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子宫内膜容受性 种植窗 转录组学 信使RNA 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婚姻质量与个体健康有密切联系,影响女性辅助生殖治疗效果,是不少夫妻终止辅助生殖治疗的重要原因。随着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的发展和成熟,未来辅助生殖技术势必有更广泛的适应人群。PGT包含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遗传检测两个主要的治疗过程,适应证除了传统不孕夫妇外还包括不少遗传病高风险夫妇,这意味着PGT女性婚姻质量相比不孕女性或IVF女性更加复杂。本文首先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婚姻质量的研究方法,接着在归纳IVF女性婚姻质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适应证提出PGT女性婚姻质量存在的潜在问题,最后就国内婚姻质量的研究现况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为日后更深入地开展PGT女性婚姻质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受精,体外 婚姻质量 女性 不孕症
  • 简介:摘要半月板ramp损伤是累及内侧半月板后角至后内侧关节囊移行区域的特殊类型的半月板损伤。ramp损伤相关解剖结构隐匿,关节镜诊断困难,容易漏诊。目前影像是术前诊断ramp损伤的主要方法,MRI能准确诊断ramp损伤的具体位置及程度并分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影像依据。本文对半月板ramp损伤的解剖、定义、发病机制、影像诊断及分型进行综述,旨在提高放射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半月板 ramp损伤
  • 简介:摘要重度抑郁症严重致残,目前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有限。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具有快速且持久的抗抑郁作用。本文对单次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给药24 h内的谷氨酸代谢、葡萄糖代谢及血流灌注的影像评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为氯胺酮抗抑郁治疗提供证据。

  • 标签: 氯胺酮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威胁全球女性生命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影像组作为目前研究的前沿领域,对乳腺癌的早期精准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关注肿瘤异质性的亚区域特征以及联合其他组数据分析,为乳腺影像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现有影像组模型与临床应用的需求仍存在差距,乳腺影像诊断医师应抓住机遇不断探索,努力实现影像组和临床转化的双重突破。

  • 标签: 乳腺肿瘤 影像组学 研究现状
  • 简介:摘要中孕期血清产前筛查是目前覆盖率最高的产前筛查手段,群体大规模血清产前筛查已成为趋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医学遗传专委会组织国内及河南省产前筛查领域部分专家共同起草了《血清产前筛查科学管理专家共识》,重点关注大规模血清产前筛查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及实验室内质量控制,供国内同行参考。

  • 标签: 产前筛查 血清学 唐氏综合征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影像检查是脊柱疾病诊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大多数脊柱外科医生在阅读影像检查时多聚焦于骨性结构及脊髓等组织,而对诸如椎旁肌、脂肪等软组织的形态及特点判读一直都是"相对盲区"。随着对脊柱非骨性结构影像特征的深入研究和重新解读,学者们逐渐发现这些非骨性结构变化与脊柱疾病亦存在相关性。其中CT、MRI等影像检查中的软组织参数,如椎旁肌横截面积、皮下脂肪厚度、椎旁肌肉脂肪浸润率等,均已被证实在脊柱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具备临床应用潜力。此外,肌少症、硬膜外脂肪增多症与脊柱疾病的联系正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对脊柱疾病发病机制理解的加深,三维步态分析与基于外像摄影的姿势测量等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也已展现出广阔的前景。鉴于此,总结脊柱非骨性结构的基础和临床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上述非骨性结构的影像变化特征在脊柱疾病的基础研究和诊疗工作中的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Schlemm管是房水外流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围绕前房角的环形管道,内壁由1层内皮细胞与小梁网相隔,外壁有25~35条集液管。目前的研究认为,Schlemm管是房水流出阻力的主要部位,对眼压调节起着重要作用。Schlemm管塌陷会引起眼压升高,导致眼底损伤,引起青光眼的发生。随着青光眼微创手术的发展进步,Schlemm管成为抗青光眼手术的重要部位。因此,对Schlemm管形态的观察也变得尤为重要。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其中主要是超声生物显微镜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发展,对Schlemm管的研究已经从最初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离体眼的组织研究,发展到活体内对Schlemm管的影像观察。本文就Schlemm管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及离体和活体组织Schlemm管检测与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Schlemm管 房水流出阻力 眼压 超声生物显微镜 光相干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探讨适用本科生流行病课程的优化教学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思路和依据。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设计,以选修肿瘤流行病课程的A医科大学和B医科大学2018级预防医学系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A医科大学肿瘤流行病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B医科大学采用“一核四维”创新教学模式授课。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法对B医科大学学生课后自我认知、授课教师教学满意度和备课时间进行调查;采用课后测试方法比较两校学生肿瘤流行病课程成绩差异。结果显示,在B医科大学58名学生中,94.83%(55/58)学生表示熟悉了常见的流行病研究类型,86.21%(50/58)学生表示掌握了筛查研究的评价指标。在B医科大学9名授课教师中,7人表示新教案有助于学生学习肿瘤流行病学前沿进展知识,8人表示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的B医科大学学生课后测试成绩为(50.34±4.90)分,显著高于A医科大学学生成绩(46.21±4.91)分,差异有统计意义(t=5.20,P<0.001)。综上,肿瘤流行病课程优化教学模式获得学生和授课教师的好评,具有提升学生对肿瘤流行病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肿瘤流行病教学效果的潜能。

  • 标签: 流行病学 教育 课程 改革
  • 简介:摘要细胞外囊泡(EV)能够携带包括核酸、蛋白和小分子代谢物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目前对于EV内含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NA和蛋白质上,对于最能直接反映细胞状态的小分子代谢物在EV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近年来EV代谢组在肿瘤研究中逐渐受到了关注,尽管由于前处理复杂且代谢物含量较低,EV代谢组研究仍存在诸多挑战,但其在调控肿瘤进展及作为肿瘤标志物方面的价值已逐步显现,有望为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细胞外囊泡 代谢组学 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S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以口干、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SS可单独发病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并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目前认为SS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环境以及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复合物等,通过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造成组织损伤。表观遗传在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表观遗传的失调与SS的病理生理相关。现将SS的表观遗传最新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发病机制 表观遗传学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下观察头半棘肌平面(SCP)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有效实施超声引导下SCP阻滞提供参考。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30名(60侧)项区SCP的6个区域进行超声检查,重点检查与描述头半棘肌(SCA)、SCA深面间隙及间隙内结构的解剖特点。结果(1)项区寰椎后弓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肌腹被一斜行筋膜分隔为内侧头和外侧头;在SCA-头下斜肌(OCI)间隙内可见第3枕神经(TON)和枕大神经(GON)被一筋膜分隔,二者之间常有枕静脉属支穿行,TON与GON间距为(12.9±0.6) mm。(2)项区枢椎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肌腹短轴与SCA-OCI间隙内结构特点同结果(1),TON与GON间距为(12.1±0.5) mm。(3)项区枢椎棘突旁纵切超声图像显示一附着于枢椎棘突末端的致密筋膜插入SCA肌腹内,将其分隔为上腹和下腹。(4)颞骨乳突下方颈2,3小关节处纵切超声图像显示SCA深面OCI-颈2,3小关节间隙内TON与GON之间未见明显分隔筋膜,两者间距为(8.0±0.5) mm。(5)项区颈4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颈半棘肌间隙内可见颈深动、静脉穿行,未见颈4神经后支显示,SCA肌腹短轴特点同结果(1)。(6)项区颈5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特点同结果(5),未见颈5神经后支显示。结论超声下SCP内富含分隔筋膜,SCA深面间隙内常有血管穿行,其解剖结构复杂且存在个体差异,掌握其超声解剖特点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实施超声引导SCP阻滞。

  • 标签: 超声检查 头半棘肌
  • 简介:摘要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我国癌症相关的主要死因之一。无创的精确诊断和评估,是制订最佳诊疗方案的基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特别是影像组和深度学习技术,为影像与胃癌临床诊疗的学科交叉带来新的研究热点。如今,AI技术能够将影像图像转换为海量的影像组数据,已广泛应用于胃癌影像研究领域。本文系统地回顾了AI技术应用在胃癌影像研究的技术步骤、临床应用,提出研究中的挑战和机遇。

  • 标签: 人工智能 胃癌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诊断小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5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1例,女24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26~78岁。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1个月内行手术切除病灶。观察指标:(1)小肝癌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2)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情况。(3)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影像特征。(4)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方式分布。(5)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的诊断效能。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ochran′s Q检验或χ²检验。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析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对小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1)小肝癌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145例小肝癌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出154个病灶,肿瘤长径为(2.2±0.6)cm。(2)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情况。145例小肝癌患者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检出肝脏病灶数目分别为153个、154个、154个,检出率分别为99.35%(153/154)、100.00%(154/154)、100.00%(154/154),3种影像检查小肝癌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Q=2.00,P>0.05)。(3)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影像特征。153个超声造影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140个,“快进慢出”强化方式12个,“等-低-低”强化方式1个。154个增强CT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112个,“快进慢出”强化方式13个,“等-低-低”强化方式14个,“环状高-低-低”“低-低-低”强化方式各5个,“高-高-高”强化方式3个,“等-等-等”“等-等-低”强化方式各1个。154个增强MRI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134个,“快进慢出”强化方式1个,“等-低-低”强化方式8个,“环状高-低-低”强化方式5个,“持续性环状高”强化方式2个,“高-高-高”“低-低-低”“等-等-低”“边缘延迟强化”强化方式各1个。(4)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方式分布。153个超声造影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动脉期高强化152个、等或低强化1个,门静脉期高或等强化55个、低强化98个,延迟期高或等强化12个、低强化141个。154个增强CT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动脉期高强化133个、等或低强化21个,门静脉期高或等强化53个、低强化101个,延迟期高或等强化17个、低强化137个。154个增强MRI检查检出小肝癌病灶中,动脉期高强化143个、等或低强化11个,门静脉期高或等强化29个、低强化125个,延迟期高或等强化5个、低强化149个。小肝癌病灶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强化方式分布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²=19.47,13.21,6.92,P<0.05)。(5)小肝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的诊断效能。153个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小肝癌病灶中,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核对误诊病灶3个。154个增强CT、增强MRI检查诊断小肝癌病灶中,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核对误诊病灶分别为7个、2个。单一影像检查误诊的病灶均在其他两项影像检查中获得正确诊断。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4%、63.0%、92.3%,增强CT和增强MRI检查的上述指标分别为95.5%、63.0%、90.6%和98.7%、63.0%、93.4%;3种影像检查方式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Q=2.92,0.00,1.81,P>0.0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查对小肝癌均有较好诊断价值,3种影像检查方式诊断小肝癌具有互补效果。

  • 标签: 肝肿瘤 影像学检查 超声造影 增强CT 增强磁共振 诊断
  • 作者: 戴文聪 樊蓉 孙爱华 贺福初 侯金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暨感染内科 器官衰竭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研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广州 510515,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北京)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北京 102206
  • 简介:摘要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要将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下降65%的宏伟目标,其关键就在于降低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的死亡率。肝癌是我国第四位高发恶性肿瘤且位居肿瘤致死病因的第二位。HCC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尽管肝癌诊断和治疗领域取得巨大进步,但疗效和预后仍差强人意。因此,多维度全方位解析肝癌发生发展机制,提高肝癌的早筛早诊早治率是当前我国降低肝癌危害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多组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肝癌领域,为肝癌发生发展机制、早期发现和诊断、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提供了依据。本期重点号将着重就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和影像组的多组研究在肝癌早筛早诊早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肝细胞癌 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 代谢组学 影像组学 多组学研究
  • 简介:摘要随着基因芯片技术、RNA测序技术等转录组技术发展,特应性皮炎(AD)发病中重要的相关影响因素逐渐被揭示,如不同T辅助(Th)细胞的亚型以及其他免疫相关细胞如巨噬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在AD的瘙痒及皮肤屏障破坏方面,相关免疫细胞如Th2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等所释放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聚丝蛋白、兜甲蛋白等活性物质的异常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同时,转录组技术已被用于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转录谱的变化从而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等。本文总结近年来在AD转录组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转录组 芯片分析技术 RNA测序技术
  • 简介:摘要影像组可从医学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影像特征进行定量分析,进而量化肿瘤异质性,无创地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近年来,影像组在核医学领域尤其是PET中的应用发展迅速。该文对基于PET的影像组在肿瘤鉴别与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及面临挑战与前景进行论述,以提高对PET影像组的认识。

  • 标签: 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影像组学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蛋白质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蛋白质组的概念在1994年由Marc Wikins首次提出,但蛋白质组可以追溯到18世纪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在19世纪初,随着各种技术的成熟,经过各国科学家的讨论,提出了蛋白质组的概念。蛋白质水平的变化提供了某些疾病的变化信息,因此,可以通过蛋白质组技术,测定蛋白质水平的变化,进而研究疾病,描述生物体或器官的功能状态。随着蛋白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蛋白组学运用到医学方面,包括对疾病的预测和诊断。本文主要总结和归纳了蛋白质组在肾脏疾病方面的应用。

  • 标签: 肾疾病 蛋白质组学 生物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CT诊断的影像。方法:方法:随机入组2019年1月-12月接受保守治疗的80例患有颈椎病的患者,对比患者的韧带、椎管具体情况。结果:患者在接受CT诊断之后,21例为颈椎序列不稳,41例曲度异常,18例骨质增生,29例关节突病变。结论:对于颈椎病的患者,采取DR诊断模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提升诊断准确率,在临床上有着重要应用意义。

  • 标签: 颈椎病患者 CT诊断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