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是干扰(IFN)罕见但极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使用IFNα的患者PAH发生时间多早于使用IFNβ的患者,停用IFN和/或接受PAH靶向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减轻或恢复,少数为不可逆性PAH,甚至导致死亡。IFN相关PAH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门静脉高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心脏瓣膜病和糖尿病等。IFN相关PAH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使用IFN治疗的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运动耐量减低等症状,应及早行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PAH后则应立即停用IFN,并给予PAH靶向药物治疗。

  • 标签: 干扰素类 肺动脉高压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槲皮对人牙本质抗酸蚀性能的影响,为探寻理想的牙侵蚀症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提供的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人第三磨牙50颗,制备牙本质试件128个,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试件随机分为8组(每组16个)。各组(每组选12个试件)分别用去离子水(对照组)、无水乙醇(对照组)、12.300 mg/L氟化钠、0.120 mg/L氯己定、0.183 mg/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脂(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和0.075、0.150、0.300 mg/L槲皮进行处理。每天37 ℃下用各组相应试剂浸泡试件2 min、去离子水冲洗并静置于人工唾液2 h后,使用柠檬酸(pH=2.45)进行4次酸蚀循环;连续7 d。分别检测试件酸蚀前后的表面显微硬度及表面轮廓(计算表面硬组织丧失量),用扫描电镜观察试件表面形貌。各组剩余4个试件用10%磷酸脱矿后干燥过夜,37 ℃下用各组相应试剂浸泡2 min,置于人工唾液中浸提7 d,检测浸提液中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ICTP)含量。结果相比对照组,氯己定、槲皮、EGCG均可显著抑制酸蚀循环引起的牙本质表面软化和硬组织丧失,0.300 mg/L槲皮组试件酸蚀后表面显微硬度减小率最小[(8.75±4.95)%],表面硬组织丧失量最小[(2.26±1.16)μm],ICTP含量最低[(5.72±0.88)ng],均显著低于氯己定及EGCG组(P<0.05)。各槲皮组表面硬组织丧失量和ICTP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300 mg/L槲皮组酸蚀后表面显微硬度减小率均显著小于0.075和0.150 mg/L槲皮组(P<0.05)。结论槲皮可显著提高人牙本质抗酸蚀性能,其中0.300 mg/L槲皮的作用最佳。

  • 标签: 槲皮素 酸蚀,牙 金属蛋白酶类组织抑制剂 牙本质
  • 简介:摘要鸢尾是一种主要由骨骼肌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研究证实,鸢尾可以调节葡萄糖和脂肪的动态平衡,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代谢紊乱性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最新研究表明鸢尾具有抗炎、抗凋亡和抗氧化等作用。文章综述了鸢尾的这些生理作用与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肾疾病、肝疾病、肺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病理条件下以鸢尾治疗为靶点的多个分子途径,提示鸢尾可通过不同机制保护器官功能,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器官功能损伤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鸢尾素 器官 功能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花的分子特性,筛选并鉴定红花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分析红花的药理参数和分子特性。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服务器(提供化合物靶点预测的网站)和通过化学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来预测化学成分靶向蛋白的服务器(DRAR-CPI)筛选红花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并与人类孟德尔遗传病数据库(OMIM)、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和药物靶点数据库(TTD)中已发布的抗脓毒症相关疾病靶点进行匹配,筛选出红花的抗脓毒症靶点,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服务器鉴定红花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结果红花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41.15%,药物相似度为0.24,可旋转键数为1,表明红花口服吸收较好,具有良好的成药性。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DRAR-CPI服务器共筛选到115个潜在靶点;从OMIM、CTD和TTD 3个数据库中共获得149个疾病靶点;将两个服务器筛选出的115个红花靶向蛋白与疾病靶向蛋白进行匹配,发现既是分子靶点又是疾病靶点的蛋白有10个,分别为凝血因子Ⅸ(F9)、腺苷A1受体(ADORA1)、一氧化氮合酶2(NOS2)、丝裂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组织蛋白酶G(CTSG)、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蛋白C(PROC)、脂钙蛋白2(LCN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前列腺内过氧化物酶2(PTGS2)。经分子对接服务器鉴定显示,红花具有与上述10个靶向蛋白结合的能力,为红花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红花可通过与靶向蛋白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相应的药效。结论红花能够通过调节CTSG、ELANE和LCN2抑制脓毒症组织和器官损伤,通过调控ADORA1、PTGS2、NOS2和MAPK1减轻炎症,通过调控PROC和F9抑制凝血并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通过调节G6PD改善氧化应激而减少脓毒症的发生,最终预防和治疗脓毒症。

  • 标签: 红花素 靶点 计算钓靶法 脓毒症
  • 简介:摘要2019年11月,JCEM发表了1篇题为Therapeutic Effects of Endogenous Incretin Hormones and Exogenous Incretin-Based Medications in Sepsis[Faraaz AS, Hussain M, Teresa GM,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9,104(11):5274-5284]的文章,在获得该刊授权后,我们对该文做中文编译。目前脓毒症的准确定义为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若合并血糖异常,会增加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的风险,作者认为需要寻找治疗脓毒症并维持血糖稳态的新靶点。肠促胰可以调节各种功能,包括胰岛的激素分泌、血糖水平、脂质代谢、肠道运动、食欲、体重和免疫功能等,但目前对于肠促胰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还很有限。在这个小型的回顾性研究中,作者利用医学主题词"肠促胰" 、"胰高血糖样肽-1" 、"抑胃肽" 、"炎症和脓毒症"在PubMed进行检索。临床前研究模型和临床试验的结果提示,基于肠促胰的疗法可以改善免疫功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仍需要设计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观察脓毒症人群中肠促胰的作用。综上所述,肠促胰激素轴可以给临床医师提供思路,以期寻找到既能维持血糖平稳又可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临床结果的方法。

  • 标签: 脓毒症 肠促胰素
  • 简介:摘要耳蜗毛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感觉上皮细胞,它接收机械声波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到神经中枢产生听觉。很多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被发现有损伤内耳毛细胞的不良反应,其中氨基糖苷类抗生(aminoglycosides,AG)的耳毒性研究一直是药物性聋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近年国内外最新文献简要讨论了AG导致听力损失机制的研究进展,另外介绍了抗AG耳毒性潜在疗法的研究进展,为目前针对耳毒性药物导致导致听力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重症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氧化应激时代谢消耗增加以及脱氢抗坏血酸再循环减少等原因,脓毒症患者常合并维生C减少或缺乏。外源性补充维生C,可能是脓毒症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本文就维生C在脓毒症中应用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潜在副作用、联合疗法及目前开展的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深化临床医师对维生C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的认识。

  • 标签: 脓毒症 维生素C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广州地区体检人群25羟基维生D [25(OH)D] 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各类人群25(OH)D水平状况,辅助诊断因维生D缺乏引起的相关疾病。方法使用化学发光法测定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共9 163例体检者血清25(OH)D水平,分别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人群25(OH)D营养水平。结果9 163例体检者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为63.89 nmol/L,正常率为26.41%,不足率为46.45%,缺乏率为27.14%。男性25(OH)D总体正常率为29.29%,不足率为47.36%,缺乏率为23.28%;女性25(OH)D总体正常率为23.26%,不足率为45.42%,缺乏率为31.32%。女性群体25(OH)D缺乏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男女体检群体中25(OH)D缺乏率最高的均为20岁~29岁年龄段,分别为28.75%、42.71%。对不同月份维生D水平进行分析,发现血清25(OH)D水平最高为5月,最低为2月。结论广州地区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25(OH)D缺乏,且女性相比男性有更高的缺乏率。

  • 标签: 25羟基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率 体检人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1例德谷门冬双胰岛代替预混胰岛调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因“反复口干、多饮、多尿20年,再发1周”入院。入院前降糖方案为精蛋白重组人胰岛30R每天2次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每天2次口服,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症状加重。入院后调整为德谷门冬双胰岛每天2次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每天2次口服,实现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全面达标,出院后3个月未曾出现心悸、发抖、头晕、大汗等低血糖症状,患者满意度较高。

  • 标签: 糖尿病,2型 双胰岛素类似物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医院1例预混胰岛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优化治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糖尿病病史9年,2年前起始预混胰岛降糖治疗,血糖控制欠佳,入院后调整为德谷门冬双胰岛,血糖逐步平稳达标。德谷门冬双胰岛制剂是基础-餐时胰岛复方制剂,能够克服传统胰岛治疗方案存在的多种障碍,对于预混胰岛方案控制不佳的患者,德谷门冬双胰岛可成为优化治疗方案的新选择。

  • 标签: 糖尿病,2型 预混胰岛素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 简介:摘要慢性鼻-鼻窦炎是发生在鼻腔及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受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的调节。白细胞介-19(IL-19)可引起上皮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并维持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同时,可以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对疾病的发展具有保护性作用。研究发现,白细胞介-27(IL-27)可抑制Th2细胞和Th17细胞分化,同时上调调节性T细胞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本文基于IL-19和IL-27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鼻窦炎 白细胞介素-19 白细胞介素-27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IL)-33和骨保护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分析IL-33与骨保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21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59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5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55例(SAP组),基本正常5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33和骨保护水平,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SAP组、UAP组及AMI组IL-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0.42 ± 82.56)、(363.54 ± 61.36)和(448.62 ± 71.60)ng/L比(275.96 ± 74.34)ng/L],而且AMI组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和AMI组骨保护明显高于对照组[(481.35 ± 101.68)和(558.29 ± 136.45)ng/L比(392.21 ± 109.57)ng/L],而且AMI组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558.29 ± 136.45)ng/L比(436.13 ± 121.84)和(481.35 ± 101.6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及AMI组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3.31 ± 7.88)、(44.37 ± 14.15)和(90.20 ± 42.01)分比(7.17 ± 4.85)分],而且UAP组明显高于SAP组,AMI组明显高于SAP组和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33和骨保护水平均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 = 0.588和0.420,P<0.01),血清IL-33水平与骨保护水平呈正相关(r = 0.718,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33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为0.887(95% CI 0.839~0.935,P<0.01),骨保护诊断AMI的曲线下面积为0.754(95% CI 0.682~0.82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L-33和骨保护水平升高,其升高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不稳定程度呈正相关,对AMI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骨保护素 白细胞介素3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A、维生D与手足口病(HFMD)发病、病情及其与抗病毒免疫指标α干扰(INF-α)之间的关系,探讨维生A、维生D在HFM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西安市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住院的柯萨奇病毒A6(CA6)型HFMD 305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于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与病例组患儿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10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维生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维生D和IFN-α水平,分析维生A、维生D水平与HFMD重症化的相关性。结果CA6型HFMD患儿血清维生A[(0.96±0.39) mg/mol]、维生D[(42.14±15.13) μg/L]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维生A(1.26±0.29) mg/mol、维生D(49.63±8.8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WBC)>15×109/L、血糖>8.3 mmol/L、维生A水平和维生D水平降低均为CA6型HFMD重症化的危险因素(OR=2.303、4.622、7.346、5.211,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当维生A为0.725 mg/mol时约登指数最大,该值对应的敏感性为82.0%,特异性为64.8%。当维生D为32.88 μg/L时约登指数最大,该值对应的敏感性为84.5%,特异性为61.9%。CA6型HFMD患儿血清IFN-α水平[(84.44±26.28) ng/L]高于健康对照组[(36.58±14.3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HFMD患儿血清IFN-α水平[(71.48±18.34) ng/L]显著低于普通型患儿[(91.25±27.27)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CA6型HFMD患儿血清IFN-α水平与维生A、维生D水平呈正相关(r=0.783、0.239,均P<0.001)。结论HFMD患儿血清维生A、维生D总体水平降低;WBC>15×109/L、血糖>8.3 mmol/L、维生A水平和维生D水平降低均与HFMD相关;血清IFN-α水平与维生A、维生D水平呈正相关,维生A、维生D缺乏是HFMD感染重症化的预警因素之一。

  • 标签: 维生素A 维生素D 手足口病 柯萨奇病毒A6 重症
  • 简介:摘要脓毒症依然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和长期的免疫抑制均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白细胞介17(IL-17)作为关键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号转导是IL-17在维持机体健康及参与脓毒症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本文重点归纳讨论IL-17的信号转导调控,及IL-17在脓毒症中的致病和保护作用。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脓毒症 信号传导 转录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型凝集样受体-2(C-type lectin-like receptor 2, CLEC-2)联合胰岛抵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根据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利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HOMA-IR)评估胰岛抵抗情况。应用Pe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CLEC-2与HOMA-IR的相关性。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清CELC-2、HOMA-IR与静脉溶栓后转归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血清CLEC-2联合HOMA-IR对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0例患者,男性56例(56.0%),年龄(70.6±10.86)岁(范围49~83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10.00±6.36)分。74例(74.0%)转归良好,26例(26.0%)转归不良。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LEC-2与HOMA-IR存在显著正相关联系(r=0.523;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C反应蛋白、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后,血清CLEC-2最高四分位数组[与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优势比(odds ratio, OR)4.83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05~21.169;P=0.036]和HOMA-IR最高四分位数组(与第1~3四分位数组相比:OR 15,95%CI 2.647~30.722;P=0.002)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LEC-2联合HOMA-IR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85(95% CI 0.688~0.883;P<0.001),最佳截断值为0.7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0%和95.0%。结论CLEC-2联合胰岛抵抗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外源凝集素类,C型 胰岛素抵抗 膜糖蛋白类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体间弥散指标——局部弥散一致性(LDH)值及传统体内弥散指标探究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FESZ)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异常。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6例FESZ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同期招募6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被试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采用FSL及PANDA软件处理得到LDH值、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系数(MD)、轴向弥散系数(AD)和径向弥散系数(RD)值。通过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分析比较2组之间脑白质纤维各个弥散指标的差异。对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区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个弥散指标对FESZ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偏相关分析检验各个弥散指标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ESZ组双侧丘脑前辐射部分体簇的LDH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WE校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ESZ组右侧下纵束及右侧钩束感兴趣束(TOI)的LDH平均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R校正)。在上述纤维束区域,ROC分析显示LDH值均具有诊断效能(P<0.05),且4个纤维束联合时的LDH值诊断效能最大[曲线下面积(AUC)=0.733,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FESZ组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区域的LDH值与PANSS各项评分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在FA、MD、AD和RD指标参数图中未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簇或TOI(P>0.05)。结论体间弥散指标LDH值能够检测到传统体内弥散指标未能发现的FESZ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的代偿性变化。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弥散张量成像 局部弥散一致性 脑白质
  • 简介:摘要报道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1例应用德谷胰岛/利拉鲁肽复方制剂(IDegLira)优化治疗预混胰岛控制不佳老年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因“口干、多尿10年,血糖控制不佳2个月”由门诊收治入院。患者就诊前应用预混胰岛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差。入院后改用IDegLira优化治疗,辅助瞬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调整用量,空腹及餐后血糖显著下降且无低血糖发生,体重减轻。临床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并发症多、合并症多、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简化治疗方案并兼顾安全性、有效性和额外获益是最佳的选择。IDegLira可实现持久强效降糖、减轻体重,安全性高,用药依从性好,尤其适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 标签: 糖尿病 老年 德谷胰岛素 利拉鲁肽 固定比例复方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g1-7、Mas受体拮抗剂A779、AngⅡ作用后,对胰岛抵抗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摄取及胰岛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方法①构建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胰岛抵抗模型:将颗粒细胞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细胞用地塞米松、胰岛进行处理,检测两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24 h内葡萄糖浓度、乳酸浓度的差值。②进一步将模型组细胞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处理24 h:AngⅡ组、Ang1-7组、Ang1-7+AngⅡ组、A779组、Ang1-7+A779组,并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培养基上清液24 h内葡萄糖浓度差值。③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各药物处理组颗粒细胞Akt、GSK-3β、AS160及其磷酸化蛋白(P-Akt、P-GSK-3β、P-AS160)以及Mas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①跟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葡萄糖浓度差值小、乳酸浓度差值小,提示颗粒细胞胰岛抵抗模型建立成功。②与模型组比较,Ang1-7组葡萄糖浓度差值大(5.55±0.21,P=0.002 1),AngⅡ组差值小,Ang1-7+AngⅡ组、A779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1-7+A779组葡萄糖浓度差值小(4.89±0.20, P=0.010 8)。③空白组、模型组、各药物处理组颗粒细胞的Akt、GSK-3β、AS160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Ang1-7组P-Akt、P-GSK-3β、P-AS160的表达增强,AngⅡ组P-Akt、P-GSK-3β、P-AS160的表达减弱。与Ang1-7组比较,Ang1-7+A779组Mas受体表达量降低。结论①Ang1-7作用后,胰岛抵抗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浓度差值增加, AngⅡ作用后与Ang1-7相反,二者相互拮抗,同时Ang1-7、AngⅡ作用后颗粒细胞胰岛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Akt、P-GSK-3β及P-AS160也出现相反变化,表明通过细胞葡萄糖浓度差值体现的细胞葡萄糖代谢有可能是胰岛信号通路蛋白P-Akt、P-GSK-3β及P-AS160表达变化的结果。②Ang1-7作用后受体Mas表达上调,加入Mas受体拮抗剂A779,细胞葡萄糖代谢受抑制,P-Akt、P-GSK-3β及P-AS160表达降低,提示Ang1-7改善葡萄糖代谢过程中,有受体Mas参与。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血管紧张素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