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职业是最无私的职业,是阳光事业,是终身事业,同时也是高标准的职业。作为教师,最基本的也是必要的素养就是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不是简简单单的某一方面的素养,而是教师品德素养、教学能力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高标准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优良品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因此,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极其重要。
简介:
简介:道德故事是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材料之一,学前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影响着教育者对道德故事的选择。本研究将322名学前儿童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儿童分别阅读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行为者对自身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旁观者对行为者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控制组则阅读非道德故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对不同类型道德故事的内隐信息和主旨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故事内隐信息理解方面,学前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和非道德故事内隐信息的理解;在故事主旨理解方面,4岁儿童对各类故事主旨的理解程度相近,5岁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的道德故事的主旨,6岁儿童对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好于对其他类型道德故事主旨的理解。这提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归纳能力,并选择强调“行为者对自身助人行为的积极情绪”和“旁观者对行为者不助人行为的消极情绪”的道德故事,以促进4。6岁儿童对道德故事内隐信息与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