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采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负性情绪、预后质量情况。方法:本组观察开始时间为2021年9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9月,将52例患者分为普通组和全程组,普通组采用临床常规护理,全程组采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急诊治疗时间、满意度、情绪状态、预后质量等情况。结果:(1)普通组和全程组急诊治疗时间和满意度对照中,普通组急诊治疗时间为62.18±8.69(分钟)、全程组为46.53±5.11(分钟),普通组满意度为76.38±3.44(分)、全程组为93.15±3.06(分),(t=13.223,p=0.015),两组结果有差异。(2)普通组和全程组情绪状态和住院时间对照中,普通组情绪状态为57.12±3.07(分)、全程组为43.29±3.66(分),普通组住院时间为14.19±3.22(天)、全程组为8.73±2.14(天),(t=13.315,p=0.011),两组结果有差异。(3)普通组和全程组预后情况对照中,普通组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轻度残疾数例均高于全程组,恢复良好数例低于全程组,(x2=10.533,p=0.017),两组结果有差异。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采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效果优越,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 由于炎症性肠病(IBD)具有年轻化、难治性、复发性等特点,其治疗周期长,对患者身心及经济消耗巨大,因此对该病的全程化科学规范管理及治疗方案仍在积极探索和优化中。我院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疾病诊疗指南为中心,通过多学科共建并联合互联网模式下努力实现对炎症性肠病的慢病优化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指南解读及更新,多学科诊疗,全程管理,疗效评估及人文关怀等,通过该模式有望显著提高炎症性肠病缓解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负担。
简介:摘要:目标:本研究旨在以塔巴模式为理论框架,构建一套科学、高效且合理的医院感染培训体系。通过深入探讨培训设计方案,为同行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制定科学化的医院感染培训体系提供方法和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塔巴模式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医院感染培训体系。随后,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调查法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参考塔巴目标模式课程设计步骤,论证了课程设计方案。结果:在接受培训的职工中,有85.00%的职工对课程总体非常满意;89.76%的职工对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满意;90.23%的职工对线上教学非常满意;81.07%的职工对线下教学非常满意;79.40%的职工认为课程对职业生涯发展非常有价值;96.67%的职工表示有机会愿意再次接受类似教育;99.49%的职工愿意将课程推荐给其他职工。结论:塔巴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培训效果,还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最终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英文简称“TCCF”)术后护理流程的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筛选出本院2019/1-2020/1期间接收的20例行血管内介入术TCC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实验组,然后筛选出2017/12-2018/12期间接收的22例行血管内介入术TCC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选择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护士的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优于对照组,且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结论:流程优化在血管内介入治疗TCCF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加强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增强护士工作热情。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固定矫治牙龈炎患者接受复方黄芩漱口液治疗的情况,评估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菌斑菌群组成结构产生的影响。方法:入选接受固定矫治牙龈炎60例患者,结合治疗方式划分2组,即接受生理盐水治疗的一般治疗组与复方黄芩漱口液治疗的复方组,两组患者数量相同,研究患者菌斑菌群结构的实际变动。结果:治疗之后,复方治疗组人员牙龈指标、菌斑指标与龈沟出血指标依次是(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手术室优化护理在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随机挑选2020年3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8例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患者,并分为常规组(n=34)和研究组(n=34),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研究组采用手术室优化护理。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9.50±6.90)、手术时间为(154.50±3.60)min、住院时间为(8.60±1.90)d,常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9.40±7.50)、手术时间为(163.40±4.40)min、住院时间为(11.40±2.50)d,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要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 在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患者中应用手术室优化护理具有确切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眼科手术的老年患者较多,手术精细程度较高。绝大多数手术都需要借助显微镜,这就在术中特别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才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本文针对眼内显微手术过程中器械与组织器官之间作用力微小、不易感知,且过大的操作力会造成组织损伤甚至撕裂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的微力传感器。在建立FBG反馈波长变化与力的关系基础上,探讨了温度对波长变化的影响,提出了温度补偿方法。利用自行研制的微力传感器标定系统进行传感器标定试验。将所研制的微力传感器集成到眼内手术镊末端,对离体猪眼球进行了连续环形撕囊操作试验。研究对眼科手术的精准操作和手术机器人进行微力控制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本系统以ARMCorex-M4为核心的STM32F407ZGT6作为微控制器,配合半导体温控芯片TEC,对蓝宝石透镜进行恒温控制。其中,K型热电偶与温度获取电路构成了温度反馈,而ADT75主要对透镜周围的温度进行监控。该系统的主要特色是利用模糊控制算法对PWM信号进行实时调节,使周围的温度迅速达到稳定。在设备中我们增加了过热、过电流等保护,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温控回路电流、蓝宝石玻璃等任意一项指标超过规定值时,PWM控制电路会在瞬间关闭,可有效地满足许多应用领域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这种设计能够实现对蓝宝石镜头的精确温度控制,具有快速响应、高精度和安全可靠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受不同护理模式的影响程度。方法 研究样本都是在我院实施急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和常规急诊护理模式的两个实验组样本数量都为50,前期(2019年1-10月)和后期(2020年1-9月)入院的患者进行盲选得到实验组和基础组。结果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低于基础组(20.00%)、抢救有效率(98.00%)高于基础组(86.00%)。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救中建议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几率、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减少风险因素影响,符合患者及其家属的预期,可不同程度减少护患纠纷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如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利用基于知信行理论的全程优化护理,并探讨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法,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选择厦门某三甲医院选择104名急性心梗患者,按照患者入院顺序,采取奇偶法法分为对照组和标准化干预组,每组52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标准化干预组实施标准化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结果:标准化干预组等待时间为(8.35±1.98)min、诊断时间(3.84±2.17)min,急救耗时(24.84±9.07)min低于对照组等待时间(10.86±1.87)min、诊断时间(3.84±2.17)min,急救耗时(21.84±9.07)min;标准化干预组抢救成功率(76.92%)高于对照组(73.08%);标准化干预组负性情绪评分(12.85±2.77)低于对照组(17.75±2.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化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干预下,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时间变短、抢救成功率提高、负性情绪降低,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