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6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新冠肺炎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在密闭空间内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针对该病毒的传播特点,我们可以得到相应的防控措施,考虑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这三大环节去落实疫情防控,严格把控患者的管理以及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新冠肺炎危患者护理难点颇多,体现于每一个护理环节中,细节护理和难点护理需要我们去落实,以达到提高患者的救治率,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防控措施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Patterson及改良Hennigan分型的优缺点并对21例羊膜束带综合征患儿进行回顾分析。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我们共收治羊膜束带综合征患儿21例。统计患儿基本信息、累及肢体数目,并回顾病史,用Patterson法和改良Hennigan法对羊膜束带综合征进行分型统计,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特点;并统计患儿累及的分布趋势。结果本组21例,男7例,女14例。单纯累及上肢9例,单纯累及下肢5例,同时累及上、下肢7例。上肢16例(18侧)病例中,同时存在多种Patterson分型时以一种分型计为1例次,Patterson 2型13例次,3型5例次,4型5例次。其中3型累及16指,示中指和中环指尖端并指累及各6指,环小指累及4指。4型累及13指,示指6指、中指4指,拇、环、小指各1指。下肢12例(15侧)病例中,Patterson 2型13例次,3型2例次,4型5例次。其中3型分别累及第2~5趾及第3~5趾。4型在踝关节以远宫内截肢1例,宫内截趾4例。截趾共13趾,第1、2、3趾各3趾,第4、5趾各2趾。使用Hennigan分型时,同样以一种分型计为1例次。上肢:1区(手指)10例次,2区(手掌)1例次,3区(前臂)7例次,4区(上臂)2例次。下肢:1区(大腿)1例次,2区(小腿)11例次,4区(足趾)4例次。结论通过对21例羊膜束带综合征患儿进行Patterson分型和Hennigan分型比较,将两者结合后,能明确体现该疾病部位、程度,便于指导治疗和数据统计,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靠数据资源。

  • 标签: 上肢 先天畸形 羊膜束带综合征 Patterson分型 改良Hennigan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住院儿童肺炎病例病原谱和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8—2019年河北省某儿童医院住院肺炎患儿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200例,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28种呼吸道病原体。结果200例标本中病原阳性184例,总检出率为92.00%,共检出23种病原,前五位病原依次为肺炎链球菌(41.00%)、肺炎支原体(39.50%)、流感嗜血杆菌(20.50%)、鼻病毒(11.50%)、副流感病毒3型(9.50%)。不同年龄组检出呼吸道病原体种类不同,呼吸道细菌和病毒在婴幼儿组(3岁以下)检出种类及检出率均较高,非典型病原检出主要为肺炎支原体(96.34%),以3岁以上儿童为主。呼吸道病毒和细菌的检出高峰为4月份,非典型病原体检出高峰为9月份。不同病原体流行的季节不同。混合感染101例,以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混合其他病原感染最常见,检出高峰为冬春季,幼儿组检出率最高。结论2018—2019年石家庄地区肺炎住院儿童病原谱构成复杂,以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鼻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为主。

  • 标签: 住院儿童 肺炎 呼吸道病原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相关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CV)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Ovid、Scopus数据库(截至2020年8月),收集报道NOAC相关LCV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性别、年龄、原发病、合并疾病、NOAC应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LCV发生情况、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NOAC相关LCV患者13例,美国6例,土耳其、西班牙各2例,希腊、南韩、丹麦各1例;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8~95岁,≥60岁者9例;应用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者各5例,达比加群酯3例。7例有NOAC用药剂量记录,均在说明书推荐范围内。12例患者有服用NOAC至发生LCV时间的记录,为3~18 d,其中7~10 d者7例。13例患者均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紫癜和/或皮疹,累及四肢和躯干者4例、下肢7例、下肢和躯干1例、上肢和躯干1例。12例患者进行了病变部位皮肤活检,11例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1例仅出现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LCV后,13例患者均停服在用NOAC,其中12例换用其他抗凝药,9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8例LCV痊愈,5例症状改善。结论NOAC相关LCV多发生在用药7~10 d,主要临床表现为紫癜和皮疹,多累及下肢;停用可疑药物,视病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抗凝药 血管炎 利伐沙班 达比加群 阿哌沙班 新型口服抗凝药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福州市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RI)病原谱及其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福州市三家不同类型医院的ARI病例信息并采集呼吸道标本,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标本进行腺病毒(adenovirus, AdV)、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的检测,采用实时定量荧光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对标本进行甲型、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A/B, IFV-A/B)、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副流感病毒1~4型(parainfluenza virus 1~4,PIV-1~4)、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229E/OC43/HKU1/NL63、鼻病毒(rhinovirus,RV)的检测,应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ARI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结果726例ARI病例的316例(43.53%)标本中检出病毒,其中40例为双重感染,9例为三重感染,不同年龄组的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出的主要病毒病原体为IFV(12.40%),其次为Adv(10.61%)、RV(8.82%)、RSV(5.51%)等。AdV在男性ARI病例中的感染更为常见,IFV-B、PIV、RSV、RV、AdV在儿童中的检出率更高,IFV、RSV、RV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结论福州市ARI病例的主要病毒病原包括IFV、AdV、RV、RSV等,不同病毒检出率存在年龄和季节分布差异。

  • 标签: 急性呼吸道感染 病毒 病原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 2008—2020年北京大兴区某三甲医院急诊抢救死亡病例情况,为针对性提高医院急救水平和重点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本院急诊科及院前急救2008年12月-2020年12月急诊病例登记本和急诊死亡报卡,并逐一登记死亡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分析急诊病例死因的构成,研究其变化规律和趋势。结果 急诊抢救死亡病例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其中循环系统疾病主要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而肿瘤主要以肺癌、消化道肿瘤为主。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是本院急诊抢救死亡患者的主要死因,加强相关疾病的三级预防对减少区域性重大疾病负担,降低死亡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有参考意义。

  • 标签: 三甲医院 急诊抢救死亡病例 死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诊断教学过程中实施临床病例讨论法的价值。方法:2020年1月~2021年3月,纳入在我校医学生54例,以抽扑克法均分为A组(nA=27例)、B组(nB=27例)。A组实行临床病例讨论法,B组采用一般教学法,对比医学生带教满意程度及考核成果。结果:A组总体带教满意度为96.30%,相较于B组(77.78%)更高,差异有可比性(P0.05);带教后两组成绩均有提高,A组整体考核成绩优于B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临床病例讨论法 超声诊断教学 考核
  • 简介:一、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能够迎合不断发展的现代护理学教育要求,全球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实施医疗教育机制改革,在临床护理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增强更强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这是一个必要的教学过程,也是护理学生最终能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过程。对此带教教师需要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借助于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的积极学习意识,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与互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接下来我们以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在护理学临床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切入点,思考如何通过一些科学、有效地手段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护理学生。

  • 标签: 病例讨论式教学法 护理学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术后高压氧(HBO)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烟台山医院骨科和毓璜顶医院关节骨科行植骨重建修复术的129例四肢良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3组,A组(n=42)采用同种异体植骨术治疗;B组(n=40)采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术治疗;C组(n=47)采用硫酸钙颗粒结合同种异体植骨术后联合HBO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3组患者术后颗粒完全吸收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遗留骨缺损数量;统计3组患者治疗后切口引流量和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行X线检查,计算3组患者良性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骨密度。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B组(72.5%)、C组(85.1%)明显高于A组(57.1%),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和切口引流量均明显短于和少于A组,C组患者软组织肿胀消失时间和切口引流量明显短于和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患者硫酸钙颗粒完全吸收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遗留骨缺损率明显短于和低于A组,C组患者颗粒完全吸收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遗留骨缺损率明显短于和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3个月,B、C组患者骨密度明显高于A组,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明显小于A组,C组骨密度明显高于B组,骨肿瘤X线最大横径明显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钙颗粒联合同种异体植骨术后HBO治疗能减轻组织水肿,提高病灶处骨密度,促进骨质愈合,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良性骨肿瘤植骨术后骨缺损的重建。

  • 标签: 良性骨肿瘤 硫酸钙颗粒 同种异体骨 高压氧 植骨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万古霉素致儿童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收集万古霉素致儿童DIHS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儿相关信息(性别、年龄、原发病、DIHS发生时间、主要症状、累及器官系统、血液学改变、RegiSCAR评分、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万古霉素相关DIHS患儿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22个月~17岁,中位年龄14岁。万古霉素暴露至出现DIHS的时间为5~35 d,中位时间为17 d。12例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2例,100.0%)、皮疹(12例,100.0%)、淋巴结肿大(8例,66.7%)和黏膜损伤(5例,41.7%);合并肝损伤者9例(75.0%),肾损伤者4例(33.3%),肺损伤者2例(16.7%),脾损伤和心肌损伤者各1例(各8.3%)。11例(91.7%)患儿血常规检查显示嗜酸粒细胞增多,5例(41.7%)非典型淋巴细胞增多。诊断DIHS后12例患儿均停用万古霉素,经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丙种球蛋白等,1例行肝移植)后,11例患儿(91.7%)好转,1例(8.3%)死亡。结论万古霉素致儿童DIHS的临床表现典型,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受损器官主要是肝脏,其次为肾脏;多数预后较好,少数可出现严重器官功能损伤导致死亡。

  • 标签: 万古霉素 药物超敏反应 病例报告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肠道门诊腹泻病例中札如病毒(sapovirus,SaV)的感染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肠道门诊腹泻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相关资料,应用x2检验或Fisher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检出率;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应用不同种PCR方法对腹泻病例粪便标本进行札如病毒检测,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 047例腹泻病例粪便标本中,SaV检出率为2.77%(29/1 047),成功测序16株,GI组11株,GII组4株,GIV组1株。春季检出率5.24%(x2=8.857,P=0.031)高于其他季节;远郊区检出率5.00%(x2=8.906,P=0.012)高于城区及近郊区;不同性别、年龄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泻、恶心、呕吐及腹痛为SaV腹泻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SaV是北京市腹泻病例的病原之一,春季和远郊区检出率高,GI组为主要基因型别。

  • 标签: 肠道门诊 腹泻 札如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基因型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痘暴发疫情中2剂次水痘疫苗对高危暴露人群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2017—2019年发生水痘暴发疫情的学校中的病例数≥3例的班级内所有水痘病例作为病例组。采用病例对照1∶3配对,按照每个病例的座位选择其前、后、左、右邻位任意3名未罹患水痘的同学作为对照,评价2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接种水痘疫苗总保护效果为46.0%(95% CI: 42.7%~49.0%),1剂次疫苗保护效果为44.7%(95% CI: 41.2%~48.0%),2剂次疫苗保护效果为80.0%(95% CI: 63.1%~89.2%);接种2次疫苗0~2年后的保护效果为87.6%(95%CI: 52.0%~96.8%),3~5年后的保护效果为76.6%(95% CI: 33.6%~91.5%)。结论接种2剂次保护效果好于1剂次。与1剂次相同,接种2剂次疫苗保护效果随时间推移也呈现递减趋势,可以考虑在接种间隔较长的高危暴露人群中实行再次加强免疫。

  • 标签: 水痘疫苗 2剂次 疫苗保护效果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母亲围孕期焦虑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陕西省开展的CHD相关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通过焦虑自评表对母亲围孕期焦虑情绪进行评分,新生儿相关信息通过专业医院或机构提供。通过调整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围孕期焦虑对新生儿CHD的影响,并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其稳定性。结果共纳入2 429例调查对象,病例组773例,对照组1 656例,其中病例组中围孕期焦虑者占10.3%,对照组中围孕期焦虑者占7.8%。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母亲围孕期焦虑得分水平与子代患CHD呈正相关(OR=1.04,95%CI:1.01~1.07),母亲围孕期焦虑者子代发生CHD的风险是无焦虑者的1.43倍(OR=1.43,95%CI:1.00~2.05)。结论母亲围孕期焦虑可能增加子代CHD的风险。

  • 标签: 焦虑 先天性心脏病 围孕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相关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0年8月),收集贝伐珠单抗相关PRES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贝伐珠单抗应用情况(用法用量、单用或联用、联用方案等)、PRES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干预措施与转归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5例(来自21篇文献),男性6例,女性19例;年龄6~72岁,中位年龄52岁;原发疾病为结直肠癌者13例,乳腺癌4例,肺腺癌2例,胆管癌、肝癌、卵巢癌、肾癌、肝母细胞瘤和脑胶质母细胞瘤各1例;7例有高血压病史;21例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4例采用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PRES发生时间为使用贝伐珠单抗后16 h~196 d,多发生于末次用药后21 d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血压升高(21例),全身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17例),持续性头痛、头晕(12例),昏迷(11例),视觉障碍或视力减退(8例),恶心、呕吐(7例),语言障碍或失语(5例)等;24例患者行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提示枕叶、顶叶、额叶、颞叶皮质或小脑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1例行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示小脑后部轻度萎缩。诊断PRES后,25例患者均停用贝伐珠单抗并接受对症治疗,23例在2~13 d后血压降至参考值范围,有关症状缓解,9 d~10周后影像学复查示脑部病变消失,其中2例症状缓解后因PRES病情再次恶化死亡;2例对症治疗后PRES症状未缓解死亡。2例患者在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病变完全消失后重启贝伐珠单抗治疗,未再发生PRES。结论应用贝伐珠单抗至发生PRES的时间跨度较大,多发生于末次用药后21 d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PRES相似。停用贝伐珠单抗并给予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转归良好,应警惕病情恶化导致死亡。

  • 标签: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贝伐珠单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由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导致的垂体炎病例的诊治及23个月的随访情况,提示进行PD-1抑制剂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乏力、纳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低钠血症等情况,需警惕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及时进行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价和长期随访。

  • 标签: 免疫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垂体炎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个体病例数据(IPD)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并明确需要改进的领域。研究设计系统综述。数据来源Medline、Embase和Cochrane系统综述数据库。研究的合格标准以评估干预措施疗效为研究目的,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IPD meta分析的系统综述。结果共纳入1991—2019年发表的涵盖21个疾病领域的323篇IPD meta分析:270篇(84%)为非Cochrane系统综述,269篇(84%)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排名前25%)。IPD meta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质量不佳:运用适当的方法评估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43%,95%可信区间38%~48%),解释结果时考虑偏倚风险(40%,34%~45%),提供排除研究的清单及排除理由(32%,27%~37%),预先制订研究计划(31%,26%~36%),预先确定评估总体效应(44%,39%~50%)和病例-干预交互作用(31%,26%~36%)的方法,评估和考虑潜在的发表偏倚(31%,26%~36%),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19%,15%~23%)。126篇(39%)IPD meta分析未能获得90%及以上的合格病例或试验的IPD,其中只有60篇(48%)提供了未获得的原因,21篇(17%)采取了某些策略来探讨无法获得的IPD可能造成的影响。结论IPD meta分析的方法学质量不理想。未来开展IPD meta分析需要预先制订研究计划(包含数据分析方案),全面检索文献,运用适当的方法评估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分析数据和解释结果时考虑偏倚风险的影响,解释无法获得IPD的原因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致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分别以"PD-1" 、"nivolumab" 、"pembrolizumab" 、"PD-L1" 、"atezolizumab" 、"durvalumab" 、"avelumab" 、"CTLA-4" 、"ipilimumab" 、"tremelimumab"为关键词,与"myocarditis"或"心肌炎"组成检索式,对自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上发表的所有ICIs相关心肌炎的个案报道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结果共有49篇个案报道,64例患者,报道最多的是nivolumab,其次为pembrolizumab、ipilimumab。年龄(65.5±13.2)岁,以老年患者为主,37例(57.81%)为男性,总病死率为31.25%(20/64)。临床症状多样且非特异性,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39/64,60.94%)。53例(94.64%,53/56)患者心脏生物标记物水平升高。35例(54.69%,35/64)患者使用1~2剂后出现心肌炎,17例死亡。60例患者接受类固醇作为初始治疗,25例患者采用免疫抑制疗法如英夫利昔单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或)血浆置换法,其中17例(68.00%)症状改善。结论ICIs可致心肌炎,死亡率高,应密切监测和及时治疗。类固醇可作为初始一线治疗,免疫抑制剂和(或)血浆置换可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

  • 标签: 心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国首例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感染病例的感染来源开展调查,探索其感染因素和防控策略。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病例信息,采集职业暴露人群、猕猴和环境样本,并应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核酸检测,分析可能的感染源。结果采集共同暴露职业人员样本84件,猕猴生物样品89件,环境样本370件,经检测,其中猕猴猴舍2件环境涂抹样本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核酸阳性,其它样本均为阴性,病例的感染来源于该研究所日常职业暴露可能性大。通过封闭涉疫研究所、隔离职业暴露人员和排查风险人员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未发生续发病例。结论该病例属于北京市本地感染偶发病例,感染来源与日常职业暴露有关。猕猴职业暴露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科学的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从而有效降低职业暴露感染风险。

  • 标签: 猕猴α疱疹病毒1型 感染源 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