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青光眼是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丢失导致不可逆性视力减退和视野丧失为特征的退行性视神经病变。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和自我更新的特性,干细胞治疗已被证明可用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有望成为青光眼视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干细胞根据来源可分为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在青光眼治疗中的移植方式包括前房移植、玻璃体内移植、视网膜下和脉络膜上腔移植。干细胞治疗青光眼的途径主要包括修复受损小梁网以降低眼压,以及替代或修复受损伤的RGC。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青光眼主要存在操作安全性、致瘤性及免疫排斥等问题。通过提取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和细胞外囊泡的治疗方式可能是较好的解决途径之一。(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5-10)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后的干眼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拟行巩膜扣带术的患者78例(7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微创组接受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对照组接受标准巩膜扣带术。术前1周(基线)和术后1 d、1周和1个月分别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受试者干眼问卷进行干眼相关指标评估,运用眼表综合分析仪进行泪膜评估,采用Schirmer Ⅰ试验和荧光素染色。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发生或加重了干眼。主观症状和感受评分、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升高,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均下降,术后1 d是拐点,术后1个月未回归至术前基线水平。2组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和荧光素染色情况在术后1 d和1周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是术后1个月时,微创组的泪河高度(Z=1.04,P=0.041)、泪膜破裂时间(t=2.51,P<0.001)和泪液分泌试验(Z=2.34,P=0.043)优于对照组。微创组的OSDI和干眼问卷评分在术后1周和1个月时高于对照组(OSDI:t术后1周=2.54,P=0.012;Z术后1个月=-1.03,P=0.020;干眼问卷:t术后1周=3.04,P=0.011;t术后1个月=3.94,P<0.001)。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1 d、1周和1个月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升高(Z=-2.42,P<0.001;Z=-1.54,P=0.034;Z=-1.83,P=0.041)。结论:巩膜扣带术会诱发或加重干眼。相比标准术式,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会改善和缩短术后早期的干眼症状,尤其是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行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干眼风险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光眼临床指南的质量现状,为中国青光眼指南使用推荐提供参考。方法:文献研究。使用指南研究和评估工具AGREE II对美国眼科学会指南(AAO-PAC、AAO-POAG、AAO-POAGS)、欧洲青光眼指南(EGS)、国际眼科协会青光眼指南(ICO)、亚太青光眼指南(APGG)以及中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CG)进行质量评价。对评估所得的各领域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通过组内相关系数对评估的可靠性进行分析。结果: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范围和目的及清晰性的得分较高,其余4项得分相对较低。各项领域得分分别为84%±19%(领域1,范围和目的),37%±18%(领域2,参与人员),25%±25%(领域3,严谨性),90%±16%(领域4,清晰性),34%±10%(领域5,应用性),40%±34%(领域6,独立性)。AAO-POAGS各领域得分为99%、42%、61%、97%、41%、77%。我国2014年版CG的各领域得分分别为47%、4%、8%、57%、17%、0%。结论:在目前各国的青光眼指南中,AAO-POAGS最值得优先推荐,2014年版CG尚未达到AGREE II关于指南推荐的标准,未来中国的青光眼循证指南制定过程需更加透明化和严谨,参与制定人员组成需更加多元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甲氨蝶呤(MTX)治疗眼瘢痕性类天疱疮(OCP)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行MTX治疗的OCP患者5例(10眼),其中男2例,女3例。观察MTX治疗6个月、12个月OCP炎症的进展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OCP平均发病年龄51.8岁(38~66岁),开始免疫治疗年龄54.4岁(39~68岁)。MTX治疗6个月,OCP好转3例,OCP部分活跃1例,OCP活跃1例。MTX治疗12个月,OCP好转4例,OCP活跃1例。活跃患者OCP睑球粘连进展,在MTX治疗12个月后加用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治疗过程中,1人(1眼)在MTX治疗10个月时发生角膜病毒感染。另有2例应用MTX后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1例转氨酶轻度升高。随访期间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对于OCP患者,MTX耐受良好,早期应用有助于控制眼部病情。
简介:摘要干眼是最常见的眼表疾病,眼表炎性反应是其核心发病机制,抑制炎性反应是干眼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环孢素A具有确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其局部制剂环孢素A滴眼液已应用于干眼多年,关于其治疗效果、适应证、应用方法等问题一直受到此领域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更是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介绍环孢素A滴眼液的作用机制,对其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病因及不同严重程度干眼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目前环孢素A各类眼用剂型的利弊及应用前景,概括其治疗干眼的适应证、治疗方案及安全性,以期为环孢素A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87-795)
简介:摘要任何眼表疾病均可影响患眼的视觉质量,同时也会干扰角膜屈光手术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前的检查和生物测量。此外,眼科手术也会引起或加重眼表功能或结构的异常,导致视力下降,患者术后满意度低。目前干眼等眼表疾病对各种眼部手术效果的影响已引起眼科医师的广泛关注,但很多眼科医师对最新的相关诊疗指南尚不了解,未及时对前沿概念、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更新。为此,美国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会(ASCRS)角膜委员会在Journal of Cataract & Refractive Surgery杂志发布了首个角膜屈光手术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前眼表疾病的诊疗临床路径,为术者在屈光性手术前合理有效地处理眼表异常提供指导。本文对《ASCRS屈光性手术前眼表疾病诊疗临床路径》进行翻译和解读,以提高眼科医师对围手术期眼表疾病,尤其是对干眼的认识和诊疗水平,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和术后术眼的视觉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沈阳地区30岁及以上眼健康筛查人群眼压的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2016年3—9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预约进行体检的30岁及以上的本地城市居民,按登记的居住地所属辖区分布,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所有被纳入者在全身健康体检时增加生活视力、眼压和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眼压测量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3次取平均值。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且不伴有眼底异常者定义为可疑高眼压征。眼底照相存在2项及以上青光眼性视神经改变者定义为可疑青光眼。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眼压分布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5 303例,最终12 374例被检者的数据用于结果分析,包括11 296例(91.3%)眼部健康者、801例(6.5%)可疑高眼压征和277例(2.2%)可疑青光眼。健康组被检者年龄为(50±13)岁,双眼平均眼压为(16.2±2.2)mmHg,左眼眼压(16.3±2.3)mmHg,高于右眼的(16.0±2.3)mmHg(t=-19.813,P<0.001);女性眼压为(16.1±2.3)mmHg,高于男性的(15.9±2.3)mmHg(t=-3.264,P=0.001);眼压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F=29.729,P<0.001)。可疑高眼压征人群年龄为(49±13)岁,右眼眼压为(21.7±2.3)mmHg,性别及年龄对眼压分布无显著影响。可疑青光眼人群年龄为(56±13)岁,右眼眼压为(18.0±4.0)mmHg,显著高于健康组的眼压,且低于可疑高眼压征(F=2300,P<0.001)。可疑青光眼人群中单眼或双眼眼压>21 mmHg者仅为16.6%,不同性别和年龄在个体间的眼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沈阳地区成年健康人群的眼压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女性眼压高于男性。单纯眼压测量在青光眼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有限,建议联合眼底照相,以提高特异性和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病因、预防及病例管理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3例白内障术后发生NVG的临床资料。结果白内障术后发生NVG的时间为3个月。就诊时NVG为闭角型青光眼期或开角型青光眼期。引起NVG的原发疾病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其眼底特征为视网膜出血不严重,容易漏诊。2例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广泛视网膜光凝;1例因无光感,行引流阀植入术。结论对于伴有未控制稳定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患者,白内障手术有诱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风险,故在白内障术前尽可能详细检查视网膜,尤其是合并全身基础病的患者,及时发现合并存在的血管性视网膜病变并在白内障术前先治疗视网膜病变。
简介:摘要干眼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趋于一种多因素共同参与的恶性循环机制。泪液分泌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共同调控,神经纤维末梢分泌神经递质、神经肽,参与维系眼表稳态。因此神经调节异常可致泪液分泌异常、眼表稳态失衡,进而引起干眼。同时,干眼患者泪膜持续异常可损伤眼表正常修复机制,使眼表和泪腺处于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干眼患者角膜对温度变化和机械刺激敏感,眼痛症状可能与慢性炎症影响角膜疼痛传导通路有关。目前,活体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角膜知觉测量仪等仪器可评估干眼患者角膜神经形态及功能状况。使用神经相关因子营养角膜,通过刺激神经或相关受体促进泪液分泌等方法有助于完善干眼的综合治疗。本文就神经调节、神经感受异常与干眼的联系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1例因在美容院行自体脂肪右额部皮肤下填充时右眼突发无痛性视力下降2个月患者就诊眼科,经神经内科CT、MRI检查和眼科自发荧光眼底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B超检查、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查,诊断为右眼动脉阻塞,虽经溶栓、抗炎、按摩、扩血管治疗,但右眼视力仍为无光感。(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68-870)
简介:摘要眼肿瘤包括眼内、眼眶、结膜、眼睑和泪器肿瘤,是一类可致死、致盲、致残的重要眼科疾病。70载栉风沐雨,我国眼肿瘤专业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取得累累硕果。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眼肿瘤专业的发展进入快行道,基于生物样本库和动物模型阐明眼肿瘤发生机制;基于多中心队列研究和治疗新技术创建诊疗新模式;基于学术组织建设和国际交流,提高团队的学术能力和学科发展水平。展望未来,我国眼肿瘤专业将依托国家战略和科技创新,在基因检测和早期诊断、基础研究和靶向药物、学科交叉和智能诊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等方面砥砺前行,进一步提高眼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保眼率和生活质量。谨以此文祝贺《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周年。(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46-652)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以循证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术后患者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8年4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治疗的327例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及观察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以循证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情况,并对其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其眼压、前房深度及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眼压、前房深度及视力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各维度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及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围术期采取以循证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其症状改善情况,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该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质量分数3.5%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眼部表面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于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在中国10个医院眼科按照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一侧眼拟行眼科手术受试者220例22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受试者术眼对侧眼作为受试眼。试验组在受试眼6:00位角膜缘后约5 mm处点入2滴3.5%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对照组以同样方法点入空白凝胶。用药后在规定时间内用0.3 mm无齿显微镊夹持结膜进行疼痛测试,受试者依据自身感觉报告"疼痛"或"不疼痛"。主要有效性指标为用药5 min内获得眼表麻醉效果的眼数和百分比;次要有效性指标包括麻醉起效时间、眼表麻醉持续时间;药物安全性评价包括眼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受试眼用药5 min内获得眼表麻醉效果者104眼,占94.55%,对照组5 min内获得眼表麻醉效果者29眼,占26.36%,试验组麻醉有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48,P<0.001);试验组受试眼中位麻醉起效时间为40.0(20.0,61.0)s,短于对照组的300.0(224.0,300.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17,P<0.001);试验组有效麻醉的104眼中麻醉维持时间平均为860.5(577.5,1 180.0)s,对照组有效麻醉的29眼中麻醉维持时间平均为676.0(280.0,1 401.0)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98,P>0.05);2个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6/110)和4.55%(5/1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3.5%盐酸利多卡因眼用凝胶用于眼部表面麻醉时起效快,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眼科手术中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麻醉用药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人工智能(AI)人眼追踪4K高清裸眼三维腹腔镜在胃肠肿瘤根治术中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7月—2020年3月行AI人眼追踪4K高清裸眼三维腹腔镜胃肠肿瘤根治术的30例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8~77岁;胃癌7例、结肠癌15例、直肠癌8例。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淋巴清扫数量、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腹腔引流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0例胃肠肿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2.6±28)、(390.9±20.5)、(117.4±27.1)min,淋巴清扫数量分别为(35.8±6.5)、(30.8±4.5)、(25.2±6.3)枚,术中出血分别为(105.8±33.3)、(55.8±25.6)、(85.7±28.6)mL,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2.5±2.1)、(1.3±0.7)、(2.5±1.2)d,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4.3±0.7)、(1.6±0.7)、(4.1±1.4)d,住院时间分别为(9.8±2.5)、(7.6±1.2)、(8.7±1.9)d。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腹腔感染、出血、吻合口瘘以及淋巴瘘等相关并发症。结论AI人眼追踪4K高清裸眼三维腹腔镜有助于术者更精准、更安全、更舒适地完成手术,适用于临床胃肠肿瘤外科治疗。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一种进行性、双侧性角膜疾病,以角膜扩张、中央变薄向前突出呈锥形为特征。圆锥角膜常造成近视和不规则散光,晚期出现的角膜水肿和瘢痕则导致视力显著下降,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揉眼是圆锥角膜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许多研究提示揉眼与圆锥角膜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不同的揉眼频率和力度会对角膜造成不同影响。在易感人群中,揉眼对角膜造成的伤害更大,后果也更严重。揉眼通过直接机械作用、升高角膜温度和眼压、释放炎性因子导致细胞凋亡等方式损伤角膜。避免揉眼对延缓圆锥角膜的发展有很大作用,通过治疗引起揉眼的原发病和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少圆锥角膜患者揉眼的时间和频率,可以减少圆锥角膜的发生或延缓其进展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对揉眼在圆锥角膜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圆锥角膜的防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一种继发于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难治性青光眼。缺血的视网膜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细胞因子,导致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膜堵塞房角或收缩牵拉引起房角关闭,从而导致眼压急剧升高。应用抗VEGF药物、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及抗青光眼手术的联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部分NVG患者的眼压,甚至挽留患者的一部分视功能;但NVG的治疗仍然极具挑战性,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密切的随访。目前对于NVG治疗方案的选择尚无高等级临床医学证据,开展不同治疗方案比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可以为指导NVG的治疗提供医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义眼座-细胞复合体在体外的生物活性。方法将12个大小约3 mm×3 mm×2 mm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座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个:实验组接种50 μl浓度为1×106/ml的血管内皮细胞悬液;对照组接种等量无细胞培养液;两组均放入10%完全培养基(10%胎牛血清与90%高糖培养液配制)后5、10及15 d,对两组培养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前列环素及内皮素进行定量检测;20 d后做义眼座病理切片,观察义眼座内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皿内细胞正常增生,实验组三种因子在不同时间的分泌量存在差异(P<0.05);细胞因子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第15天VEGF、PGI2、EDN1因子分泌量分别为(6 147.31±691.50)pg/ml、(104.92±6.32)pg/ml和(6.32±0.49)pg/ml,对照组未见细胞因子,实验组义眼座块内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长入,部分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结论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义眼座内生长情况良好,细胞-义眼座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