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黄香伯教授黄香伯,男,出生于1942年2月,湖南湘潭人。1960年入湘潭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1978年入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1981年研究生毕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校至今。曾在湘潭电机厂中学担任物理、数学、体育等课程教学;在湘潭市体育学校兼任...
简介: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苏派'中生代名师开始续写并创造着苏派教育的辉煌。研究中生代名师,提炼他们成长的规律与特征,对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成长、推进苏派教育研究走向未来等都有着非凡的意义。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从中生代名师成长的背景与土壤、规律与特征、策略与路径等方面,就他们共同的成长规律进行了探寻与归纳。
简介:刘基与苏友龙之间的交游历来不受重视,其实,苏友龙与刘基交游的时间比较长,且关系密切。苏友龙对刘基的仕途经历可能产生过重大影响,刘基前往处州协助“平寇”可能出于苏友龙的推荐。苏友龙为石抹宜孙处州集团的存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既发挥着精神领袖的作用,又承担着组织协调的工作。
简介:黄式三、黄以周父子二人是浙江定海人,晚清时期的学术名家。二人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等地的著述(包括刊印本和手稿)尚有39种,600余万字。这些著述以承传和集成见长,又不乏创识,颇有学术价值。文章对这些著述版本加以整理补充,以期有助于定海黄氏学术及晚清学术史的研究。
简介:教材内容:《苏红的画》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2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简介:苏轼贬谪黄州,词作数量达到高峰,文体观念亦于此期逐渐形成。黄州以前的漫长创作时期,以伴杭为界,在此以前词作数量极少,词体观比较模糊。伴杭以后,至黄州以前,词作大量涌现,艺术上亦渐趋成熟。但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将词作看成一种文学,认为她具有独立的文体属性,而仅仅看作歌词。
简介:结构主义文论关于文学研究的本体论视角,启发我们对“苏体”特征进行文本研究(本体研究),系统把握“苏体”的本体特征。而“苏体”独特的风貌,得益于宋以前中国强大书学谱系的滋养。
简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题,不难发现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已成为试卷的一大显著特征。考查内容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考查的核心仍然是"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试题内容几乎涉及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所有重点知识,如实数、整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图形变换、圆、统计与概率等等。
简介:叶恭绰对文廷式词“差能学苏”的评价,不仅反映了文廷式词宗苏辛的创作事实,而且反映了文廷式对清王朝封建统治崩溃的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
简介: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其首要特性就是音乐性。词的音乐性反映在填词和唱词两个方面。在歌伎唱词盛行的宋代,歌伎唱词使得作词主体在音乐层面和语体层面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词人会根据唱词场合和唱词之人有意识地创作合乐之词,苏轼就是其中一位。与一般认为的豪放词相比,苏轼供歌伎演唱的词作,俨然形成了艳丽旖旎的风格。由此可见,歌伎唱词对苏词创作的影响。
简介:丁玲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丰硕的创作成果,早就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丁玲作品被译成外文时间之早,在中国新文学作家中仅次于郭沫若(1922)和鲁迅(1924),而与茅盾作品同时被译成英文(1932)。俄苏的丁玲译介与研究则始于1933年。当时的俄苏汉学家善于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美学观审视作家与作品;并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创作的最高标准。所以,丁玲作品当时在俄苏受到了普遍欢迎,并获得了很高的赞誉。
简介:摘要合唱艺术所塑造的生动形象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丰富的想象离不开积极的思维过程,所以说合唱教学有助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合唱是声乐高级的集体表演艺术,如今已成为学校音乐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从教育观点来看,合唱艺术活动对提高学生智力、培养合作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俄苏"红色经典"是俄罗斯苏联文学史上一批在特定时代出现的,具有革命色彩的俄苏文学名著.这些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被译介到中国,对左翼文化和文学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50、60年代"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背景中被经典化.在这个过程中,非文学的人为因素占据主导作用.本文旨在探究俄苏"红色经典"是如何在中国这个接受视域中成为经典的.
简介:风吹走一季又一季的云,我迷失在记忆的十字路口看彼岸花开成海.记忆在沉睡了一个漫长的世纪以后,冲破层层叠叠被繁花掩映的天空.思念连成一段漫长的曲线散落在时间的尽头.深蓝的天空被电线切割成一块一块。那种美丽,像是写满了谁密密麻麻的心事,寂寞而又忧伤,一如现在的我想念你的心情。
简介:河西走廊的民勤、临泽、高台、居延等地流传着苏武牧羊的故事,李陵教射之地在张掖、酒泉一带,河西各地有一些"苏李"文化遗迹,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河西,留下了许多歌咏苏武李陵的诗篇,敦煌文书中有叙写苏武李陵故事题材的变文写本。这一切形成了河西走廊的"苏李"文化现象,体现了河西人民的"苏李"情结,表现了河西人民尚武精神和景仰崇拜英雄的情怀,以及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向心力和爱国主义传统。
简介:中华民国30年(1941年)父亲在中央开会时因当面顶撞了蒋介石、对其亲信陈家兄弟接连给了难堪,在兰州的朋友都为他的安全担心,因而无奈再次回县,把家眷临时安顿在糜滩金生琰家。第三年小弟宰北出生。这时请六叔招呼在金家庄子盖了一院房子。三哥和我转入糜滩完小读书,直到三哥小学毕业考入县中,又把家迁进城内,住西大街潘府小院,那时文化服务社只剩大哥独家经营。
黄香伯教授
黄福财其人
成长在“苏派教育”独特的文化息壤上——“苏派”中生代名师成长规律探寻
刘基与苏友龙交游小议——兼论苏友龙在处州集团中的地位
晚清黄式三、黄以周著述现存版本知见录
《苏红的画》教学纪实与评析
论苏词文体观确立于黄州
“苏体”的本体研究及谱系探源
浅谈英语学困生的转化苏亚玲
浅谈苏科版中考数学的命题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苏小兰
文廷式“差能学苏”阐释
歌伎唱词对苏词创作的影响
丁玲作品在俄苏:译介、研究、评价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之我见苏佳
俄苏“红色经典”形成过程探因
苏小念的青春走失在夏天
河西走廊“苏李”文化现象述评
苏振甲创办靖远中学前后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讨苏里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