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要责任,如何充分发动青年不懈奋斗、激励青年担当作为、激发青年干事创业,有效发挥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是广大基层团青组织的重要职责。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更要全力抓好基层团青工作,通过抓牢基层团青政治建设、加强基层团青组织建设、深化“青”字号品牌建设、创新基层团青工作载体等,在企业生产经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实践中,充分发动团员青年砥砺奋进,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菊形团形成性胶质神经元肿瘤(RGNT)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9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RGNT患者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并对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单发病灶6例,4例位于小脑蚓部及其周围区域(其中2例累及松果体区、顶盖),2例位于第四脑室内;多发病灶1例,病灶分别位于第三脑室及侧脑室内。7例患者病灶均为以囊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位于小脑蚓部及其周围区域者呈多囊性改变,位于脑室内者呈单囊性改变。CT平扫肿瘤囊变区呈低密度影,MRI呈稍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密度/信号不均,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影像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后发现,肿块密度/信号改变与手术病理标本所见的囊变、出血、钙化相对应,囊性区域的信号改变与肿瘤的黏液基质成分以及陈旧出血改变相一致,肿瘤强化方式与肿瘤实性成分的分布及血供程度密切相关。结论RGNT的影像学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病理改变,结合其特定的发病部位,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nCOV-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我国大学线上课程如火如荼的开展。环境设计作为艺术学体系中研究环境空间的专业,本文探索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减少疫情影响并开展特色教学。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2018年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证实的ⅡB-ⅣA期宫颈鳞癌患者185例,回顾性分析外周静脉血T细胞亚群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与临床分期、肿瘤最长径、体质量指数(BMI)有关(均P<0.05)。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越晚、最长径越大、BMI越高,CD8+T细胞越高,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越低;淋巴结转移者,CD4+T细胞减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最长径、BMI、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及治疗方式是影响局部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总生存(OS)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治疗方式、CD4+T细胞及肿瘤最长径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失调,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T细胞比值与宫颈癌FIGO分期、肿瘤最长径、BMI有关,CD4+T细胞还与淋巴结转移相关。BMI、治疗方式、肿瘤最长径及CD4+T细胞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al,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细菌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GBS败血症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患儿起病日龄分为早发型败血症组(<7 d)和晚发型败血症组(≥7 d)。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共纳入GBS败血症新生儿42例,其中早发型组24例,晚发型组18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窒息、胎膜早破(>18 h)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发型组孕母产前GBS阳性率高于晚发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组多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58.3%),主要并发症为肺炎(66.7%)、休克(41.7%);晚发型组首发症状以高热(72.2%)、黄疸(61.1%)为主,主要并发症为脑膜炎(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早发型组治愈19例(79.2%),好转4例(16.7%),死亡1例(4.2%);晚发型组治愈12例(66.7%),好转4例(22.2%),死亡2例(11.1%)。42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美罗培南、青霉素敏感,未发现GBS耐药菌株。结论早发型GBS败血症多以呼吸道症状急性起病,易合并肺炎、休克。晚发型多以发热、黄疸急性起病,易合并细菌性脑膜炎。
简介:[摘要] 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损伤后再生,是感音神经性聋研究的焦点之一,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microRNA通过与目标mRNA互补配对导致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目前研究发现microRNA183(miR-183)家族在耳蜗毛细胞发育及损伤保护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miR-183家族在耳蜗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在促进耳蜗毛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阐述了miR-183家族在毛细胞损伤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为毛细胞再生和保护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简介:摘要: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积极探索培育高校社团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发挥的优化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盒1(HMGB1)水平与小儿热性惊厥(FC)及日后癫痫发作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首次FC发作并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359例患儿为FC组,100例发热无惊厥患儿为发热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对FC患儿持续随访18个月并记录其癫痫发作情况。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HMGB1及炎症反应指标水平,分析HMGB1对FC的诊断价值,合并其他资料分析HMGB1与FC转为癫痫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发热对照组比较,FC组血清HMGB1水平较高[(3.04±1.01) μg/L、(5.09±1.45) μg/L比(8.32±2.27)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FC患儿血清HMGB1水平与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因子水平均呈正相关(r=0.364、0.173、0.227、0.235、0.247,均P<0.05)。惊厥不同持续时间及不同惊厥类型组间HMGB1水平比较[(8.11±2.15) μg/L比(10.19±2.51) μg/L,(7.63±1.93) μg/L比(9.83±2.25)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MGB1水平诊断FC性能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 0.843(95%CI: 0.811~0.873)];FC转为癫痫患儿的血清HMGB1高于未转为癫痫患儿[(8.18±2.14) μg/L比(8.95±2.7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预测FC转为癫痫的性能不高[AUC= 0.596(95%CI:0.544~0.69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MGB1不是FC转为癫痫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1.929,P=0.222]。结论FC患儿血清HMGB1水平与其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类型有关,且是影响FC转为癫痫的影响因素之一,但非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0~3月龄B族链球菌( 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方法抽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收治的20例0~3月龄GBS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GBS组),根据患儿起病年龄分为早发型(EOD,0~6 d)和晚发型(LOD,7~90 d),回顾性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首发症状、血液指标、住院时间、药敏等情况,并与同期同病区55例0~3月龄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大肠埃希菌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例0~3月龄GBS败血症患儿,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其次为呻吟、拒乳;LOD发生率高于EOD。GBS组白细胞数计数<5×109 、血清C-反应蛋白(CRP)50~100 mg/L、血清降钙素原(PCT)>100 ng/ml及>10 ng/ml的患儿占比均大于大肠埃希菌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BS组并发化脓性脑膜炎(PM)及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RPM),住院天数>21 d、>40 d及>50 d的患儿占比均大于大肠埃希菌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BS组PM患儿腰椎穿刺次数≥5次的患儿占比大于大肠埃希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儿GBS菌种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氯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均为0,对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5%、75%、85%、85%。结论0~3月龄GBS败血症患儿感染症状重,常合并RPM,且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GBS菌株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严重。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非常重要,同时应做好GBS产前筛查防治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8年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浸润性乳腺癌石蜡标本417例和同时切除的正常乳腺组织石蜡标本2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和比较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HMGB1蛋白的表达。分析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及胞质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乳腺癌中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率及胞质阳性率分别为80.8%(337/417)和16.8%(70/417),而其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分别为46.2%(12/26)和0。乳腺癌中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率和胞质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分别P<0.001,P=0.046)。(2)组织学级别高、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其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率明显更高(分别P=0.006,P=0.004,P<0.001),胞质阳性率也明显更高(均P<0.001)。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患者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为肿瘤组织学分级(OR=2.188,95%CI=1.078~4.443,P=0.030),而HMGB1蛋白胞质阳性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组织学分级(OR=3.031,95%CI=1.600~5.742,P=0.001)、ER(OR=0.129,95%CI=0.034~0.494,P=0.003)及TNM分期(OR=3.820,95%CI=1.042~14.001,P=0.043)。(3)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0.366,95%CI=0.138~0.972,P=0.044)。结论HMGB1蛋白胞核高表达及胞质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多项预后不良因素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抗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潜在生物学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