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在血液中心现行的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的模式下,对核酸检测无效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方法:对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的70231份血液标本进行核酸单人份检测(包括联合检测和鉴别检测)。结果:总测试数为78866,无效测试率为0.09%。2台仪器的无效测试率相近,但不同项目的无效测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鉴别检测的无效测试率显著高于联合检测(P〈0.01)。在无效结果的原因分布中,联合检测较平均,而鉴别检测分布不均,其中样品原因和其他硬件原因的出现频率,鉴别检测均高于联合检测。结论:核酸检测人员只有通过重视样品的检测前质量控制和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才能减少无效结果的出现,避免浪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鼻咽拭子采样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涉及时间范围为2020年1月14日—3月1日,2月24日开始采用卧位法+防护面屏采集鼻咽拭子,在此之前均采用坐位法采集鼻咽拭子。患者均为疑似/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2月19日开始入院,之前在院外采集鼻咽拭子。(1)34名鼻咽拭子采集操作者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鼻咽拭子采集方法分组,武汉泰康同济医院16名操作者(男15名、女1名,年龄34~49岁)采用卧位法配合防护面屏,纳入卧位法+防护面屏组,采集标本时,患者平卧,佩戴鼻咽拭子采样专用防护面屏,颈部稍过伸,面部转向操作者对侧10°左右;18名操作者采用传统的坐位法,纳入坐位法组,其中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名、武汉江夏方舱医院1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5名,男2名、女16名,年龄25~49岁。自制问卷调查2组操作者自评患者配合度及恶心、呛咳、喷嚏、挣扎发生率,单次采样操作时间,对操作的恐惧感、自感暴露风险程度。(2)选择于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先后接受坐位法、卧位法+防护面屏采集鼻咽拭子且有完整核酸检测结果的65例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龄25~91岁),统计其分别采用2种方法采集鼻咽拭子的核酸检测阳性率。(3)选择(2)中的能准确表达自己感觉的41例患者(男12例、女29例,年龄27~83岁),调查其在接受2种方法进行样本采集过程中的舒适度。(4)选择(2)中经坐位法采集鼻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持续阴性(连续≥2次)患者34例(男10例、女24例,年龄25~83岁),统计其经卧位法+防护面屏采集鼻咽拭子的核酸检测阳性率,即阴性转阳性率。对数据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t检验、χ2检验。结果(1)卧位法+防护面屏组操作者自评患者配合度评分显著高于坐位法组(Z=-4.928,P<0.01),操作者自评患者恶心、呛咳、喷嚏和挣扎发生率以及对操作的恐惧感和自感暴露风险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坐位法组(Z=-5.071、-5.046、-4.095、-4.397、-4.174、-5.049,P<0.01),单次采样操作时间显著长于坐位法组(t=223.17,P<0.01)。(2)65例患者经卧位法+防护面屏采集鼻咽拭子的核酸检测阳性率为60.00%(39/65),明显高于坐位法的41.54%(27/65),χ2=4.432,P<0.05。(3)41例患者经卧位法+防护面屏采集鼻咽拭子的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坐位法(Z=-5.319,P<0.01)。(4)坐位法采集鼻咽拭子核酸检测持续阴性的34例患者,采用卧位法+防护面屏采集鼻咽拭子后核酸检测阴性转阳性率为26.47%(9/34)。结论相较于传统坐位法,采用卧位法联合防护面屏采集鼻咽拭子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可显著改善患者舒适度,降低操作者的暴露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检测结果假阴性,可能有助于减少出院患者假性"复阳"现象,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病毒核酸检测在采血筛选中起到的作用探讨及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的分析研究。方法对在我院进行义务献血的志愿者的血液分别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检测和NAT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对ELISA检测结果为阴性、NAT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志愿者进行血液随访分析,再次记录检测结果。对比两组检测结果,分析NAT在血液筛选和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的作用。结果ELISA检测的结果准确度较高,但是因存在“窗口期”等原因导致ELISA检测后的血液仍有传播疾病的残余风险,而就研究结果显示,NAT检测大大降低了此类风险,显著提高了用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NAT可大范围用于血液筛选和检测当中。
简介:目的:评价普通聚合酶链式反应(C-PCR)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C-PCR和FQ-PCR分别检测249例乙型肝炎患者和51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BVDVA.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用ELISA测定.结果:用C-PCR和FQ-PCR检测HBVDVA阳性率分别为:HBeAg(+)组80.50%和100.00%(P<0.01);抗HBe(+)组17.39%和82.60%(P<0.01);HBeAg(-)抗HBe(-)组14.51%和40.32%(P<0.01).健康体检者两法均为阴性.结论:FQ-PCR对乙型肝炎诊断、传染性的判断和抗病毒药物疗效评价方面比C-PCR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改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鼻咽拭子采样方法的应用效果 。 [方法 ]选取 42 例我院收治的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鼻咽拭子采样,同时选取 26 名操作者,其中 13 名操作者采用坐位法采样(对照组),另 13 名操作者采用卧位法联合防护面屏采样(研究组) 。 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 [结果 ]对照组采样操作时间显著短于研究组,但检测阳性率显著低于研究组;且对照组患者的喷嚏、恶心、挣扎和呛咳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研究组。 [结论 ] 改良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鼻咽拭子采样方法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且提高阳性检出率。
简介:【摘要】 目的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OVID-19)病例的咽拭子及粪便样本的携带病毒状态,初步观察 2019新型冠状病毒在机体不同系统的状态、变化,对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2020年 1月 24日起至 2020年 3月 17日在我院隔离治疗的 COVID-19确诊患者,收集性别、年龄、吸烟史、白细胞计数、血沉速率、 CD4+、 CD8+、 CD3+T及 CD4+/CD8+值,分析上述因素与咽拭子样本及粪便样本核酸转阴时间的关系。将确诊的 35例患者分为咽拭子 (+)/粪便 (+)及咽拭子 (+)/粪便 (-)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样本核酸表达之间的差异。 结果:性别、年龄、吸烟史、白细胞计数、血沉速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三种商业化试剂盒对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核酸检测的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12月北京市监测发现的经测序分析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咽拭子标本8份,同时收集北京市2021年11月监测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变异株咽拭子标本5份,用三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商业化荧光定量RT-PCR试剂盒进行检测,对检测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取其中两份Ct值较低的样本10倍系列稀释5个梯度,用于比较检测试剂的灵敏性。结果三种试剂盒均能特异性地检出8份奥密克戎变异株和5份非奥密克戎株(德尔塔变异株)。试剂A和B的灵敏性高于试剂盒C一个稀释度。结论三种试剂盒均能特异性地检测奥密克戎变异株。试剂盒A核酸用量最少,虽然只检测一个变异位点(Q498R),但该位点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特有的,从而使实验操作和结果判定都更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