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入院72 h内)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20年1月17日至2月14日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收集并统计分析。根据入院首日淋巴细胞有无减少〔淋巴细胞计数(LYM)<0.8×109/L为淋巴细胞减少〕、入院第3天与入院首日LYM差值(ΔLYM)是否小于0将患者分为4组:第1组为入院首日LYM正常、ΔLYM≥0;第2组为入院首日LYM正常、ΔLYM<0;第3组为入院首日LYM降低、ΔLYM≥0;第4组为入院首日LYM降低、ΔLYM<0。将新冠肺炎患者入院后30 d内出现重症(包括重型、危重型)作为研究终点。重型、危重型参考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分型标准。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相关指标及进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早期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发生重型/危重型概率的相关性;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来评估不同淋巴细胞分组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情况。结果共纳入104例新冠肺炎患者,发病后30 d内进展为重症21例(占20.2%;重型17例,危重型4例)。4组患者间年龄(F=5.061、P=0.003)、入院首日白细胞计数(WBC,Z=10.850、P=0.013)、入院首日C-反应蛋白(CRP,Z=-4.449、P<0.001)、入院首日LYM(Z=43.132、P<0.001)、入院第3天LYM(Z=40.340、P<0.001)、重型/危重型发生情况(χ2=18.64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3组和第4组患者年龄较大;第3组入院首日WBC、LYM最低;第4组入院首日CRP最高,入院第3天LYM最低,出现重型/危重型的患者较多。针对入院后30 d内出现重型/危重型的概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第4组发生重型/危重型的概率是第1组的12.7倍〔风险比(HR)=12.732,95%可信区间(95%CI)为3.951~41.025,P<0.001〕;将年龄、CRP、白蛋白(ALB)及淋巴细胞分组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第4组发生重型/危重型的概率是第1组的6.4倍(HR=6.398,95%CI为1.757~23.301,P=0.005);而第2组、第3组发生概率与第1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第4组发生重型/危重型的概率显著高于第1、2、3组(Log-Rank检验:χ2=42.617,P<0.001)。结论早期淋巴细胞动态变化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入院首日即出现LYM下降且72 h内持续下降的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概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前B淋巴细胞白血病伴C-MYC重排(preBLL)患儿的病例特点、诊断归类及治疗方法。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19年6月和9月分别收治的2例preBLL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儿均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上肝脾大显著,末梢白细胞均明显升高,骨髓形态学为L3,细胞免疫表型为前B细胞表型,细胞遗传学检测可见C-MYC重排。2例患儿均接受成熟B细胞肿瘤方案(FAB/LMB96)治疗,1例伴TP53基因突变的患儿病情先缓解后又复发死亡,另1例患儿治疗后病情保持持续缓解。结论preBLL患儿临床较罕见,应对形态学为L3的前B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常规C-MYC重排检测。其治疗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应积极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对此类病例进行大样本的分析和总结,寻找有效治疗方案,提升患儿存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白血病(LL)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腺苷脱氨酶(ADA)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79例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hs-CRP、TNF-α、VEGF及ADA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患儿hs-CRP、TNF-α、VEGF、AD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hs-CRP、TNF-α、VEGF、ADA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复发21例,未复发58例,复发组患儿的hs-CRP、TNF-α、VEGF、ADA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hs-CRP、VEGF、ADA为ALL患儿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对复发的诊断价值,hs-CRP、VEGF、ADA均对ALL患儿治疗后复发具有较大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0.789-0.948)。结论ALL患儿血清hs-CRP、TNF-α、VEGF、ADA水平均存在较大异常,且hs-CRP、VEGF、ADA水平对ALL治疗后复发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口腔溃疡的影响。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在本医院治疗的16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口腔溃疡患儿,根据为患儿实施护理模式的不同分成参照组(8例,常规护理)与实验组(8例,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口腔溃疡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实验组获得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源化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的功能。方法收集8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T细胞,行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慢病毒感染,制备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T细胞,采用细胞计数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alm-6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乳酸盐脱氢酶法检测对照CD3+ T细胞、人源化及鼠源CD19 CAR-T细胞的细胞杀伤活性。将30只Nalm-6细胞荷瘤裸鼠采用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化CAR-T细胞、鼠源CAR-T细胞和对照CD3+ T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眦静脉血Nalm-6细胞占外周血细胞比例和CD19 CAR-T细胞占T细胞比例。观察裸鼠的生存时间。结果体外培养24 h,鼠源和人源化CAR-T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68.50±0.93)%和(80.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53, P<0.001);共培养48 h时,分别为(91.38±1.41)%和(148.13±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5.364, P<0.001)。效靶比为1∶1时,共培养24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共培养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1时,共培养24和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均P<0.01)。CAR-T细胞治疗第7天,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Nalm-6细胞比例下降至最低;21 d后,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体内Nalm-6细胞比例高于人源化CAR-T细胞组(P21 d=0.001, P28 d<0.001, P35 d<0.001)。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和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比例均于CAR-T细胞治疗第7天达到峰值,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高于鼠源CAR-T细胞组(P7 d=0.002)。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于第14天消失,人源化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至第21天消失。鼠源CAR-T细胞组和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裸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和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2,P<0.001)。结论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比鼠源CD19 CAR-T细胞增殖能力强、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体内存留时间长,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会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源化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的功能。方法收集8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T细胞,行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慢病毒感染,制备人源化和鼠源CD19 CAR-T细胞,采用细胞计数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alm-6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乳酸盐脱氢酶法检测对照CD3+ T细胞、人源化及鼠源CD19 CAR-T细胞的细胞杀伤活性。将30只Nalm-6细胞荷瘤裸鼠采用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人源化CAR-T细胞、鼠源CAR-T细胞和对照CD3+ T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眦静脉血Nalm-6细胞占外周血细胞比例和CD19 CAR-T细胞占T细胞比例。观察裸鼠的生存时间。结果体外培养24 h,鼠源和人源化CAR-T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68.50±0.93)%和(80.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53, P<0.001);共培养48 h时,分别为(91.38±1.41)%和(148.13±1.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85.364, P<0.001)。效靶比为1∶1时,共培养24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共培养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P<0.01)。效靶比为4∶1时,共培养24和48 h,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对Nalm-6细胞的杀伤活性均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组(均P<0.01)。CAR-T细胞治疗第7天,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Nalm-6细胞比例下降至最低;21 d后,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体内Nalm-6细胞比例高于人源化CAR-T细胞组(P21 d=0.001, P28 d<0.001, P35 d<0.001)。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和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比例均于CAR-T细胞治疗第7天达到峰值,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高于鼠源CAR-T细胞组(P7 d=0.002)。鼠源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于第14天消失,人源化CAR-T细胞组裸鼠外周血中CAR-T细胞至第21天消失。鼠源CAR-T细胞组和人源化CD19 CAR-T细胞组裸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和6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2,P<0.001)。结论人源化CD19 CAR-T细胞比鼠源CD19 CAR-T细胞增殖能力强、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高、体内存留时间长,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会优于鼠源CD19 CAR-T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亲缘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IDT)和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SDT)治疗完全缓解期(CR)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HIDT(81例)和MSDT(17例)的CR期T-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HIDT组、MSDT组移植后100 d 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51.9%(95%CI 42.0%~64.0%)、29.4%(95%CI 14.1%~61.4%)(P=0.072),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9.8%(95%CI 5.1%~19.1%)、11.8%(95%CI 3.2%~43.3%)(P=1.000),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3.1%(95%CI 43.3%~65.2%)、29.4%(95%CI 14.1%~61.4%)(P=0.115),EB病毒(EB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5.8%(95%CI 26.8%~47.9%)、11.8%(95%CI 3.2%~43.3%)(P=0.048)。HIDT、MSDT两组移植后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0.5%(95%CI 5.4%~49.0%)、68.8%(95%CI 11.8%~40.0%)(P=0.315),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58.0%(95%CI 5.5%~46.5%)、68.8%(95%CI 11.8%~40.0%)(P=0.258),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1%(95%CI 9.8%~26.4%)、11.8%(95%CI 3.2%~43.3%)(P=0.643),非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25.9%(95%CI 17.9%~37.5%)、19.4%(95%CI 6.9%~54.4%)(P=0.386)。结论对于CR期T-ALL患者,当缺乏合适供者时,HIDT可作为替代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RLR)对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无病生存(DF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12月至2020年1月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08例非转移性结直肠腺癌患者资料,计算RLR,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RLR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手术前后RLR对患者DFS的预测价值,根据约登指数确定RLR界值;按RLR界值分层,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分层患者间DFS,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手术前后RLR对患者DFS预测的约登指数分别为8.86%和9.15%,以此分为术前RLR<8.86%组(73例)和术前RLR ≥8.86%组(35例)、术后RLR<9.15%组(48例)和术后RLR ≥9.15%组(60例)。经ROC曲线分析,手术前后RLR预测患者DF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95% CI 0.55~0.77,P=0.01)和0.62(95% CI 0.51~0.74,P=0.04),以手术前后RLR界值预测患者3年DFS率的灵敏度分别为51.60%和71.00%,特异度分别为76.60%和50.60%。经Kaplan-Meier法分析,术前RLR<8.86%组DFS优于RLR ≥8.86%组(χ2=7.35,P<0.01),而术后RLR ≥9.15%组和<9.15%组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P=0.06)。术前RLR是患者DFS独立影响因素(HR=1.13,95% CI 1.04~1.22,P<0.01)。结论手术前后RLR对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3年DFS率预测有一定的价值,术前RLR是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RLR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亲缘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IDT)和同胞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MSDT)治疗完全缓解期(CR)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接受HIDT(81例)和MSDT(17例)的CR期T-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HIDT组、MSDT组移植后100 d 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51.9%(95%CI 42.0%~64.0%)、29.4%(95%CI 14.1%~61.4%)(P=0.072),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9.8%(95%CI 5.1%~19.1%)、11.8%(95%CI 3.2%~43.3%)(P=1.000),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3.1%(95%CI 43.3%~65.2%)、29.4%(95%CI 14.1%~61.4%)(P=0.115),EB病毒(EB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5.8%(95%CI 26.8%~47.9%)、11.8%(95%CI 3.2%~43.3%)(P=0.048)。HIDT、MSDT两组移植后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0.5%(95%CI 5.4%~49.0%)、68.8%(95%CI 11.8%~40.0%)(P=0.315),无白血病生存(LFS)率分别为58.0%(95%CI 5.5%~46.5%)、68.8%(95%CI 11.8%~40.0%)(P=0.258),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6.1%(95%CI 9.8%~26.4%)、11.8%(95%CI 3.2%~43.3%)(P=0.643),非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25.9%(95%CI 17.9%~37.5%)、19.4%(95%CI 6.9%~54.4%)(P=0.386)。结论对于CR期T-ALL患者,当缺乏合适供者时,HIDT可作为替代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与机械通气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设计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并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以发生VAP患者作为病例组,按1∶2比例匹配非VAP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各指标的差异,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AP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间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 271例,其中241例发生VAP,VAP发生率为18.96%。病例组有232例VAP患者匹配成功,对照组为464例非VAP患者。两组年龄、性别、入院诊断、原发性肿瘤、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TNM)分期、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合并症、机械通气时间、血红蛋白(Hb)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等临床资料均衡可比,且集束化护理措施具有一致性。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虽然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和淋巴细胞计数(LY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U(×109/L):3.81±1.07比3.64±1.05,LYM(×109/L):2.06±0.59比2.15±0.62,均P>0.05〕,但NLR却明显升高(2.07±1.05比1.89±0.96,P<0.05),住院时间也明显延长(d:24.84±3.81比13.19±3.98,P<0.01)。将NLR、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TNM分期、Hb、血清Alb、机械通气时间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升高患者发生VAP风险较大〔优势比(OR)=1.187,95%可信区间(95%CI)为1.015~1.387,P=0.032〕。发生VAP患者中,NLR与VAP发生前机械通气时间呈负相关(r=-0.327,P=0.000),与VAP发生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呈正相关(r=0.559,P=0.000)。结论恶性肿瘤机械通气患者NLR升高可显著增加VAP发生风险,治疗难度加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人群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抑郁风险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7—2018年在我国9个长寿地区开展的“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最终将2 018名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抑郁状态数据完整的65岁及以上人群纳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测,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信息;同时收集调查对象的空腹静脉血以检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水平。根据调查对象NLR的四分位数将对象分为Q1、Q2、Q3、Q4四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LR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2 018名调查对象年龄为(82.60±10.73)岁,其中男性1 032名(51.14%),抑郁症状检出率19.33%(390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NLR的Q1组相比,Q2、Q3、Q4组检出抑郁症状的风险较高[OR(95%CI)值分别为1.47(0.99~2.19)、1.67(1.13~2.47)和1.95(1.32~2.89)]。结论中国9个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NLR水平与抑郁症状患病风险存在正向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P53基因突变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79例初诊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9例B-ALL患者中,34例(7.1%)TP53基因突变阳性,共检测到36个TP53突变,其中移码基因突变10个(27.8%),错义突变23个(63.9%),无义突变3个(8.3%)。共有34个(94.4%)突变位于DNA结合结构域(第5~8号外显子)。伴TP53基因突变组患者平均突变基因数目(2.3个)与无TP53基因突变组(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h阳性和Ph-like阳性患者在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TP53突变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3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显著高于TP53基因突变阳性组(χ2=4.694,P=0.030;χ2=5.080,P=0.024)。多因素分析中,1个疗程诱导化疗未完全缓解(CR)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34例伴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16例在第1次CR(CR1)状态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2例移植后复发输注供者来源的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后获CR2。11例巩固化疗过程中复发的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6例行抗CD19 CAR-T细胞治疗,4例获得缓解且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缓解后桥接allo-HSCT,其中2例持续CR。结论伴TP53基因突变B-ALL患者中错义突变最常见,突变位点主要分布于DNA结合结构域。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复发后CAR-T细胞治疗清除MRD后应尽早行allo-HSCT。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在allo-HSCT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输注供者来源的CAR-T细胞能获得较好的持续缓解。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P53基因突变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479例初诊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9例B-ALL患者中,34例(7.1%)TP53基因突变阳性,共检测到36个TP53突变,其中移码基因突变10个(27.8%),错义突变23个(63.9%),无义突变3个(8.3%)。共有34个(94.4%)突变位于DNA结合结构域(第5~8号外显子)。伴TP53基因突变组患者平均突变基因数目(2.3个)与无TP53基因突变组(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h阳性和Ph-like阳性患者在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TP53突变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P53基因突变阴性组3年总生存(OS)率、无事件生存(EFS)率显著高于TP53基因突变阳性组(χ2=4.694,P=0.030;χ2=5.080,P=0.024)。多因素分析中,1个疗程诱导化疗未完全缓解(CR)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34例伴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16例在第1次CR(CR1)状态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2例移植后复发输注供者来源的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后获CR2。11例巩固化疗过程中复发的TP53基因突变患者中6例行抗CD19 CAR-T细胞治疗,4例获得缓解且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缓解后桥接allo-HSCT,其中2例持续CR。结论伴TP53基因突变B-ALL患者中错义突变最常见,突变位点主要分布于DNA结合结构域。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复发后CAR-T细胞治疗清除MRD后应尽早行allo-HSCT。伴TP53基因突变的B-ALL患者在allo-HSCT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输注供者来源的CAR-T细胞能获得较好的持续缓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和肾小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FSGS和MCD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经临床和肾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并接受了利妥昔单抗治疗(用药剂量为375 mg/m2体表面积,共治疗4次,每次治疗间隔时间7~14 d)。比较基线和利妥昔单抗治疗后3、6、9、12个月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CD19+、CD20+、CD3+、CD3+CD4+、CD3+CD8+、自然杀伤细胞(CD56+CD16+)水平的差异。结果96例FSGS和MCD患者入选本研究,中位年龄28岁(14~77岁),男女比为1.8∶1,MCD 65例,FSGS 31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患者尿蛋白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白蛋白水平上升(均P<0.01)。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外周血CD19+和CD20+淋巴细胞计数均<5个/μl,治疗后3、6、9、12个月CD19+和CD20+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值显著下降(均P<0.05),6个月后逐渐恢复。与基线值比较,利妥昔单抗治疗后3、6、9、12个月血IgG水平显著上升(P值分别为0.004、<0.001、<0.001、<0.001),血IgM水平显著下降(P值分别为<0.001、0.008、0.005、<0.001)但中位数水平仍在正常范围(400~3 450 mg/L),而血IgA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T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和自然杀伤细胞(CD56+CD16+)计数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清除CD19+和CD20+淋巴细胞,对除外CD19+、CD20+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较小。规范的利妥昔单抗用药可安全用于FSGS和MCD患者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前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及其中性粒-淋巴细胞比(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MLR)以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PLR)对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6—2019年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初诊LACC患者175例,完整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前ALC并计算NLR、MLR、PLR。采用Cox模型分析LACC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结果NLR降低组(<3.34)、MLR降低组(<0.315)LAC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均高于二者升高组(均P<0.05);ALC升高组(≥1.375×109/L)、PLR降低组(<160.575)LACC患者的总生存(OS)均高于ALC降低组和PLR升高组(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危CTV(HR-CTV)的等效剂量EQD2Gy是影响LACC患者PFS的重要预后因素(P=0.03),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HR=2.339,95%CI为1.22~4.48,P=0.010)、同步放化疗(HR=0.213,95%CI为0.11~0.43,P<0.001)是LACC患者PFS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同步放化疗(HR=0.229,95%CI为0.07~0.81,P=0.023)和MLR(HR=4.933,95%CI为1.39~17.54,P=0.014)是LACC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能在同步放化疗中获益,HR-CTV EQD2Gy剂量是影响LACC患者PFS的重要预后因素,治疗前MLR升高是影响LAC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