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9(TLR9)信号通路激活对肾小管细胞转录组的影响。方法提取并培养小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在细胞融合度达80%时分为两组,分别加入1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PBS对照组)和终浓度为5 μmol/L的TLR9激活剂胞嘧啶-鸟嘌呤寡脱氧核苷酸(CpG-ODN,CpG-ODN处理组)。提取细胞RNA后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使用差异基因分析软件DEGseq分析两组细胞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通过Goatools和KOBAS在线软件分析差异基因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应用Homer软件预测转录因子。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CpG-ODN处理后有584个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2个基因表达上调,482个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最显著的基因本体(GO)为β-干扰素响应、病毒响应或防御等炎症反应相关条目;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富集系数最显著的信号通路包括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性、核糖核酸酶活性的调节、病毒生命周期的负调控、β-干扰素响应和对原生动物的防御反应等。转录因子预测结果显示,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是差异基因启动子序列上富集最显著的转录因子;IRF3是TLR9下游表达差异最显著的转录因子,转录因子21(TCF21)、锌指蛋白135(ZNF135)和阳性调节域4(PRDM4)等转录因子可能是TLR9信号通路的新候选靶标。结论CpG-ODN激活TLR9信号通路,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能直接响应CpG-ODN的刺激并发生转录组学变化,为进一步探究TLR9信号通路在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安罗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使用安罗替尼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安罗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72例恶性肿瘤患者经2个周期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5.28%(11/72)和70.83%(51/72)。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67%(48/72),其中≥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8%(11/72)。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20/72,27.78%)、厌食(12/72,16.67%)、痰中带血(6/72,8.33%)、高血压(6/72,8.33%)等,特殊不良反应为牙周病(5/72,6.94%)。结论安罗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良好,安全性可控,应注意一些特殊不良反应的发生,需加强对相关不良反应的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例教学在骨科住院医师膝关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教学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90名骨科住院医师的膝关节MRI教学中应用病例教学,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病例教学效果,并对病例教学法前后的膝关节MRI理论知识和阅片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分析。通过SPSS 19.0进行t检验。结果对90名骨科住院医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膝关节MRI教学中,病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77.8%(70/90)]、巩固理论知识[80.0%(72/90)]、提高膝关节MRI诊断能力[88.8%(80/90)]、提高膝关节疾病诊断能力[86.6%(78/90)]、提高自主学习能力[84.5%(76/90)]、提高表达沟通能力[83.3%(75/90)]、活跃课堂气氛[51.1%(46/90)];应用病例教学法后膝关节MRI理论知识和阅片成绩有一定提高,分别从(65.35±10.36)提高到(89.20±10.55),以及从(66.64±9.88)提高到(89.50±1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例教学能够提高骨科住院医师对膝关节MRI的独立诊断能力,为膝关节疾病的诊疗打下基础,从而提高临床技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及治疗。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以《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委会编委收治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患有盆腔肿瘤,接受过盆腔放疗;(2)肠镜提示直肠有炎性反应或溃疡。排除标准:(1)放射治疗前有心身疾病史;(2)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阅读和理解手机展示的问卷中的问题;(3)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主客观管理分析(SOMA)自评量表、躯体症状健康量表(PHQ-15)、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和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来设计《放射性直肠损伤心理调查》电子问卷。通过微信群将该问卷发给编委管理的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本研究观察指标:(1)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采用SOMA自评量表,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轻度(≤3分)、中度(4~6分)和重度(≥6分);(2)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率:分别采用GAD-7、PHQ-9和PHQ-15自评量表进行评估;(3)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结果共回收71份合格问卷,41份(56.9%)来自广州。71例患者中,男6例,女65例;年龄(55.7±9.3)岁,<60岁者48例(67.6%),确诊放射性直肠损伤中位病程2.0(1.0,5.0)年。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估:轻度18例(25.4%)、中度27例(38.0%)、重度26例(36.6%)。焦虑和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无合并症的患者共12例(16.9%);发生焦虑、抑郁或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共59例(83.1%),其中2例患者只合并焦虑、1例患者只合并抑郁、9例合并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焦虑+抑郁、4例合并焦虑+躯体症状障碍、2例合并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三者并发者40例。焦虑、抑郁、躯体症状障碍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分级相关性:与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轻-中度组患者相比,重度患者的焦虑和躯体症状障碍的严重程度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43,P=0.032;Z=-2.045,P=0.041);但两组患者间抑郁程度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Z=-1.176,P=0.240)。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性直肠损伤症状评分与患者的焦虑(r=0.300,P=0.013)、抑郁(r=0.287,P=0.015)及躯体症状障碍(r=0.344,P=0.003)程度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的焦虑、抑郁、及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病率极高。有必要加强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及治疗,以减轻患者盆腔会阴疼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辅助直肠(NAR)评分和降期深度评分(DDS)对直肠癌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疗效的预测。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8年间医科院肿瘤医院初治的局部晚期(T3-T4和/或N1-N2M0期)、具有疗前MRI资料、接受术前长程同期放化疗(CRT)+TME手术治疗直肠癌患者200例资料。全盆腔外照射剂量为45~50Gy,同期予以卡培他滨化疗。比较DDS、NAR评分对预后影响。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瘤生存(DFS)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利用ROC曲线进行DFS预测能力评估。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0.5个月(10.6~54.0个月)。DDS≤0者3年DFS率为56.4%,>0者为83.0%(P=0.002)。NAR评分≤8者3年DFS率为90.1%,8~16者和>16者分别为73.8%和53.6%(P=0.000)。全组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683和0.756(P=0.037);yp0-Ⅰ期(72例)患者中DDS和NAR评分预测3年DFS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62和0.569(P=0.032)。结论局部晚期新辅助同期放化疗+手术治疗患者中高DDS或低NAR评分提示预后良好。两种评分模式预测预后的准确性上NAR评分显著好于DDS,但在降期为yp0-Ⅰ期患者中DDS显著优于NAR评分。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乳腺癌群体筛查和机会性筛查两种模式的人群特点、筛查阳性率、乳腺癌检出率、早期乳腺癌比例及筛查费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分别入组群体筛查和机会性筛查受试者,填写调查问卷表,并进行每年1次乳腺体检及乳腺超声检查,共完成3轮筛查,采用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人群的特点及筛查结果。结果共入组受试者20 080人。群体筛查组完成3轮筛查的人数分别为9 434人(100%)、8 111人(85.98%)和3 940人(41.76%);机会性筛查组分别为10 646人(100%)、6 209人(58.32%)和2 988人(28.07%)。机会性筛查组中产后哺乳时间<3个月(1 275/9 796比1 061/8 860,χ²=4.597,P=0.032)、未生育(850/10 646比574/9 434,χ²=27.400,P<0.01)、有流产史(6 384/10 646比5 062/9 434,χ²=81.232,P<0.01)、绝经后(2 776/10 646比2 217/9 434,χ²=17.757,P<0.01)、口服避孕药>6个月(171/10 646比77/9 434,χ²=25.593,P<0.01)及一级亲属乳腺癌阳性家族史(464/10 646比236/9 434,χ²=51.257,P<0.01)比例高于群体筛查组。机会性筛查组筛查阳性率(514/10 646比128/9 434,χ²=194.736,P<0.01)、乳腺癌检出率(158/10 646比13/9 434,χ²=107.374,P<0.01)和活检阳性率(158/452比13/87,χ²=13.491,P<0.01)高于群体筛查组。群体筛查组早期乳腺癌(0期和Ⅰ期)比例高于机会性筛查组(10/12比66/141,χ²=5.902,P=0.015)。群体筛查组发现每1例乳腺癌的平均费用为215 038元,是机会性筛查组15 799元的13.6倍。机会性筛查组基层医院的活检阳性率低于大型医院(79/267比79/185,χ²=8.267,P=0.004),而群体筛查组两者无明显差异(6/37比7/50,χ²=0.082,P=0.774)。结论乳腺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机会性筛查具有受试者乳腺癌高危因素比例高、筛查阳性率高、乳腺癌检出率高、活检阳性率高、筛查费用低的特点。但是,机会性筛查的早期乳腺癌比例低于群体筛查,基层医院开展机会性筛查时活检阳性率较低。两种筛查模式各有优势,需要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一期假体重建患者免除乳房假体区域放射治疗对并发症及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确诊为乳腺癌,且行根治性切除加假体植入一期乳房重建术后放射治疗的9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中,接受乳房假体区域加淋巴结引流区域放射治疗者56例(对照组),免除乳房假体区域放射治疗而仅接受淋巴结引流区域放射治疗者39例(试验组)。每例患者经过5年以上的随访。对比分析2组患者放射治疗相关并发症(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肺炎、包膜挛缩和假体取出),以及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情况。放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对照组56例患者中,发生5例(8.9%)放射性皮肤损伤,2例(3.6%)放射性肺炎,5例(8.9%)放射治疗引起的包膜挛缩(Ⅱ级和Ⅲ级各2例,Ⅳ级1例),共导致2例(3.6%)假体取出,而试验组39例患者中,只发生1例(2.6%)放射性皮肤损伤;2组相比,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肺炎、放射治疗引起的包膜挛缩和假体取出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95、0.511、0.076、0.511)。对照组共有12例(21.4%,12/56)患者发生放射治疗相关并发症,试验组仅1例(2.6%,1/39)患者发生放射治疗相关并发症,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6,P=0.008)。中位随访66个月(范围:60~81个月),对照组发生局部复发4例(7.1%,4/56)和远处转移5例(8.9%,5/56),试验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均为3例(7.7%,3/39),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99、0.999)。结论对于接受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一期假体重建的患者,免除乳腺假体区域放射治疗不影响其疗效,同时可以减少放射治疗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联合化疗在Ⅱ~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13例Ⅱ~Ⅲ期NSCLC患者接受PD-1单抗联合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治疗方案为每21 d为1个治疗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截至2019年12月2日,全组患者影像学评价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1.5%和100%。治疗后分期下降率为61.5%(8/13)。手术切除率为38.5%(5/13),显著病理缓解(MPR)率为60.0%(3/5),完全病理缓解率为20.0%(1/5)。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的3~4级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38.5%)和白细胞减少(23.1%),未见明显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接受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结论对于Ⅱ~Ⅲ期NSCLC患者,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围手术期安全性好、MPR率高等特点。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是Ⅱ~Ⅲ期NSCLC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达芬奇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本期讲座中,姜军教授概述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技术优势,介绍了达芬奇机器人在乳腺切除术、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房部分切除+大网膜移植乳房重建术、内乳淋巴结清扫术和背阔肌瓣转移乳房重建术中的应用及其技术特点,并分享了典型病例的资料。
简介:摘要目的归纳按"李氏三联征"概念指导诊断和治疗慢性便秘继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经验。方法"李氏三联征"的概念包括:(1)临床症状:便秘、营养不良、上消化道梗阻(呕吐、进食困难)三联症状;(2)解剖学表现:具有横结肠下垂、脾曲升高和肠系膜上动脉压迫三联解剖异常;(3)治疗:均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胸膝位、菌群移植三联治疗。根据"李氏三联征"概念,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78例慢性便秘继发SMAS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信息、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营养指标、胃肠生活质量指数和Wexner排粪评分,按上述"李氏三联征"的标准进行评估和治疗,对临床症状和解剖学特征指标进行随访,记录治疗后1、3、6和12个月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李氏三联征"特征,均存在严重便秘、营养不良及上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均具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征象和明显的脾曲升高的解剖学表现。经肠内营养支持、胸膝位及菌群移植三联治疗后,69例(88.5%)症状明显改善,9例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69例非手术患者经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进食,1个月后便秘相关指标改善,至12个月后时,每周自主排粪次数从治疗前(1.0±0.8)次增加至(5.0±1.6)次,胃肠生活质量指数由治疗前(52.7±8.5)分增加至(93.2±7.5)分,Wexner排粪评分由治疗前(19.1±2.5)分下降至(6.2±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随访1个月后营养指标改善,至12个月后时,体质指数从治疗前(17.9±1.8)kg/m2增加至(21.0±1.3)kg/m2,总蛋白由(65.2±5.7)g/L增加至(68.3±4.2)g/L,白蛋白从(32.1±5.1)g/L增加至(40.4±3.0)g/L,纤维蛋白原从(1.9±0.5)g/L增加至(2.4±0.5)g/L,前白蛋白从(163.2±5.3)mg/L增加至(259.1±45.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上消化道造影及肠系膜上动脉成像均显示十二指肠受压征象解除,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从治疗前(17.4±3.8)°增加至(37.8±5.8)°(t=-22.26,P<0.001)。结论慢性便秘继发SMAS患者具有"李氏三联征"的异常三联临床症状和解剖学表现时,应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胸膝位及菌群移植三联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同步放化疗前后MRI指标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2017年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具有放疗前、后MRI且接受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患者96例,均接受术前长程同步放化疗,放疗后6~13周接受根治性手术。对放化疗前4周内及之后4~8周的直肠MRI进行评价,并与3年无瘤生存(DFS)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全组患者T3、T4期者分别为80例(83%)、16例(17%),N0、N1-2期者分别为14例(15%)、82例(85%),直肠系膜筋膜受侵[MRF (+)]者69例(72%),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 (+)]者58例(60%)。全组患者接受术前放疗中位剂量为50 Gy,均接受同步化疗增敏。同步放化疗后T分期降期率及N分期转阴率分别为24%和50%,MRF (+)率、EMVI (+)率分别降至37%(P<0.001)和27%(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放化疗后MRI显示N分期、EMVI状态转变与患者3年DFS相关(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后MRI显示EMVI持续阳性、N1-N2期是DFS预后不良因素,提示改进治疗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