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70例为子宫肌瘤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A(n=35)、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性腺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性腺母细胞瘤8例,根据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8例患者年龄2~14岁,平均年龄8.2岁。社会性别均为女性。5例外阴异常,2例身材矮小,1例月经紊乱。5例核型为46,XY,2例核型为45,X/46,XY,1例核型为46,XX。7例为单纯型性腺母细胞瘤,1例为性腺母细胞瘤混合无性细胞瘤。6例行SRY基因检测,显示阳性,其中1例同时合并FSHR基因杂合变异。7例行双侧性腺切除;1例行病变侧性腺切除。结论明确性腺母细胞瘤的病理诊断对患者治疗及预后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对SRY基因阳性者,建议预防性切除对侧发育不良性腺,对SRY基因阴性者仍需密切随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肾间变性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上海市儿童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8至2022年肾间变性肉瘤5例,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并行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儿年龄3~15岁,平均年龄7.2岁,中位年龄5岁。2例为女性,3例为男性。4例表现为腹部膨隆,其中2例伴腹痛;1例表现为肉眼血尿伴腹痛。影像学检查:右侧肾脏囊实性占位4例,左侧肾脏囊实性占位1例。镜下观察,5例均可见成片状、束状或弥漫分布的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可见间变性及奇异多形性肿瘤细胞,非典型核分裂象易见,伴部分区坏死。其中2例可见多灶软骨岛,1例可见软骨黏液样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5例表达波形蛋白,3例表达结蛋白,2例表达p53。1例行高通量测序示DICER1、TP53基因发生体细胞变异。5例患儿均行病变侧肾脏及肿瘤手术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随访5~57个月。结论肾间变性肉瘤是罕见的肾脏恶性肿瘤,明确肾间变性肉瘤的病理诊断对患儿治疗及预后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建议行DICER1基因检测,并对诊断肾间变性肉瘤以及DICER1基因突变者密切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FIGO分期早期宫颈癌及局部晚期宫颈癌手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模式的异同,以期基于证据有效进行随访及术后患者的管理及治疗。方法收集2011—2016年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并进行根治性手术和/或辅助治疗后复发转移病例165例。基于FIGO分期分为早期(107例)和局部晚期(58例)宫颈癌2个组,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初次手术组织学类型、病理特征,复发时间及间隔、复发转移类型及部位(盆腔局部受累、远处受累或多部位受累)情况。结果总计1 784例宫颈癌腹腔镜手术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0个月,术后即失访患者65例(失访率3.6%)。复发转移患者共165例(复发率9.2%)。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差异,局部晚期高于早期宫颈癌,P<0.05。但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肌层浸润及脉管癌栓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治疗结束到复发转移中位时间分别为16月和17月。两组间复发时间及复发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常见的复发部位是盆腔中心复发。结论本研究提示FIGO分期与复发时间及复发部位无显著的关联,早期宫颈癌及局部晚期宫颈癌的复发模式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年内,需加强随访复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检测骨密度与血清维生素D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PD患者(PD组),同期按照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同时按照骨密度将PD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23例和非骨质疏松组37例。分别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骨密度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结果PD组患者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23例(38.3%)比13例(21.7%)、35例(58.3%)比21例(35.0%)均P<0.05],PD组骨密度、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0.77±0.08)g/m2比(0.83±0.09)g/m2、(25.65±8.65)nmol/L比(39.80±10.74)nmol/L(t=4.381、8.439,均P<0.05)。PD患者中骨质疏松组年龄、病程、H-Y分级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25-(OH)D分别与年龄、病程、H-Y分期呈负相关,骨密度与25-(OH)D呈正相关(r=0.39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是老年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32,95%CI:1.772~8.224,P<0.01)。结论老年PD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且多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氨茶碱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配伍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使用氨茶碱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配伍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氨茶碱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配伍治疗时的溶媒以生理盐水居多,共86例,构成比为71.7%;其后依次是5%葡萄糖溶液(25.0%)、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5%)、10%葡萄糖溶液(0.8%);氨茶碱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配伍治疗的天数以1~5d居多,共57例,构成比为47.5%,仅有4.2%患者的治疗天数>20d;氨茶碱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配伍治疗时,氨茶碱的药物浓度主要为1.60~3.11mg/ml,本组构成比为49.2%;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的药物浓度一般≤0.50mg/ml,本组构成比为75.8%。结论氨茶碱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的配伍治疗在临床药物治疗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掌握其用药规律,有助于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银川爱尔眼科医院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70例(140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的视力、眼压、屈光状态并与术前比较,观察术后拱高的变化。结果术后1天、1周、1、3及6个月随访拱高依次为(540.93±262.48)μm、(526.13 ±241.16)μm、(506.19±232.59)μm、(497.64±235.87)μm及(491.03±229.32)μm,呈逐渐下降态势。术后各时间点裸眼视力均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P<0.05)。结论高度近视ICL植入术后视力改善,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