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彝语诗学论著的文本形态是彝语五言体韵文,在结构上有着程式化的模式,理论阐述与诗论作者的创作密不可分。而汉语诗学的文本表现形态多种多样,语体上以散文体为主,韵文体形式的论著所占比例很小,文本结构上也不存在某种模式。彝语诗学与汉语诗学在语言形式方面都有着直观、形象的相似特点。

  • 标签: 汉语诗学 彝语诗学 文本特征
  • 简介:选取中国诗学研究中的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和评述,重点分析了最新诗学成果《中国诗学通论》,从中总结学术研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以期对当代较为浮躁的学术界有所促进。

  • 标签: 研究方法 诗学研究 《中国诗学通》 古代诗学 诗歌
  • 简介:薄伽丘是近代短篇小说的奠基者.他的诗学观点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传统,又接受了文艺复兴初期新的思想,是在结合自己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表述的.薄伽丘的诗学理论是中世纪诗学理论到文艺复兴诗学理论的重要的过渡环节,开创了新的诗学理论的先风.

  • 标签: 薄伽丘 诗学理论 天赋 面纱 情感 功利
  • 简介:明清之际是儒家诗学体系由解构到重构的重要时期,在描述晚明公安、竟陵等对传统儒家诗学的解构以及清初顾、黄、王等遗民诗人和钱、吴等贰臣诗人对儒家诗学体系的重构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回顾了学术界对明末清初诗学研究的状况,充分肯定了已有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明清之际 儒家诗学 研究述评
  • 简介:神话是最古老的一种艺术载体,它保存了各民族原始文化或民间文化生活中的精神想象与艺术创造的成果,并且与原始宗教和诗歌具有亲缘性联系.现代意义上的神话解释一方面重视通过神话去还原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信仰,另一方面则重视探讨神话思维的诗性自由特质,强调神话与文艺创作之间的联系.神话解释中的这种文化诗学意向为现代艺术解释建立了一种有意义的诗学价值范式.

  • 标签: 神话 艺术 文化诗学 文艺创作
  • 简介:苏轼的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在内在精神与创作观念上表现出互通性,“尚意”、“神似”、“无法”、“自然”是其文学艺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文艺作品的品评标准。这种互通性可以从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和苏轼人生经历两个方面得到阐释。

  • 标签: 苏轼 诗学思想 书法理论 互通
  • 简介:《俄狄浦斯王》中对话和狂欢建构起来的诗学空间,对古希腊人困兽犹斗的'狂欢式'的抗争精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试图消解'宿命论'命运观的绝对统治地位,力图使得人的自我主体意识能够与'宿命论'的他者命运绝对论进行对话,使得作为自我主体的人能够与未知他者'兽'进行对话。他们从生命意义层面剥离出抗争的实质,即古希腊人在命运与神权的绝对统治下,勇于颠覆等级制度、颠覆他者权力话语的绝对统治地位、颠覆主宰人主体意识的沉重枷锁。他们以飞蛾扑火式的壮烈精神对人主体意识与独立自由意志进行了大胆的高扬与更新,以求人的自我主体意志和话语权的获取与实现、以求人的自我意识与'宿命论'命运观的对话的实现、以全其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

  • 标签: 《俄狄浦斯王》 对话 狂欢 命运 主体意识
  • 简介: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端离不开庞德(EzraPound,1885~1972)及其创立的意象派和东方诗学。意象派的诞生和理论开始了庞德对现代派诗歌的征途。而随后对东方诗美学思想的吸收和运用使其诗艺日臻成熟,从而形成了庞德特有的跨文化诗学。意象派和东方诗学的创立充分体现了庞德的现代性,并对美国现代主义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终其一生,庞德创立了一个“庞德时代”,特别是就其诗学理论而言。

  • 标签: 庞德 美国现代主义诗歌 现代性 意象派 东方诗学
  • 简介:晚清学术思潮发生了裂变,"今文学"兴起,并且深刻地影响了诗学领域。晚清具有"今文学"底蕴的诗人在诗学领域进行了颇富创造性的努力与开拓,从而形成了一条一以贯之的诗学演变路径,即与"今文学"的价值体系对诗学的蔓延、渗透、规约等过程相始终的"今文学"诗学话语发展向度。以"今文学"视角切入到晚清诗学的演变,不仅可以为其"外在化"的探究补充"内在化"的思考,而且有望走出经学的阴影,还原晚清诗学演变的真实面貌和历史现状。

  • 标签: 今文学 晚清诗学 演变 外在化 反思
  • 简介: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传播学理论家之一,麦克卢汉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传播学思想。然而与其他理论来源相比,他曾经的恩师、新批评派的奠基者瑞恰兹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重返部落化”“冷热媒介”“媒介定律”等核心媒介理论都带有瑞恰兹诗学的影子。虽然两人的研究领域各异,但二者存在许多内在的学理关系,具体表现在形式主义立场、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文和科学的二分、科学化理论建构等方面。

  • 标签: 麦克卢汉 媒介理论 瑞恰兹诗学
  • 简介:在20世纪中叶法国学术界现象学与结构主义的纠结中,崛起了德里达、福柯和德勒兹等新一代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符号"(sign)是源自当时文学批评争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今天仍然值得深入探讨。在当代西方符号诗学从二元论到多元论的嬗变轨迹中,德勒兹诗学受皮尔斯等人多元符号思想影响,扬弃索绪尔一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念,体现出多元流变的特质。在德勒兹文学批评著作和电影艺术哲学著作中,符号诗学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在跨语境意义上,德勒兹差异哲学衍生出来的符号诗学突破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和语言学局域,富于当代学术意识,并且与中国古典诗学题旨构成一定的思想共振关系。这种跨语境耦合,能够激活异质诗学的潜质,开辟新的思想探索空间。

  • 标签: 德勒兹诗学 符号理论 跨语境视野
  • 简介:诗学语音学是研究诗歌的韵律及音响的理论。文章以惠特曼《草叶集》为文本,以诗学语音学为理论依据,通过诗用语音分析、节奏韵律、音响形象、语音修辞等方面分析解读《草叶集》的诗语特征。

  • 标签: 惠特曼 《草叶集》 诗学语音学
  • 简介:“奇”是中国传统诗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内涵有着不同的层面:既指奇异出众的风格,又指超凡脱俗或异于正统的内涵,甚至可以泛指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超越性质的能凸显其本质存在的创作目标。古人的“尚奇”观也隐含着许多微妙的心态,并存在对“尚奇”的纠正和反拨。尚奇观与对其的反拨理论相反相成,互制互摄,二者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古代诗史向前发展的一个机制,也为今天我们观照诗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 标签: 中国传统诗学 尚奇 反拨
  • 简介:《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历时七年全新打造的又一新作,与余华传统长篇小说相比,无论是创作形式、人物塑造还是表现手法,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挖掘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的诗学原理,探究变化自身与文体内在要求之间的兼容性问题,特别是从“漫游小说”、“泛现代主义”文学和“灵魂”形象塑造等角度来进一步探寻余华小说创作诗学的特征,可以更好地诠释小说文本.

  • 标签: 《第七天》 创作诗学 漫游小说 泛现代主义 “灵魂”形象
  • 简介:吴澄的“性情之真”包含个人情感和共性情感两部分,由此二者出发构建诗学,涉及外在环境、诗歌以及历史变革三个方面。其诗论虽以理学思想为根基,但是深受当时“宗唐”诗风的影响,重视“性情”之说。吴澄通过融合理学和“宗唐”诗风,重新建构起符合元代风潮的诗学理论,弥补了宋季理学家论诗空洞且脱离现实的缺点,开启了元代中后期的理学家以心、性情论诗和宗今师心的论诗风潮。

  • 标签: 吴澄 性情论 性情之真 元代诗学
  • 简介:无论是作为一个具形上学倾向的哲学家,还是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古典诗人",方东美充满玄思与诗情的著述总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命题展开,这就是"普遍流行的生命"。方东美把宇宙和自然看作是生生不已、新新相续的生命创造领域,其中包藏了无限的善性和美景(天地之大美)。作为哲学美感化表达的方案,诗是体现生命智慧的重要途径。方东美认为,道德、哲学与艺术的精神相通,艺术以象征化的手法体现生命的理想境界,创造与欣赏都能"直透"美的艺术精神。"诗"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生命之律动"的美感活动,诗的功能在于做"人生之梦"。方氏既"化思入诗"又"援诗证慧",以古典诗学的审美化方式抒发了现代人生体验。

  • 标签: 方东美 哲学的审美化 生命哲学 生命诗学 普遍生命
  • 简介: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这两种思潮在郭沫若那里均已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这种改变隐含了诗学建构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文章以郭沫若早期对上述两种思潮的接受为个案,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新型诗学何以建构的问题.

  • 标签: 郭沫若早期诗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 柏格森生命美学 比较诗学 诗学建构
  • 简介:虽然荷尔德林与惠特曼之间并无直接的思想传承关系,但是,他们对诗人与哲人的理解,对诗歌与哲学价值的规定,对生命与理性的执著探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追溯其思想根源,可以发现,希腊理念或希腊文化传统,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荷尔德林与惠特曼的诗歌与诗学,事实上,这种希腊传统是西方诗学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

  • 标签: 荷尔德林 惠特曼 诗学 希腊理念 生命理想
  • 简介:埃兹拉.庞德关于文学、艺术、经济、政治等领域的观点理论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他的文学理论和著作中充斥着太多的矛盾和疑惑。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梳理回顾,审视庞德的矛盾理论观点,并最终建议通过寻求并置媒介将其归结为一种对立统一的特殊存在形式,从而形成庞德独特的悖论诗学理论。

  • 标签: 庞德 悖论诗学 对立统一 并置
  • 简介:叶燮《原诗》所含诗学思想与明代公安派有诸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对他们的继承和革新。首先,公安派主张“性灵说”,而叶燮则进一步认为诗歌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理、事、情三要素;其次,公安派提出了文学通变观,而叶燮则提出以“正变”为核心的诗歌发展观,突破了其一味主变的思维模式;最后,公安派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叶燮进一步指出诗人要有“胸襟”,以及“才、胆、力、识”四要素。

  • 标签: 叶燮 公安派 诗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