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作家、诗人们把创作说成是“刨”。微信上也出现了“今天在哪里刨”“刨千万别累着了”等等问候语。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的也是投稿经验和路径——分享各自的“刨宝典”。

  • 标签: 问候语
  • 简介:“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阳历的10月是农历的九月,被称为“菊月”。菊花的风雅,穿透三千多年的时光,一直摇曳到今天。古人于菊,始终怀有一份独特的感情。菊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寥廓清秋,菊花争艳,清香溢远,芳姿高洁。重阳之际,人们登高赏菊,吃菊花糕、饮菊花酒,沿袭千年,成为民俗内容之一。

  • 标签: 风雅 菊花酒 高洁 重阳 登高
  • 简介:<正>何满子在《自我在艺术中的地位》(《文学报》88年3月3日)一文中指出:当前流行着一种观念,把表现和再现象切豆腐似地切成两块,并把两者对立起来,说旧艺术是再现,表现才是新艺术的特征。这种界说是地道的概念魔术。凡是人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只要你用不同

  • 标签: 魔术 再现象 现代派艺术 新艺术 自我表现 分割
  • 简介:离开你的时候,连背影也沉默这是我二十年来第一次缄默那些无处安放的言语,搁置在你柔软的臂弯。反复倾听你来自身体内部的疼痛呼吸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诗集
  • 简介:<正>"花中,最喜欢茉莉。芬芳清心,淡然静好。我希望自己的舞姿能够带给人茉莉花般美好的享受,我希望自己能像茉莉花一样在阳光下绚然绽放。"——文莎没有人敢去打扰文莎,去敲她的房门。虽然只有短短几步的距离,那扇紧闭着的门却像一个执拗的小孩。家里爸妈沉重的脚步声从未停歇过,总是不由自主地走向那儿后再无可奈何地折回来,又返过去。亲戚朋友们谈到她无不感叹唏嘘:一个好好的女孩子家,怎么就这么命不好呢?

  • 标签: 亲戚朋友 敲门声 呼啸而过 冥冥之中 不知道 告诉我
  • 简介:时间流转.只要世上有一颗星。就一定会有另一颗相映,谁都不孤单。“奉谨以琅歼一,致问春君,幸毋相忘。”这是一封十四个字的吉信,随信寄的还有一枚女子配腰的玉佩。辗转了两千年,从西北沙漠竹简出土,国事家事天下事,那一批汉代竹简记录了诸多大事,而为一代一代人怀想的,只这一句短信。

  • 标签: 竹简 出土 汉代
  • 简介:离开家的日子,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相厮相守,永远握着锄头和犁耙是迥异的。身在其中的视角和跳出乡野看春晨的感觉也不可能一样。将军就是怀着这种情感回到老家文家市镇来的。这天天气极好,绚丽缤纷的秋色使人眼花缭乱,山野、森林带着一种成熟的色调,显得苍郁、丰富和深沉。吃过早饭,将军便要去爬山,去爬高升岭。高升岭是文家市镇后群山中最为高峻的一座山,伫立天表,俯视大地,有如一位庄严的老人。

  • 标签: 不能忘记 忘记歌
  • 简介:<正>能否说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翟水在一九八○年四月八日《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每种思想都有阶级烙印吗?》的文章,认为这个说法太绝对化了。作者征引马克思和列宁的话,说明生活在阶级社会的人们的思想,不能不有很多要打上阶级的

  • 标签: 阶级社会 思想 马克思 人民日报 发展规律 列宁
  • 简介:<正>邢贲思在《人民日报》(1990年8月10日)上发表文章说,不能离开生活源泉谈主体性。文章指出,《论文学的主体性》这类文章,把主体性和生活源泉绝对对立起来,对前者竭力抬高,对后者竭力排斥,实质上宣扬了一种唯心主义的文艺观。主体在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应当充分肯定。首先,文艺作品的对象虽是生活,但来自生活的素材并不是艺术品,这些素材只有经过作家的加工、提炼,才可能成为艺术品。这种加工、提炼包括对素材的筛选,对

  • 标签: 生活源泉 主体性 素材 作家 艺术品 文艺观
  • 简介:  大概是我当上妇产科医生不到两年的一天,一名虚弱的孕妇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她因为第一次生孩子而感到格外紧张.虽然她的家世很好,但是有轻微的精神病,怀孕之后更是紧张得万念俱灰.在我不断鼓励之下,她渐渐鼓起了信心.……

  • 标签: 不能翩翩起舞 弹竖琴 翩翩起舞弹
  • 简介:<正>近年来,重写文学史的呼声很高。本来,文学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总是带有一定的时代色彩的,它理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重写文学史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它就一直处在不断重写的过程中。如果说,每一次重写都是对原有文学史的继承和发展,那么重写的文学史就有可能逐渐完善而臻于完美。但是,近年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并不如此简单。据一些“重写”论者所述,提出这个问题,乃是鉴于现有的现代文学史大都陷入了一种“非科学”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它们大

  • 标签: 纯审美论 文学的本质 “重写文学史” 标准重 文学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简介:刘思平先生完成了他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专著《张石川从影史》,蒙他抬爱,要我为之作序。作为一个晚生后辈,对此虽感荣幸,却不敢贸然应承;劝他找前辈名流、知名学者为之序,这样可以使他的书增加亮点,与其大作相映生辉。可是数月过后,该书的序言仍尚无着落。原因是,刘思平先生所求的学者名流,或是工作忙碌、时间紧张;或是闲云野鹤、身心散淡;或是有心助阵、却体力不支;总之是一时难以落实。其中是不是有个别名家高人对《张石川从影史》这一题目有某种过分的敏感、或习惯性的避嫌?则不得而知,因而不敢妄言。这一我曾不敢应承的重任转了一圈还是落到了我的头上,我想这是因为我与思平先生及其大著实在有缘。一中国电影史研究界忽

  • 标签: 电影史 左翼电影 中国电影 电影创作 商业电影 学术研究
  • 简介:《落叶归根》是美籍华人女作家严君玲的英文自传,记述了作者历经磨难不断成长并实现自我认同的历程。继母是书中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对作者的成长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尝试结合社会语境,把继母放置于各种关系中,对影响其思想、行为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解读,把继母这个妖魔化形象拉回到社会现实中,进一步认识人物的复杂性并领略其艺术魅力。经过多元、多向探寻后发现,只有当女性真正摆脱父权的束缚,建立女性认同后,继母们才能成为母爱的完美继任者。

  • 标签: 继母 父权 小家 大家
  • 简介:<正>王愚在《现实主义的变化与界定》(《文艺报》88年3月5日)一文中指出:过去较长时期把现实主义和哲学上的反映论,和政治上的革命与进步等同起来。一旦在文学功能的认识上有了变化,更着重于文学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突出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一些作家和评论

  • 标签: 现实主义作家 创作方法 文学艺术 评论家 反映论 文学功能
  • 简介:<正>在研究文艺问题、分析文艺现象时,总要论及文艺的内容和形式问题。但是,文艺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建国以来,却没有认真地探讨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文艺的源泉是生活,文艺要把普通的日常生活集中起来,要了解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以及关于典型化的那几个

  • 标签: 生活真实 政治概念 历史真实 社会生活 政治内容 延安文艺座谈会
  • 简介:<正>近一时期,读了几篇谈意识形态问题的文章(其中有的是专门对我的《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辩析》一文的的批评),特别是陆梅林先生的《所谓意识形态》一文,原来的认识又有所变化,感到对社会意识这一十分复杂的现象,还要开阔思路,扩展视野,进行深入地实事求是地研究,方能得出更切合实际从而也更科学的结论。我原来的认识,也是受了某些解说意识形态理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的认识社会意识现象的格局模式(什么是社会意识形式、什么是意识形态形式等等)里转来转去,因而也是捉襟见肘,漏洞百出,不能把问题说得更为圆通。无数事实证明,科学研究每前进一步,

  • 标签: 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理论 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领域 存在形式 科学研究
  • 简介: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除了还原历史以外,更应该从中总结规律、寻求殷鉴.数百年来,之所以对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争议不休,除了它本身是一个缠夹的矛盾结构外,也由于研究者往往对其有关观点和创作状况归类铺陈较多,而对其内在规律、思想核心特别是有价值的殷鉴挖掘、总结较少.笔者认为,尽管李梦阳以复古为旗帜,以重格调和主情为其文学观点之两翼,但只要全面地作一番知人论世的工作,并将其文学观点与其实际运作联系起来考查,就会发现,其文学思想的核心乃在于通过文学进行社会参与,即通过文学复古来振奋士心,制造盛世氛围,为挽救明王朝之颓势、振兴朝纲服务.当他的这种努力与文学自身规律相结合时,便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影响;但当他为了社会参与而从"本诸法"、"祖其格"和因袭模拟等方面违背甚至抹杀了文学自身的规律时,他便得到了在当世和后世屡屡为人诟病的败绩和教训.这种对文学自身规律的违背和抹杀有其多方面的主观原因.今天看来,他的教训以及他本人对这个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恰恰又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殷鉴.

  • 标签: 社会参与 自身规律 反思 殷鉴 文学思想 内在规律
  • 简介:在中国和德国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着关于言说某些禁忌而会遭到惩罚的故事模式,虽然引起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受难者往往是女性。本文以浅析这类故事模式的背景入手,浅析此类中德民间传说的异同,并进一步分析女性话语权丧失的原因及异同点,以期探求此类民间传说的原型意义。

  • 标签: 《格林童话》 《搜神记》 女性 禁忌
  • 简介:“解放”之于农民不仅是历史的,其实也是“形式”的。换句话说,当年向农民提出的“组织起来”,虽然源自一种传统的变工互助的民间经验,它的发展和被中共积极加以引导,则显然是由于它可以成为某些解放想象据以展开的形式基础。倘若历史化地讨论这种解放的“形式”想象,我们或许会发现,劳动、欲望、个人主义等等,在文学的讲述里曾经呈现过相当缠结的互文关系和某种附生的困境。1953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刊登了李辈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 标签: 《不能走那条路》 叙事程式 想象 小说 合作化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