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方法 依托学校多媒体教学系统面授形式授课,课上课后实践操作,课前课后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健康需求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结果 面授、实践操作、互动相结合的多元授课方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学生健康意识,丰富了急救技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前后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 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科学改进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强化教学实践内容设计,达到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简介:摘要:大学生为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一种教学目标。大学生思维活跃性较强,新鲜事物接受度较高,并且精力较为充沛,其可快速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同时其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也易受外界事物影响,使其行为、认知、习惯发生变化。近些年,随信息技术发展,使得大学生信息接收渠道愈发丰富,其所接触的信息内容也变得更为复杂,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较强影响。因此,高校应注意把控外界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关键因素,积极研究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本文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简介:【摘要】:因为大学生缺少对传染病的了解和防范意识,所以很容易受到病菌感染使传染病的范围不断扩大。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染病的重视程度可影响传染病预防工作的效果,必要时对大学生进行防控知识的相关培训可有效降低易感人群。所以,普通院校应对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高校大学一年级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相关因素。方法2016年3月-2016年4月行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分析艾滋病了解情况及健康教育相关因素。结果800份问卷,有效问卷784(98.0%)份,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5.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否接受过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多因素分析,其中男性以及未接受过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的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较低,所有受调查学生中性行为发生率为20.54%,第一次发生性行为平均年龄(20.53±1.67)岁。在所有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62.1%。结论该学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高校学生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应该积极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
简介:摘要通过本研究了解住淄博五所高校非医学专业在校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知晓及进行乳腺自检和普查行为的现状,比较乳腺癌系统化健康教育与一般发放乳腺癌知识手册两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对在校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预防行为影响的区别,为在校女大学生乳腺癌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相关数据和理论依据。进而评价对在校女大学生实施乳腺癌系统化健康教育后的效果。
简介:摘要:痛经是育龄期女性较为常见的妇科症状,是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总称。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痛经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相关资料记载[1],该疾病的发生率在16.8~81%,其中原发性痛经占90%以上。由于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不仅要承受学习、考试、交际等方面的压力,还要面临就业方面的困扰,因此该阶段最易诱发原发性痛经。痛经的持续发展,不仅会引起心理障碍疾病,还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此,维持心理健康、缓解痛经症状是原发性痛经干预的最终目标。健康教育是一种系统化较强、组织性较强的健康教育活动,它对痛经的治疗效果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将通过结合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献,对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实施健康教育展开研究,现将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简介:摘要: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及网络媒体的广泛影响,而大学生又正处于接触性或准备接触性的群体,大学生的性行为发生率不断上升。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19年全国艾滋病死亡人数为20999人,占传染病死亡总人数的83%。目前我国系统的性健康教育课程需求高但渠道少,知识获取的途径多来自书刊、网络及影视,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在学校研究层面大多数学校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模式的影响,在开展性教育工作时,主要通过讲座、课堂授课等形式将性健康知识机械而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的反馈效果并不佳。为顺应这一需求,如何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各大高校卫生健康教育课题的重难点。本研究通过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同龄人作为讲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为更好的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