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原发于下尿路的透明细胞腺癌相对少见,多为女性患者,而前列腺原发的透明细胞腺癌极为罕见。本例患者肿瘤组织形态由靴钉样细胞形成囊管状及实性结构,胞质透明至嗜酸。免疫表型:PAX8、细胞角蛋白(CK)7、Napsin A、CA125阳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阴性,与文献基本一致。大部分病例伴有右肾发育不全,表明此肿瘤可能起源于先天性残余肾、前列腺小囊或者前列腺尿道部。
简介:目的总结并探讨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结合我院曾收治的1例和国内1986~2017年个案报道的44例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疗方案、随访预后等。结果45例中,肿瘤好发于顶壁31例(68.9%);单纯性印戒细胞癌37例(82.2%),混合性印戒细胞癌8例(17.8%);TNM分期,T2期以上为37例(82.2%),其中T3期和T4期26例(57.8%);手术病例41例(91.1%),其中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3例(7.3%),膀胱部分切除术17例(41.5%),根治性膀胱全切术21例(51.2%);15例(36.6%)术后未行任何辅助治疗,行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13例(31.7%),全身化疗+膀胱灌注化疗5例(12.2%),全身化疗+放疗3例(7.3%)。失访6例(13.3%);随访时间≤1年的28例(62.2%),其中15例在1年内死亡,2例复发;1年2年的只有3例(6.7%)。生存期最短的为2个月,最长的为44个月无复发,平均生存时间约25.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约13个月。结论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诊断困难、预后差,早期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结合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改善其治疗效果,但整体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直肠原发性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在CT征象中的表现。方法设一组对比试验,将30例结直肠原发性黏液腺癌(A组)与30例印戒细胞癌(B组)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均采取CT扫描总结两组CT表现。结果CT征象显示,两组肠壁环形增厚、病灶强化程度明显、钙化、大量低密度区、靶环征、肠周重度浸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灶长度、肝脏转移、肠梗阻、淋巴结转移等指标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原发性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在CT征象中各有突出表现,前者以病灶内钙化明显,且增强扫描可见片状低密度区,后者则可见明显靶环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于前列腺的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1月和9月收治的前列腺原发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对其病理学资料、临床处理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41岁和32岁,临床表现为下尿路梗阻及排尿不畅症状,影像学提示前列腺巨大占位。前列腺穿刺活检组织学2例肿瘤均表现为小蓝圆细胞形态,浸润性生长,肿瘤背景中夹杂少量小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肿瘤细胞SALL4、OCT3/4、CD117和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标记均为阳性,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雄激素受体(AR)和突触素均阴性。此外,例1呈现特征性的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核旁点状阳性模式,可能误诊为上皮来源。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未查见其他器官肿瘤,综合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诊断为前列腺原发性精原细胞瘤,随后共进行了6个周期的博来霉素、依托泊苷和顺铂联合化疗,例1随访获得了完全缓解;例2随访肿瘤复发进展且伴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升高,后续根治标本最终诊断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结论前列腺原发性生殖细胞肿瘤罕见,病理学上可表现为小蓝圆细胞形态学特征,合并免疫组织化学CKpan核旁点状阳性染色模式可能成为诊断陷阱。前列腺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处理策略需结合病理诊断及肿瘤标志物综合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临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前列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前列腺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前列腺肉瘤,其中横纹肌肉瘤6例,平滑肌肉瘤3例,未分化肉瘤2例,癌肉瘤1例。2例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5例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3例行放化疗;1例仅行化疗,1例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12例患者除1例仍在随访外均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平均生存时间15个月(8~25个月)。结论前列腺肉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和MRI有助于明确诊断,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简介:背景和目的胃癌中印戒细胞(signet-ringcell,SRC)癌的预后及其化疗耐药性已有文献报道并存在争议。对此类肿瘤围手术期化疗的作用仍然存在质疑。本研究意欲评估在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SRC癌的预后。同时,比较非SRC癌和SRC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围手术期化疗)。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参加单位包括法国的19个医疗中心。共纳入接受手术治疗的1799例连续胃腺癌病例,手术方式包括胃次全切除和全胃切除术。对胃窦癌行D2淋巴结清扫,对胃上部癌行改良的D2淋巴结清扫。SRC癌的诊断依据为病灶中存在含黏蛋白的孤立细胞群。结果共979(54.4%)例患者接受全胃切除。共899(50%)例患者诊断为SRC癌。较非SRC癌相比,SRC癌多发于女性、青年及营养不良患者,并ASA评分较低、肿瘤更大。非SRC及SRC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1个月、26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SRC癌为胃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HR=1.182)。年龄〉60岁、皮革胃、邻近脏器侵犯为SRC癌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但不是非SRC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相比于非SRC癌患者,术前及术后化疗对接受切除手术的SRC癌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结论相比于非SRC癌,SRC癌的预后不良、预后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围手术期的化疗敏感度差。因此,在将来的治疗相关研究中,非SRC癌及SRC癌应作为不同类型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经过对比分析,切实地分析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从1996年12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胃印戒细胞癌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A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非印戒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对这两组受检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男女比例上,观察组为1.51,对照组为2.3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年龄上,观察组的<60岁的患者有44例(44%),对照组的<60岁的患者有30例(30%)(P<0.05);在Ⅰ期的胃癌患者中,观察组有31例,为31%,Ⅰ期以上的,观察组占据所有晚期胃癌患者的23%(P<0.05);在肿瘤浸润深度达T1以上的比较中,观察组为69%,对照组为87%(P<0.05);在淋巴结转移率和肿瘤发生部位上,这两组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青女性的胃印戒细胞癌发病率比较高,需要慎重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治、早治疗的原则,尽量在病情早期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