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MOOC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重要的学习模式,而如何促进MOOC中的有效学习也成为MOOC情境下的研究热点之一。分析以往研究发现,平台记录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将原本复杂的学习行为分解成了可操作、可获得的数据指标,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存在很重要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基于MOOC《游戏化教学法》第三期课程数据,采用逻辑回归方法对课程中取得合格成绩的学习者学习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成绩与论坛发帖数量、作业互评完成度、作业提交次数、参与测验情况、视频观看主动性存在相关性;参与测验情况、作业互评完成度和论坛发帖数量是预测课程学习成绩是否优秀的主要指标。研究发现:在任务学习行为上成绩优秀与合格的学习者都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交互学习行为和学习参与上,成绩优秀学习者相比于合格学习者具有积极参与论坛讨论和同伴互评、课程内容完成主动性强等行为特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尝试提出如何提升MOOC学习质量的建议,为MOOC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简介: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要想适应新课改对人才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抓紧落实,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基础严格把关,提升其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积淀。只有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简介:基于MOOC+SPOC教学模式的特点,探讨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概念、基本特征、评价的意义及评价原则。文章依据其原理设计支持该评价模式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模型,首先建立过程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将每次初评成绩映射为标准区间的数值,再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出终评数值,最后说明该模型用于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简介:视频教学已成为当前在线教学传播的重要形式,而有关视频教学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视频课程本身的特点,鮮少关注视频教学中教师主体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行为表现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眼动追踪技术为支持,深入探究教师目光引导与姿势引导,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视频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的注意力、认知负荷、社会存在感和学习成绩四个方面存在的影响,可为在线学习视频的开发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两种引导行为,对学习者视频学习的注意力分配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了学习者在视频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社会存在感和学习成绩。具体而言,相对于无引导行为,教师引导行为能有效的引导学习者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在学习内容展示区域,并有效减少了学习者在学习内容与教师形象两个不同兴趣区中的眼跳次数。另外,教师引导行为降低了每种知识类型学习的认知负荷,提升了每种知识类型的社会存在感,提高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成绩。因此,为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在线学习效果,未来开发视频教学资源,应添加教师引导行为。
简介:SPOC论坛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反馈载体,往往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业情绪信息,且情绪类型复杂多样。相关研究已表明学习者的在线学业情绪对学习过程及成效具有一定影响。为了深入剖析情绪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该文将困惑纳入在线学业情绪范畴,以华中师范大学云课堂平台中三个学期的课程论坛发帖为研究对象,基于情绪词典的特征匹配及情绪密度计算方法调查学习者情绪的表达特征及群体情绪的演化趋势,验证不同学业成就学习者的情绪差异性及情绪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积极情绪特征词表达学习感受与意见,且积极情绪密度显著高于困惑及消极情绪密度。高、低成就组及中、低成就组间的困惑与消极情绪差异显著。在特定学习进程中,学习者的积极、困惑情绪与学习效果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在整体学习进程中,学习者的消极情绪与学习效果呈显著负相关。对论坛中群体情绪的动态追踪可帮助教师及时获取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诉求,并实施精准化的教学干预。
简介:儿童阶段是对外部反馈最敏感的阶段。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反馈(积极/消极反馈)和不同性质的强化物(物质/社会性强化)对儿童学习效果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影响有所不同。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采用联结学习范式以考察不同类型反馈对8~10岁儿童学习效果的影响。首先考察了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对儿童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而在积极、消极反馈的基础上加入了物质、社会性强化物,探究物质、社会性强化条件下积极、消极反馈对儿童学习效果影响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对于8~10岁儿童来说,消极反馈比积极反馈对儿童学习效果的影响更大。并且,物质、社会性强化物对儿童反馈学习效果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孩来说,在物质性强化条件下,消极反馈更能促进其学习;而对于女孩来说,在社会性强化物下,消极反馈更能促进她们的学习。该研究为如何运用反馈促进儿童学习提供了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