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通过早期康复治疗改善成人急性偏瘫的效果以及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中纳入76例急性偏瘫患者参与实验,经过调查诊断后确认符合入组标准。将以对比的形式展开本次实验,按照随机性原则将患者分为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即使用常规疗法的常规组以及应早期康复治疗的康复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下患者的运动功能指标。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NIHSS、MAS和SS-QOL量表进行评估,经过分析来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上量表评分无较大差异,(P>0.05) ,治疗后均有改善,但其中康复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成人急性偏瘫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降低偏瘫严重程度。

  • 标签: 成人 急性偏瘫 早期康复治疗 药物疗法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为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于神经内科中选取74例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偏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74例患者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将常规疗法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则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增加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对比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结果:观察组中,治疗显效、有效、无效患者例数分别为15例、20例、2例,反观对照组分别为13例、17例、7例,对比来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其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针灸康复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情况。

  • 标签: 急性脑梗死偏瘫 早期康复治疗 针灸 神经功能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80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常规治疗和中医内科针灸康复治疗的治疗后指标,研究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中医内科针灸治疗干预效果。分析方面上,原理是若中医内科针灸康复治疗的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组预后平均治疗差异显著(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治疗中,坚持中医医学辩证治疗原则,采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能够恢复患者脑部损伤可逆的脑组织,恢复患者正常的生理活动,患者拥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且中医内科针灸治疗对这些患者均没有毒副作用,进行临床推广的价值很大。

  • 标签: 中医医学 针灸 脑梗死 偏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运用康复护理。结果:护理前2组Fugl-Meyer、Barthel评分较低P>0.05,护理后Fugl-Meyer、Barthel评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护理前2组SAS、SDS评分较高P>0.05,护理后SAS、SDS评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伴随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其负性心理状态并促进肢体活动功能和自理能力恢复。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偏瘫 康复护理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观察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的分组方式,把2019.12月-2020.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偏瘫60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叫做研究组、常规组,两组分别接受常规药物干预、药物干预基础上实施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综合疾病状况评分。结果:经过分组干预后,研究组患者面部肌肉活动、行走能力等表现相较常规组更佳,数值对比差异较大且P<0.05具备实验统计价值。结论:把早期针灸康复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中,不仅会加速患者行走能力的恢复,也会改善患者的面部肌肉活动状况,值得应用。

  • 标签: 早期针灸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偏瘫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针灸+康复训练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33例早期行康复训练者作为对照组,33例早期行针灸治疗+康复训练者作为实验组,观察治疗1个月后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平衡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在早期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予以针灸治疗,可促进功能恢复,加快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偏瘫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于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0 月收治的 86 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有 43 例。对照组中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 组中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针灸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同时对比分 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活动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早期针灸 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死 偏瘫 临床疗效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将80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加康复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值和运动功能障碍分值。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较对照组高,运动功能障碍分值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有助于改善其治疗效果及肢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死偏瘫 日常生活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施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干预后,患者肢体功能。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共154例,给予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施早期针灸康复治疗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针灸康复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经针灸治疗有效性及肢体功能影响。方法:将本院2019年12月~2021年3月研究时间段内收治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81例纳为研究对象,取顺序编码分组法分为常规组(n=41)、针灸组(n=40),分别开展常规治疗、针灸联合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FMA、NIHSS、Barthel评分变化及治疗预后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FMA、NIHSS、Barthel评分对比无显著组间差异性,P>0.05;针灸组治疗后FMA评分(上肢:59.72±4.51分,下肢:26.02±2.75分)、Barthel评分为(63.05±5.81)分及治疗有效率(95.00%)均高于常规组,且NIHSS评分(8.12±1.26)分、偏瘫后遗症发生率(7.50%)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治疗在急性期脑卒偏瘫患者临床治疗中的联合实施对其神经功能损伤改善、偏瘫后遗症风险控制具有积极意义,且可辅助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 标签: 急性期脑卒中 偏瘫 针灸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3月~2020年9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后,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BI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进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的临床疗效、BI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早期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 偏瘫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早期康复治疗为研究对象,研究此种疗法应用于急性脑血管偏瘫患者时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70例患者均为我院2020年所收治,随机将患者平分为两个小组——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按照早期康复治疗模式对实验组患者施以治疗,对比两个小组的Barthel指数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P、0.05的大小关系来确定数据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对照组要好一点,同时P值小于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血管偏瘫患者来说,应用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是优于常规治疗模式的,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更为有效的恢复,此种疗法的限制性并不高,可以考虑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急性脑血管 偏瘫 早期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阑尾套叠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可分为阑尾-阑尾型和阑尾-盲肠型两种类型,其中以阑尾-阑尾型更为罕见,大多数在20岁之前发病(尤其好发于儿童),而发生于成人者则较为罕见。本文报道阑尾盲肠套叠并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例。

  • 标签: 阑尾炎 阑尾盲肠套叠 坏疽 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子。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治疗的487例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487例中,259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绞窄组),228例为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单纯组)。绞窄组均经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单纯组中16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而确诊,61例经术中探查确诊。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性别、年龄、腹痛、呕吐、压痛、反跳痛、肌卫等16项指标),CT检查常见征象(移行带、肠襻扩张征、肠壁密度增高征等15项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水平等16项指标)共47项观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程对47项指标进行分析,对导致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子进行分析。结果两组47项术前指标比较,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共1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分别是性别(χ²=4.35,OR=0.67)、反跳痛(χ²=170.98,OR=45.12)、肌卫(χ²=113.79,OR=29.3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3分(χ²=12.94,OR=51.58)、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t=6.19,OR=1.14)、血乳酸脱氢酶≥245 U/L(t=2.37,OR=1.00)、C反应蛋白≥8 mg/L(t=2.23,OR=1.01)、白蛋白水平≤40 g/L(t=2.04,OR=0.97)、肠系膜积液征(χ²=49.44,OR=5.40)、肠壁密度增高征(χ²=222.78,OR=62.66)、肠壁增厚征(χ²=43.81,OR=3.49)、腹水征(χ²=237.29,OR=43.01)、鸟嘴征(χ²=231.50,OR=56.62)、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χ²=242.65,OR=34.90)、缆绳征(χ²=224.79,OR=53.48)。对此15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系膜积液征(OR=12.94)、肌卫(OR=7.28)、腹水征(OR=6.42)、肠壁密度增高征(OR=4.30)、肠壁增厚征(OR=1.8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OR=1.14)共6项指标为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均P<0.01),而男性(OR=0.50)则为保护因素。487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具有6个相关危险因素≤3个者260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59例(22.69%);具有≥4个相关危险因素者227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200例(88.11%)。结论对于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女性、腹水征、肌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CT影像呈现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大。

  • 标签: 肠梗阻 小肠 绞窄性小肠梗阻 危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子。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住院治疗的487例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487例中,259例为绞窄性小肠梗阻(绞窄组),228例为非绞窄性小肠梗阻(单纯组)。绞窄组均经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单纯组中167例经保守治疗痊愈而确诊,61例经术中探查确诊。比较两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与体征(性别、年龄、腹痛、呕吐、压痛、反跳痛、肌卫等16项指标),CT检查常见征象(移行带、肠襻扩张征、肠壁密度增高征等15项指标),实验室检测指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水平等16项指标)共47项观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程对47项指标进行分析,对导致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子进行分析。结果两组47项术前指标比较,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共15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分别是性别(χ²=4.35,OR=0.67)、反跳痛(χ²=170.98,OR=45.12)、肌卫(χ²=113.79,OR=29.3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3分(χ²=12.94,OR=51.58)、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t=6.19,OR=1.14)、血乳酸脱氢酶≥245 U/L(t=2.37,OR=1.00)、C反应蛋白≥8 mg/L(t=2.23,OR=1.01)、白蛋白水平≤40 g/L(t=2.04,OR=0.97)、肠系膜积液征(χ²=49.44,OR=5.40)、肠壁密度增高征(χ²=222.78,OR=62.66)、肠壁增厚征(χ²=43.81,OR=3.49)、腹水征(χ²=237.29,OR=43.01)、鸟嘴征(χ²=231.50,OR=56.62)、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χ²=242.65,OR=34.90)、缆绳征(χ²=224.79,OR=53.48)。对此15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肠系膜积液征(OR=12.94)、肌卫(OR=7.28)、腹水征(OR=6.42)、肠壁密度增高征(OR=4.30)、肠壁增厚征(OR=1.8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5×109/L(OR=1.14)共6项指标为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均P<0.01),而男性(OR=0.50)则为保护因素。487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中具有6个相关危险因素≤3个者260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59例(22.69%);具有≥4个相关危险因素者227例,发生绞窄性小肠梗阻200例(88.11%)。结论对于成人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女性、腹水征、肌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CT影像呈现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性大。

  • 标签: 肠梗阻 小肠 绞窄性小肠梗阻 危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急性脑卒中并发压力性损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其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的压力性损伤预防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脑卒中 压力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预测成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评价新模型相较于床旁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BISAP)评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能否提高预测SAP的效能,为临床早期诊断SAP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25例AP患者。根据2012年修订后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将AP患者分为非SAP组75例和SAP组50例。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一般情况、辅助检查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取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预测因子是否与SAP的诊断相关,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分别评价新模型、BISAP评分、NLR预测SAP的灵敏度、特异度、AUC。结果125例AP患者中,胆源性病因占36.00%,是AP的主要病因,其次分别为特发性(31.20%)、高脂血症性(18.40%)、酒精性(14.40%)。非SAP组与SAP组HR、呼吸(R)、BUN、ALP、ALB、TBIL、Ca、乳酸脱氢酶(LDH)、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CRP、有胸水、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等研究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4个因素进入方程,根据OR值大小判定其作用强弱依次为:Ca、R、NEUT、LDH,得到预测SAP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0.667×R(次/min)-4.097×Ca(mmol/L)+0.011×LDH(U/L)+0.105×NEUT(×109/L)。新模型、BISAP评分、NLR预测SAP的AUC分别为0.884、0.799、0.735。结论胆源性因素仍是AP的主要病因;Ca、R、NEUT、LDH与SAP的发生独立相关;新模型对SAP的预测价值优于BISAP评分、NLR。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BISAP评分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Logistic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