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测定口含烟中甲醛、乙醛和巴豆醛,采用O-(2,3,4,5,6-五氟苄基)羟胺(PFBHA)衍生化GC-MS的方法,将口含烟经水萃取,与PFBHA反应生成相应的O-(2,3,4,5,6-五氟苄氧基)肟衍生产物,正己烷萃取后利用GC-MS分析正己烷相测定相应物质含量。甲醛、乙醛以D4-乙醛为内标,巴豆醛以D5-丁酮为内标,甲醛、乙醛检出限为0.010μg/g,巴豆醛检出限为0.001μg/g,各组分回收率为91.7%~104.1%,日内相对标准偏差≤5.3%,日间相对标准偏差≤9.6%。通过该方法测试的35个不同规格国外品牌口含烟,甲醛含量0.275~2.397μg/g,乙醛含量0.383~8.010μg/g,巴豆醛含量0.003~0.027μg/g。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干扰少,结果准确,易于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了解市售预包装食品中各营养强化剂化合物的使用情况,为修订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及完善其配套质量规格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按照GB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食品分类体系,于2016年4月至2016年10月期间随机采集我国市售各类预包装食品样品3760份(不包括13.0特殊膳食用食品以及12.01盐及代盐制品等),分析其中各强化剂的化合物来源,统计各强化剂化合物的使用频次。结果从3760份调查样品中分离出强化食品样品489份,所有强化剂化合物的累计使用频次2689次,在GB14880-2012附录B及其后续增补公告的133种强化剂化合物中,52.6%(70/133)的化合物使用频次高于1次,但也存在47.4%(63/133)的化合物使用频次为0的情况,进一步分析表明,其中,47.6%(30/63)的化合物没有相应的质量规格标准,52.4%(33/63)的化合物尽管有配套质量规格标准,但可能由于强化成本较高、产品不易保存以及生物利用率较低等因素影响,也很少使用。结论通过调查,初步掌握了我国市售预包装食品中各营养强化剂化合物的使用情况和质量规格标准现状,为GB14880-2012的修订提供资料支持,对于没有质量规格标准的物质,建议在标准制定时尽快完善,同时也建议在GB14880-2012修订时进一步评估现有的化合物名单。
简介:摘要SO2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质,在我国某些地区由于采用煤炭供能酸雨现象严重。通过植物气孔的呼吸和根系的吸收硫元素会进入体内,对植物造成损害。硫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衍生物主要为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本文研究了含硫化合物(主要为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的混合溶液)对玉米根尖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含硫氧化物溶液(0.25mmol·L-1)能够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当混合溶液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则会发生抑制生长的现象,当含硫氧化物浓度过高时(超过1.25mmol·L-1)会使处于分生区的玉米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快速减小,同时细胞分裂产生异常。细胞分裂异常现象与混合溶液处理时间和使用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 长春碱类生物碱是重要的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本文着眼于涉及长春碱类抗肿瘤化合物的重要专利申请,对长春碱类抗肿瘤化合物的专利技术进行梳理。
简介:摘要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当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关键性内容,并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从对原子、分子的认识出发,实现对于元素化合物的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掌握。因此,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按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逻辑和线索,有步骤地开展教学。
简介:武汉作为中国氟化工行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其水环境中全氟及多氟类化合物(PFASs)污染情况对评估该地区水环境生态安全至关重要。采集了武汉城区10个污水处理厂进、出口污水和19个地表水样品,利用HPLC-ESI-MS/MS技术分析研究该区域水环境中PFASs污染水平及其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武汉地区的污水和地表水样品中,PFASs污染均以短链同系物全氟丁酸(PFBA)和全氟丁基磺酸(PFBS)为主。污水处理厂进、出口污水中PFASs总浓度分别为11.8~12700ng·L^-1和19.1~9970ng·L^-1。在城区15个湖水样品中,PFASs总浓度为21.0~10900ng·L^-1;在流经城区的4个江水样品中,PFASs总浓度为4.11~4.77ng·L^-1,比湖水样品中PFASs浓度水平低1~2个数量级。与污水中PFASs空间分布趋势一致,各湖泊水样中PFASs总体水平呈现汉口〈汉阳〈武昌的趋势,表明城市工业布局与人口密度程度直接影响城市PFASs污染空间分布。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水环境中PFASs污染以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基磺酸(PFOS)为主不同,武汉地区水环境中PFASs污染以短链同系物为主,表明短链替代效应已经渐渐在中国化工领域出现,中国全氟行业在响应国际组织规范和建议的基础上做出了实质性进展。然而,对于短链PFASs的污染特征、迁移运输以及生态风险等科学问题,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简介: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oalkylsubstances,PFASs)是一系列人工合成的新型有机污染物,由于长链的PFASs具有较高的生物蓄积性,短链PFASs逐渐作为替代品而被广泛利用。为探讨不同碳链长度的PFASs在水生浮游植物中的蓄积能力,选取7种PFASs为目标物,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作为受试生物进行富集动力学实验,测定24h时的生物富集因子(Bioconcentrationfactors,BCF)。结果表明,染毒浓度为10μg·L^-1时,全氟癸烷羧酸的富集能力最强,在斜生栅藻、钝顶螺旋藻和蛋白核小球藻中的浓度分别为1894ng·g^-1、88.0ng·g^-1、990ng·g^-1。3种微藻中全氟烷基磺酸的BCF均随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全氟烷基羧酸的BCF基本遵循同样的规律,只是在钝顶螺旋藻体内,全氟己烷羧酸的BCF高于全氟辛烷羧酸。此外,PFASs在斜生栅藻中的浓度均高于蛋白核小球藻和钝顶螺旋藻,不同藻类的富集能力与其表面积、脂肪及蛋白质组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