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采用健康体检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来我院健康体检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对照组体检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健康体检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体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体检结果可信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满意度为97.0%,对照组为8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采用健康体检路径护理,可显著减少体检时间、提高体检结果可信度,而且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 标签: 体检中心 健康体检 健康体检路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质管理模式应用于体检中心提升体检服务水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4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体检人员4146例为研究对象,2014年4月-2015年4月共2036例采取常规护理管理,作为对照组;2015年4月-2016年4月2110例运用品质管理模式,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体检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工作质量等。结果观察组体检人员护理满意度为99.81%,较对照组的86.05%高,差异显著(P<0.05);其中在技术操作水平、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综合服务质量方面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质管理模式在体检中心提升体检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可广泛应用于医院护理管理中。

  • 标签: 体检中心 品质管理模式 体检服务水平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健康体检路径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状况。方法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员共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检路径,观察组采用健康体检路径与优质护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体检。对比分析两组体检体检效果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体检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体检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体检路径的实施在体检中心优质护理服务中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体检时间,还能促进体检项目高质量、顺利完成,提高了体检人员的体检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健康体检路径 优质护理 体检中心 体检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检测载脂蛋白A1、B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测定载脂蛋白A1、B值,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子对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A1、B的含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类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载脂蛋白A1、B测定值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呈正比,病情愈重,其值愈低,并提示治疗效果和预后。

  • 标签: 载脂蛋白A1 B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NBVM)与其病毒(HBV-DNA)检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22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FQ-PCR检测其HBV-DNA水平,使用ELISA测定其HBVM,而后根据其HBVM检测结果将其分为A、B、C、D、E五组,其中A组为HBsAg+、HBeAg+(46例),B组为HBsAg+、HBeAg+、HBcAb+(34例),C组为HBsAg+、HBcAb+(49例),D组为HBsAg+、HBeAb+、HBcAb+(46例),E组为全阴性或HBsAb+(45例);结果(1)HBV-DNA检测阳性率为A组>B组>C组>D组>E组,除A、B两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HBV-DNA检测阳性率为0;(2)HBV-DNA检测阳性患者为123例,其中HBsAg阳性率高于HBV-DNA检测阴性(97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且HBV-DNA与HBeAg存在正相关联系(P<0.05);结论HBV-DNA检测与HBVM存在一定关联,两种方式在检测乙肝方面均有优劣,可通过联合检测的方式来增加检出率。

  • 标签: HBV-DNA HBV M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艾滋病患者经有效抗病毒治疗后B细胞、NK细胞及T细胞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技术检测外周血B细胞、NK细胞及T淋巴细胞计数,评价不同组艾滋病患者免疫学应答特征的差异,进而分析免疫学无应答的发生机制。结果两组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NK细胞、B细胞计数都有逐步增高,在抗病毒治疗初期增高更显著。B细胞增长在两组中存在差异,免疫学无应答组患者增长快于免疫学应答组。结论经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长可分为两期,早期快速增长以记忆表型CD4+T淋巴细胞为主;后期主要为纯真细胞的持久增长。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 免疫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uirus)病原学胶体金检测法在婴幼儿秋季腹泻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148例临床诊断为秋季腹泻的患儿的粪便进行胶体金检测法,(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分有限公司提供)进行轮状病毒病原学检测。结果148例临床诊断为秋季腹泻的患儿中有125例轮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阳性率为84.3%。结论胶体金法检测轮状病毒在婴幼儿秋季腹泻中具有快速、方法简单,价廉、特异性高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轮状病毒 胶体金法 婴幼儿 秋季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将病毒滴度不同的狂犬病毒PV-2061株接种Vero细胞,收获连续传代培养的病毒液后脑内注射小鼠,通过小鼠的死亡情况确定细胞传代培养法对于该病毒检测限度。方法先采用小鼠脑内接种法测定狂犬病毒病毒滴度,然后将10倍系列稀释的狂犬病毒接种Vero细胞,在细胞上连续传代3次后收获细胞培养物并脑内注射小鼠,观察小鼠的死亡情况。结果小鼠脑内接种法检测狂犬病毒病毒滴度为7.0lgLD50/ml,且不高于1LD50/ml的病毒无法致小鼠死亡。细胞传代培养法检测狂犬病毒的结果为0.1LD50/ml的狂犬病毒检出率为5%~10%,0.01LD50/ml的狂犬病毒无法检出。结论细胞传代培养法检测狂犬病毒PV-2061株的检测限度约为0.1LD50/ml,且灵敏度远高于小鼠脑内接种法。

  • 标签: 狂犬病毒PV-2061株 病毒滴度 细胞传代培养 检测限度 Vero细胞
  • 简介:摘要单链抗体具有分子量小,免疫原性低,组织穿透力强,特异性强等优点,通过重组DNA技术将单链抗体(singlechainantibodyfragment,scFv)基因与其他效应蛋白基因融合在一起,经表达后可以得到具有scFv特性和所融合的效应蛋白活性的scFv融合蛋白。这种融合蛋白已应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中,并已显示出较高的价值。本文就scFv融合蛋白的研究和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单链抗体 融合蛋白 表达载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在临床配血过程中的意义,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拟输血或备血的8978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检阳性者进一步做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总结各抗体出现频率,统计输血反应例数。结果临床申请输血患者标本8978例检出不规则抗体88例,阳性率为0.98%;抗体鉴定确定自身抗体15例;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7例;确定同种特异性抗体55例,未知抗体11例;检测不规则抗体血型系统,Rh系统60例,占68.18%;MNSs系统21例,占23.86%;抗-A13例,占3.41%;P系统2例,占2.27%;Lewis系统1例,占1.14%;Kell系统1例,占1.14%。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应作为输血前常规检查,对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筛查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产前血型效价测定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实用性,向临床提供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果,指导妊期期治疗,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率。方法产前血型抗体效价测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方法建立后,检测53例妊期期孕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方法实用性评估。结果53例受检孕妇有11例血型抗体效价≥164,阳性率为20.75%,对11例血型抗体效价≥164的受检者进行妊期治疗及追踪,有1例发生新生儿溶血(效价为≥1512)发病率9.1%,且溶血症状不明显。结论实验过程关键点的质量控制前提下,临床反馈及检测结果分析,可以判断该方法适用于本院妊期期孕妇产前血型抗体效价的测定,指导临床产前诊断和妊期治疗。

  • 标签: 血型抗体效价 方法评估 新生儿溶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患者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并对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泌尿科100例非淋球菌性尿道炎患者尿道分泌物中的病原菌进行培养检测。PCR方法检测UU、CT、MH、MG和HSV。结果UU的检出率为25%,CT的检出率为20%,MG的检出率为5%,CT+UU的检出率为17%,CT+MG的检出率为6%,HSV+UU的检出率为3%,HSG+CT的检出率为1%。结论研究结果显示CT和UU为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与男性慢性前列腺炎,女性子宫颈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病原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电子阴道镜配合病毒基因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0例细胞学异常的妇女行阴道镜检查、行高危型HPV检测、TCT检查及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结果160例患者中HPV阳性65例,阳性率40.63%。病理诊断为慢性宫颈炎89例,HPV感染率为10.11%,CIN71例,其中CINⅠ43例、CINⅡ16例、CINⅢ12例,HPV感染率分别为72.09%、87.5%、91.67%,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重,HPV感染率随之上升,CINⅠ~Ⅲ与慢性宫颈炎的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T检测,异常涂片81例,其中ASC42例,CINⅡ检出4例(9.52%),无CINⅢ检出;LSIL25例,CINⅡ、CINⅢ检出共11例(42.3%);HSIL14例,CINⅡ、CINⅢ检出共11例(78.57%),随着细胞学异常级别的升高,宫颈高度病变(CINⅡ、CINⅢ)检出率显著增加。病理学、细胞学、HPV检测同时比较,TCT和HPV均阴性的患者中,无1例CINⅡ以上的病例。结论阴道镜检查特异度高,对非患者的检测阴性率高,即阴道镜检查方法的假阳性率低。而高危型HPV检测、TCT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对患者的检测阳性率高。电子阴道镜配合病毒基因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

  • 标签: 电子阴道镜 配合病毒基因检测 宫颈癌前病变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9~2015年湖北省和江西省所有年龄段病毒性腹泻感染状况;腹泻病人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月分布及对A组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进行分型。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2月湖北省和江西省各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人的粪便样本,检测诺如病毒、轮状病毒(A组、B组、C组)、肠道腺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并对A组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进行分型。结果1.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是A组轮状病毒,其在两省中的总阳性率为48.51%。抗原A组轮状病毒血清学G型和P型检测显示在两省中以G1型、G3型和P8型居多;B组轮状病毒和C组轮状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0.7%和0.3%。诺如病毒和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5.7%和5.23%,其中诺如病毒以GII型居多,高达97~98%。星状病毒的检出率为2.64%;札如病毒的检出率为0.32%。2.发生腹泻的主要是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不满周岁和1岁的儿童。3.在性别上,男性患者要多于女性;在季节分布上在5~11月份腹泻概率较高。结论在湖北省和江西省,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是A组轮状病毒,特别是G1P8型和G3P8型A组轮状病毒。发病高峰期在夏季-秋季,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 标签: 病毒性腹泻各病毒检出率 A组轮状病毒血清学分型 诺如病毒分型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6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进行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轮状病毒组(感染组)患儿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较普通腹泻组(对照组)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会引起心肌受损,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时要注意保护心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轮状病毒 肠炎 乳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 同工酶类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检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4例,将其充当实验组,而后选择同期入院的健康人员34例,将其充当参照组,利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PCT含量检测,最后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对和总结。结果两组受检人员经检测后,实验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水平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产生。实验组患者中,C反应蛋白阳性占比为86.7%,降钙素原阳性占比为60.0%,D-二聚体水平阳性占比为66.7%。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行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检,可以将患者机体感染和纤溶系统充分体现,从而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D-二聚体 急性白血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人群体检中肠道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的带菌情况。方法分别对我市2010~2014年共32866份健康人员体内肠道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进行常规检测,分析其带菌率各自的血清型群分布情况。结果32866份健康人员检测结果中以沙门氏菌属为主,带菌率为0.28%,而志贺氏菌属带菌率为0.04%;91株沙门氏菌分别分布于A、B、C、D、E5个血清群和19个血清型,以B血清群为主;13株沙门氏菌分别分布于A、B、C、D4个血清群和8个血清型,以B血清群为主。结论肠道沙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在健康人体内广泛存在,尤其以沙门氏菌居多,因此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应特别注意。

  • 标签: 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 带菌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6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80例同期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检测两组D-二聚体水平,分析检测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725.5±2.5)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135.5±2.6)ng/ml,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内脑动脉硬化患者D-二聚体水平(655.5±2.8)ng/ml明显高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D-二聚体水平(602.5±2.2)ng/ml、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502.5±3.1)ng/ml,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血栓病情越严重者DD水平越高,可作为临床血栓性疾病临床诊治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血栓性疾病 血浆D-二聚体 检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