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法细针操作的特点,以更好地为上肢损伤修复手术服务,减轻病人痛苦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操作简单。方法近10年来,我科对202例上肢损伤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法细针操作。结果184例效果佳,15例效果较差需加用辅助麻醉药,1例无效,操作时刺破血管2例,气胸及神经损伤无一例发生。结论采用细针操作法能减轻术中、术后病人的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佳。能更好的配合外科医师的工作。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仰卧位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股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云南省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行股骨内固定的患者共6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侧卧位骶丛组(C组,n=30)和改良仰卧位骶丛组(M组,n=30),C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侧卧阻滞采用三叶草入路,骶丛阻滞采用骶旁入路;M组患者仰卧位,臀部和下胸部垫高,阻滞时超声探头纵轴垂直腋后线放置,骶丛阻滞采用骶旁入路阻滞;两组均采用平面内进针骶丛神经阻滞,神经阻滞起效后实施全麻。记录摆体位患者疼痛VAS评分,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患者对神经阻滞操作舒适度,阻滞成功率、骶丛阻滞成功率、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中麻黄碱用量、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阻滞不良事件。结果 与C组比较,M组骶丛神经阻滞患者摆体位疼痛VAS评分低、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患者对神经阻滞操作的舒适度高(P<0.05);与C组比较,M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骶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神经阻滞术后不良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骨科下肢手术治疗中,超声引导下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案实施效果。方法 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纳入150例在我院骨科进行下肢手术治疗的病人进行调研,按照麻醉方式不同进行分组,每组均纳入75例病人。常规组采用常规麻醉方式,观察组则采用超声引导下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方式。总结与探究2种麻醉方案实施效果。结果 常规组感觉神经起效时间高于观察组,感觉神经维持时间低于观察组,两组对照差异明显,(P值

  • 标签: 超声 腰丛坐骨神经 阻滞麻醉 骨科 下肢
  • 简介:摘要:目的:分娩镇痛中探讨硬联合阻滞麻醉中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及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研究开展的时间跨度为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该阶段对研究样本进行明确,主要来源于在我院接受分娩的产妇,选取典型代表85例进行具体分析,采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所有的产妇进行编号,并使用软件分组。其中未接受分娩镇痛的43例产妇分为参照组,另外42例患者分娩过程中接受分娩镇痛并使用罗哌卡因用于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视为研究组。对两组的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与记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行两组分娩疼痛等级比较,分娩疼痛高等级中人数较多的小组为参照组,其优势不如研究组(P<0.05);进行两组并发症比较,两组无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宫缩素使用情况以及新生儿窒息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娩镇痛中应用罗哌卡因用于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疼痛,且不会对妊娠结局造成明显的影响,可加大推广力度,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 标签: 分娩镇痛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罗哌卡因 母婴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容量罗哌卡因竖脊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部手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高容量(40 ml)0.4%罗哌卡因竖脊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40组)和经典容量(20 ml)0.4%罗哌卡因竖脊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20组)。2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竖脊平面阻滞,E40组注入0.4%罗哌卡因40 ml,E20组注入0.4%罗哌卡因20 ml。2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0.05 μg·kg-1·h-1,PCA剂量0.04 μg/kg,锁定时间10 min,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NRS评分≤3分。当NRS评分≥4分,静脉注射吗啡5 mg补救镇痛。记录阻滞起效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和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记录术后12、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量+吗啡追加量)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拔除气管导管时间、ICU停留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记录术中低血压、高血压和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E20组比较,E40组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术后48 h内追加吗啡患者比率降低,术后24、36和48 h内累积追加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和首次追加吗啡时间延长,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引流管拔除时间缩短(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典容量罗哌卡因竖脊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高容量罗哌卡因竖脊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减少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有效镇痛时间,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竖脊肌 酰胺类 麻醉,全身 胸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横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全麻)剖宫产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全麻剖宫产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腹横平面阻滞组(T组),腹横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TD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产妇切口处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采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全麻诱导,剖出胎儿后,静脉输注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同时D组和TD组泵注右美托咪啶,T组和C组泵注生理盐水。T组和TD组缝合腹直后鞘后,放置细导管至两侧腹横筋膜处,各注入0.33%罗哌卡因10 ml。术毕送麻醉复苏室(PACU)。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记录术前(T1)、诱导后(T2)、术毕(T3)、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T5)及出PACU时(T6)六个时间点的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T4、T5、T6时的Steward苏醒评分,记录拔管时躁动情况[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PACU停留时间及疼痛VAS评分。结果T4、T5、T6时C组HR、MAP高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在T4、T5、T6时Steward苏醒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D组SAS评分[(4.0±0.4)分]最低,术毕至拔管时间[(10.1±1.5)min]和PACU停留时间[(21±4.2)min]最短(P<0.05),术后TD组[(0.5±0.5)分]和T组[(1.1±0.4)分]VAS评分低于D组[(4.1±0.3)分]和C组[(5.3±0.5)分](P<0.05)。结论全麻剖宫产产妇术中腹横平面阻滞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术后苏醒质量较好。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腹横肌平面阻滞 麻醉,全身 剖宫产术 麻醉苏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横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全身麻醉(全麻)剖宫产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全麻剖宫产产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腹横平面阻滞组(T组),腹横平面阻滞联合右美托咪啶(TD组)和对照组(C组)。所有产妇切口处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采用丙泊酚和罗库溴铵全麻诱导,剖出胎儿后,静脉输注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泵注丙泊酚维持麻醉。同时D组和TD组泵注右美托咪啶,T组和C组泵注生理盐水。T组和TD组缝合腹直后鞘后,放置细导管至两侧腹横筋膜处,各注入0.33%罗哌卡因10 ml。术毕送麻醉复苏室(PACU)。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记录术前(T1)、诱导后(T2)、术毕(T3)、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T5)及出PACU时(T6)六个时间点的HR、平均动脉压(MAP),记录T4、T5、T6时的Steward苏醒评分,记录拔管时躁动情况[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PACU停留时间及疼痛VAS评分。结果T4、T5、T6时C组HR、MAP高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在T4、T5、T6时Steward苏醒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D组SAS评分[(4.0±0.4)分]最低,术毕至拔管时间[(10.1±1.5)min]和PACU停留时间[(21±4.2)min]最短(P<0.05),术后TD组[(0.5±0.5)分]和T组[(1.1±0.4)分]VAS评分低于D组[(4.1±0.3)分]和C组[(5.3±0.5)分](P<0.05)。结论全麻剖宫产产妇术中腹横平面阻滞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术后苏醒质量较好。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腹横肌平面阻滞 麻醉,全身 剖宫产术 麻醉苏醒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竖脊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6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4):全身麻醉组(G组)和竖脊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EG组)。E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竖脊平面阻滞,两侧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2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毕行PCIA,配方:舒芬太尼1.5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率3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5 min,镇痛至术后24 h,维持静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补救镇痛。记录气管拔管时间和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术后24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记录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烦躁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EG组患者术中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延长,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减少,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烦躁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竖脊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更有利于术后痛敏反应的抑制和术后早期康复。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麻醉,全身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斜皮瓣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 6月至 2016年 6月解放军第 202医院收治的 16例颈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 9例,女 7例,年龄 20—64岁,平均年龄( 42±6)岁,其中高压电烧伤 11例,放射性损伤 5例,采用斜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 9例植皮, 9例直接缝合。 结果 16例患者斜皮瓣均存活良好,供瓣区愈合良好,其中 3例患者术后皮瓣臃肿行二期皮瓣削薄修整; 16例患者术后均随访 2年,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损伤部位功能良好。 结论 采用斜皮瓣是修复颈部深度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斜方肌肌皮瓣 修复 颈部深度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术中行B超引导下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6例,A组于臂丛上支麻醉,B组于臂丛中支麻醉,C组于臂丛下支麻醉,观察3组麻醉效果,记录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剂总用量。结果B组患者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与C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剂总用量低于A组与C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给予患者B超引导下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于臂丛中支麻醉时效果最佳,可快速起效,减少麻醉剂总用量,降低麻醉并发症。

  • 标签: B超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经阴道分娩产妇中应用椎管内阻滞麻醉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2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110例产妇阴道分娩过程中未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麻醉,研究组110例产妇阴道分娩过程中实施椎管内阻滞分娩麻醉。结果两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以及第三产程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分娩过程中会阴疼痛程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盆底功能受损等盆底功能受损情况发生概率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经阴道分娩产妇中应用椎管内阻滞麻醉可以起到分娩镇痛效果,且不会使产后盆底功能发生损伤风险,对盆底功能恢复有利,有显著临床价值。

  • 标签: 椎管内阻滞麻醉 阴道分娩 盆底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B 超引导下不同模式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8 年 5 月 -2020 年 4 月本院接诊的上肢手术病患 120 例,用数字抽签法均分 3 组。 A 组采取 B 超引导下间沟臂丛上支神经阻滞麻醉法, B 组采取 B 超引导下间沟臂丛中支神经阻滞麻醉法, C 组采取 B 超引导下间沟臂丛下支神经阻滞麻醉法。对比麻醉效果等指标。 结果:B 组运动神经麻醉起效时间( 13.15±3.86 ) min 、感觉神经麻醉起效时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在肩、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肩部和上肢部手术治疗患者30例,应用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术中无痛,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结论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良好,安全简单,有效,适合于肩部和上肢部手术中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法 肩部和上肢手术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肢手术中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时间选取于2022年2月~2023年11月,从我院骨科收治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统计出60例展开系统研究,按照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接受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神经阻滞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麻醉优良率显著比对照组高,统计值P<0.05,其麻醉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上肢手术患者实施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的麻醉效果好,起效快,维持时间久,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上肢手术 肌间沟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