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社区护理对糖尿病并存冠心病病人不良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月我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仅接受社区门诊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社区医院提供的体检和病情评估,并发症的预防和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周期为每两周进行一次,对于病情出现变化的患者向医师报告,进行下一步的处理。结果观察组患者12个月内住院次数、使用药物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长期、可靠的院外护理支持,及时解决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降低患者死亡率,增加患者生活的质量。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评估在预防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压疮、导管滑脱等有关护理问题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今后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与借鉴。 方法 前瞻性选取我院住院病房在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收治的 9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9 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采用护理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而对照组则未使用相关护理评估量表,直接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过程中发生跌倒、压疮及导管滑脱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运用 SPSS18.0 作出数据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8.16% 显著低于对照组 34.69% ,经 χ2 检验( χ2 =10.2424 , p<0.01 ),其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通过制定良好的护理风险评估量表对住院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依据风险高低积极作出护理预防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有效降低患者发生跌倒、压疮及导管滑脱等风险 ,从而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对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可行的应对策略。 方法回顾某二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上报的178例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别、发生时间、风险预报等信息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 精神科178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排序在前3位的是:跌倒118例(66.29%),冲动40例(22.47%),吞异物7例(3.9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在12:00-18:00有 64例(35.96%),发生在06:00-12:00有57例(32.02%);有风险预报护理不良事件109例(61.24%),无风险预报护理不良事件69例(38.76%)。 结论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主要为跌倒、冲动,护理不良事件多发生在白班时段,有风险预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简介: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与茶碱类联用致不良事件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CNKI、VIP、CMB和万方数据有关氟喹诺酮类与茶碱类联用致不良事件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种氟喹诺酮类与茶碱类联用均可致不良事件,其中左氧氟沙星联用氨茶碱最多;老年患者较易发生,平均年龄(64.5±19.4)岁;发生不良事件的平均时间为(3.35±1.45)d,多为迟发性,临床以心律失常和精神异常最为常见,一旦出现不良事件立即停药,大部分不适症状即刻缓解。结论不良事件可能是因为氟喹喏酮类与茶碱类相互影响其体内代谢动力学参数,使体内血药浓度增加所致。因此老年患者应适当减少用药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同时对有心脑血管病史和精神病史的患者慎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风险因素护理干预对ICU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受的70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风险因素护理干预,干预后分析结果。结果:分析和研究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其中对照组发生例数是6例,发生几率是17.2%,观察组的发生例数是2例,发生几率是5.7%,数据分析可知,观察组优势明显。对比分析两组的满意度情况,观察组的满意几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4.2%和77.1%,数据分析可知,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患者实施风险因素护理干预,优势明显,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几率,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和实施。
简介:摘要: 分析我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的及管理现状,为提升医用耗材不良事件的监测能力、防范重大医疗安全事故提供参考和思路。在不良事件监测过程中,通过优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管理架构,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优化上报流程、升级上报平台、优化反馈路径、加强不良事件监测员及监测队伍的管理等措施,对不良事件加强监管,对我院2022—2023年强化监管前后主要风险因素进行比对分析。提出风险控制策略建议,以降低或减少医用耗材不良事件发生造成伤害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儿科门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精细化护理管理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2023年7月~2024年6月期间,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时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患儿17例,将事件发生时间、类型、发生原因进行比对分析,并提出精细化护理管理措施。结果 儿科门诊发生的17例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跌倒7例、给药错误3例、针刺伤2例、非计划性拔管3例、院内感染2例,其中跌倒事件发生最多,占比为41.18%。结论 儿科门诊护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完善,采取精细化护理管理干预,能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责任心及护理能力,有效避免患儿在门诊过程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简介:摘要:目的 为掌握本溪市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不良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为生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和政府部门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本辖区2023年收集上报的39例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9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液体泄漏、异物、设备或部件脱离、部件缺失、包装异常、设备内或器械内阻塞、断裂等。其中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发生液体泄漏问题最为突出。结论 提高生产企业质量意识、加强产品上市后监管、提升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认知能力和上报意识,是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患者用械安全的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始剂量氯吡格雷对老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胸疼症状、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6例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研究,每组43例;两组患者都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300mg的氯吡格雷,实验组口服600mg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治疗后两组持续使用氯吡格雷75mg/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不良时间的发生率等。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实验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600mg的氯吡格雷作为起始剂量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临床效果比300mg的要好,而且安全性比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联合负压吸引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观察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6月到2021年2月这一时间段本院接诊的共计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安全管理模式应用于重症护理中对其不良事件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重症护理的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将其按照奇偶数的分组方式均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管理模式,实验组40例患者给予安全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压疮、意外拔管、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对比,实验组(5.00%)<常规组(2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重症护理中压疮、意外拔管、护理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可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