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影响因素。方法:将有无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为分组依据,将我院2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I组(术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II组(术后未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统计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28例在院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4.00%);(2)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占比方面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占比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指出,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均为冠心病患者行PCI后出现院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为冠心病患者进行PCI治疗时,需要警惕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个体化延续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不良事件预防疗效。方法:选定 2018年 1月 -2019年 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77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护理方式分组,分对照组( 38例,常规护理)、试验组( 39例,个体化延续护理),比较护理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 94.87%,较对照组 78.05%高,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2.56%,较对照组 15.79%低, P< 0.05。结论: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个体化延续护理利于控制患者血压,并有效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前列腺癌雄激素撤除治疗不良事件的影响效果评价。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52例前列腺癌雄激素撤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结果护理组中出现5例疲惫患者,5例发热患者,7例心情抑郁、焦虑不安患者,3例骨折患者以及18例性功能障碍患者,其各项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率和对照组对应的不良反应症状发生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癌雄激素撤除患者采用全程系统化护理干预方式后,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症状的出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护理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采取护理标识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纳入到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其收治时间均在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共有70例。将上述患者进行分组,使用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施行常规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实验组则采取护理标识护理风险管理,每组35例。对两组护理质量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予以对比分析。结果:在护理质量方面上,两组对比差异满足统计学含义 (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上,两组对比差异满足统计学含义 (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采取护理标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由此可见,此种方法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对门诊静脉采血患者中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的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影响进行探究。方法 选择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我院收治门诊静脉采血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共计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76.00%)相比较,观察组患者(96.00%)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与对照组(20.00%)相比较,观察组患者(4.00%)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 在门诊静脉采血患者中,通过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目的了解群体烧/创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5月12日某院收治的“公交车爆燃事件”共25例住院群体烧/创伤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25例烧/创伤患者,其中发生医院感染7例,10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8.00%,例次发病率为40.00%;感染部位以创面和下呼吸道为主,分别占60.00%和30.00%。7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30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6株(53.34%)、革兰阳性(G+)菌13株(43.33%)、真菌1株(3.33%)。烧伤总面积大、吸入性损伤程度高、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外科手术均是烧/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群体烧/创伤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应根据其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卒中联盟对急性卒中患者院前-院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为2021年1月份至2024年8月份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研究,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我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50例采用常规转运模式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23年1月-2024年8月于我院就诊抢救室转运的50例采用卒中联盟转运模式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转运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时间更短,不良反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对急性卒中患者在院前-院内转运期间提供卒中联盟的转运模式,可以缩短患者的转运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提倡。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进行治疗的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率。方法:从2019年06月至2020年06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奇偶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将对照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基于对照组予以阿替普酶溶栓进行治疗,比较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两种不同药物方案下治疗,其不良反应(泌尿系统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以及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情况。结果: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观察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泌尿系统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应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低(P<0.05);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观察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NIHSS评分要明显比对照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低(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还可降低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并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层部队官兵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100名空军部队官兵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例,分为空勤组与地勤组,每组各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应用罗马III分类与诊断标准对疾病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FD总分发生率为44.0%,地勤组患病率为19.0%(19/100),空勤组患者患病率为(25/100)2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军龄、吸烟史在患病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精神与心理因子评分FD异常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层部队官兵FD患病率与军种、军龄、吸烟史、精神及心理状态有关,需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