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来抑制蛋白质(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CTLA4]、程序性死亡 1 受体 [PD-1] 及其配体 [PD-L1])的表达,从而促进T细胞活化抗癌。目前,抗CTLA-4(易普利姆玛)和抗PD-1药物(纳武利尤单抗、派姆单抗)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和淋巴结受累的III期疾病。现在的数据表明,相当大比例 (20–50 + %) 的患者,即使是那些患有晚期疾病的患者,在 ICI 治疗后仍存活数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方法:分析我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69例不良事件的分类、原因、责任护士的职称、分布科室进行分析,结果排前三位的是跌倒、非计划拔管、用药错误。结论:加大核心制度落实的督查力度,强化年轻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提高护士的风险防护意识,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不良事件 患者安全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指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收集、报告、调查、分析、评价和控制的过程。近年来,如何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挖掘潜在的器械使用风险,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工作机制,已成为医院质量管理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对某医院2021年全年度上报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梳理,分析数据及事件频发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为公众用械安全提供保障。

  • 标签: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老年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749例。记录患者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体重指数(BMI)、既往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史、哮喘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入液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尿量及镇静药物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全身麻醉不良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发生麻醉不良事件118例(6.75%),未发生1631例(93.25%)。118例麻醉不良事件中,呼吸系统不良事件最多〔73例(61.86%)〕,循环系统不良事件次之〔41例(34.75%)〕,无操作损伤相关不良事件。麻醉苏醒阶段发生的病例最多〔47例(39.83%)〕,麻醉维持阶段次之〔40例(33.90%)〕。不良事件组平均年龄大于无不良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全身麻醉 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基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现状分析,对于现阶段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大致了解,提出建立健全不良事件监测体系、提供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设置产品标识码三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措施的优化策略,为我国医疗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 事件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收治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患者中选择60人进行分析研究,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30人。结果: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护理后Harris评分及VA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及患者满意分别为7%、97%,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护理应用于股骨头坏死临床介入治疗患者,较常规护理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患者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更为突出,且有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可予以推广。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介入治疗 围术期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在内科门诊中使用人性化护理的价值与护理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方法 选取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5 月期间在内科门诊中治疗的患者 86 例,随机将其分为人性组 43 例与对照组 43 例。人性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中出现不良事件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人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且,人性组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在内科门诊中使用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内科门诊 人性化护理 不良事件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程化安全管理措施对脑梗死合并抑郁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抑郁症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流程化安全管理。住院诊疗护理5 w后,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后抑郁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采用流程化安全管理措施护理模式护理效果显著,有利于缩短脑梗死合并抑郁症患者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流程化安全管理 脑梗死 抑郁症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输液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效果。方法:实验对象50例为输液患儿,入院后以组间均衡分配法分为对照组(n=25)、实验组(n=25)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并对比护理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5月-2023年7月。结果: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用于输液患儿中的效果理想,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建议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小儿输液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在内科门诊中使用人性化护理的价值与护理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方法 选取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5 月期间在内科门诊中治疗的患者 86 例,随机将其分为人性组 43 例与对照组 43 例。人性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中出现不良事件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人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且,人性组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在内科门诊中使用人性化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内科门诊 人性化护理 不良事件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应用品管圈降低使用胰岛素泵不良事件发生。方法 :成立品管圈 , 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 , 分析住院糖尿病患者携带胰岛素泵发生不良事件的要因 , 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 :实施品管圈后 , 携带胰岛素泵不良事件发生从 18%降低到 2.1%。结论 :应用品管圈能有效降低携带胰岛素泵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 , 提高护士主动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提高患者满意

  • 标签: 品管圈 胰岛素泵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降低使用胰岛素泵不良事件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住院糖尿病患者携带胰岛素泵发生不良事件的要因,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后,携带胰岛素泵不良事件发生从18%降低到2.1%。结论应用品管圈能有效降低携带胰岛素泵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士主动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提高患者满意

  • 标签: 品管圈 胰岛素泵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内分泌科住院患者静脉采血不良事件的应用效果。方法 开展品管圈活动,确定活动主题后,调查静脉采血不良事件的现状并分析原因,设定活动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干预静脉采血不良事件的管理工作。 结果 通过品管圈活动,内分泌科住院患者静脉采血不良事件发生从 19.5%降至 4.99%,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降低内分泌科住院患者静脉采血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静脉采血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品管圈 内分泌科 静脉采血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中施行质量控制小组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与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2020年7月本院采用质量控制小组模式,选取2020年本院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6月接收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7~12月接收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及满意。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均高于对照组(均P

  • 标签: 质量控制小组 护理质量 不良事件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签法将研究对象等分成研究组及参照组,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采用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5 d后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镇静程度量表(RASS)评分、ICP水平以及住ICU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自理能力,干预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干预5 d后两组CPOT评分、RASS评分对比的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而干预后5 d研究组颅内压(ICP)水平、住ICU时间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自理能力优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水平低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同时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脑出血 程序化镇痛镇静护理 不良事件发生率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降低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度肿瘤科发生的18例护理不良事件及相关信息;成立科室护理不良事件RCA分析小组并进行RCA分析,修订整改措施并实施;分析RCA实施前(2013年1-12月)与实施后(2014年1-12月)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安全质控检查结果。结果RCA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由18例减少到6例,不良事件发生率由1.65%下降到0.57%(X2值=4.73p<0.05);护理部督导检查年度科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得分明显提高;病区管理、安全用药、护理文书、患者满意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提高了科室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意识,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降低了肿瘤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 标签: 根本原因分析法 肿瘤科 护理不良事件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健康教育路径对对老年痴呆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及生活质量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早期老年血管性痴呆住院患者80例,将其依据随机方式划分为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为40例,对照组依据护理常规开展健康教育,观察组则依据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更为规范和系统化的指导工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两组患者教育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早期表现认知及健康教育认知方面显著提升,相比于治疗前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导致血管性痴呆常见病因及健康教育认知方面比较,相比于治疗前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认知提升幅度相比于对照组,均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教育后在日常生活能力、知识技能掌握及遵医行为相比于对照组,均优于后者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老年痴呆患者患者,对其采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开展相关知识的教育指导,可实现其相关知识认知的提升,对早期开展介入治疗及生活质量提升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标签: 健康教育路径 老年痴呆 不良事件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