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机械通气时采用舒芬太尼与咪达唑仑联合镇静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ICU中需要镇静的机械通气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组(MSF组)、咪达唑仑组(M组)。两组均在给予负荷剂量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药物方式镇静。监测用药初期(0、15、30min)两组患者呼吸及循环参数的变化,以后每2小时评估镇静深度,以MAAS镇静评分3分、ATICE人机顺应性评分≥3分为镇静目标,优先保证人机顺应性进行药物输注速度的调整;并于24h停药后观察苏醒时间、相关并发症、用药量及镇静满意度和人机顺应性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静15min和30min的心率、呼吸频率、气道峰压明显低于用药前(P〈0.05,P〈0.01或P〈0.001);MSF组收缩压较镇静前下降(P〈0.05),但两组舒张压镇静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M+F组的镇静满意程度、人机顺应满意程度明显高于M组(P〈0.01,P〈0.05)。M+F组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M组(P〈0.01);MSF组咪达唑仑的用药量少,相关并发症少。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使用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镇静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提高人机顺应性,适当改善通气效果,且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小儿惊厥患儿分别使用地西泮、苯巴比妥与咪达唑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惊厥患儿,按照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分为三组,分别为地西泮组,苯巴比妥组,咪达唑仑组,每组各40例。每组接受相应药物治疗,将三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针对地西泮组、苯巴比妥组与咪达唑仑组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咪达唑仑组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针对小儿惊厥患儿使用地西泮、苯巴比妥与咪达唑仑治疗均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其中咪达唑仑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后续的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苯巴比妥、地西泮与咪达唑仑治疗小儿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我院 2015年 8月至 2016年 9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惊厥患儿中,抽取 120例纳入到讨论中,用随机数字法分 3组,每组各 40例, A组接受苯巴比妥治疗, B组接受地西泮治疗, C组接受咪达唑仑治疗,观察各组治疗状况,并对比。结果:对比三组治疗总疗效, C组( 92.50%)与 B组( 67.50%)、 A组( 70%)对比,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 A组( 70%)与 B组( 67.50%),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 B组与 A组、 C组见效时间,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 A组与 C组见效时间,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苯巴比妥、地西泮与咪达唑仑在治疗小儿惊厥疾病上均各自具有一定优势,临床在确定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其病情,以及患儿机体耐受性等状况,进而确保治疗方式的最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ICU病人中的镇静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A组,n=30)、咪达唑仑加芬太尼组(B组,n=30)、丙泊酚加芬太尼组(C组,n=30),记录镇静镇痛前各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末梢血氧饱和度以及氧合指数。诱导量A组咪达唑仑0.1~0.2mg/kg静注,B组咪达唑仑0.1-0.2mg/kg联合芬太尼2μg/kg静注;C组丙泊酚1~2mg/kg联合芬太尼2μg/kg静注;维持量A组咪达唑仑0.08mg/(kg?h),B组咪达唑仑0.08mg/kg联合芬太尼1.2μg/(kg?h),C组丙泊酚1~2mg/(kg?h)联合芬太尼1.2μg/(kg?h)。观察各组患者镇静镇痛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以及末梢血氧饱和度及镇静镇痛评分(Ramsay评分、面部表情评分)。结果镇静镇痛后B组呼吸频率、平均心率均低于A、C组(P<0.05),镇静镇痛后B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Ramsay评分以及面部表情评分均高于A、C组(P<0.05);各组镇静镇痛后呼吸频率、末梢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心率、Ramsay评分以及面部表情评分均较镇静镇痛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咪达唑仑联合应用芬太尼镇静镇痛效果满意,可以减少不良反应,是ICU患者镇静镇痛治疗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对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联合应用于小儿麻醉的临床效果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手术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案,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自4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氯胺酮麻醉,观察组实施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联合麻醉,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麻醉方案后,对比不同时间段两组PETCO2、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且组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将氯胺酮和咪达唑仑联合应用于小儿手术麻醉中,操作简单,安全方便,且不良反应少,是小儿手术的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甲状腺开放手术后呛咳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收治全身麻醉下开放实施甲状腺手术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给予咪达唑仑1mg(1ml),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0.9%生理盐水,统计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拔除气管导管情况以及麻醉恢复情况,统计拔管期间发生的呛咳并计算呛咳评分。结果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与离开麻醉恢复室时间均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呛咳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呛咳总评分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咪达唑仑,能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快速拔管,减少呛咳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异丙酚无痛胃肠镜麻醉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0月90例无痛胃肠镜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用芬太尼异丙酚麻醉,观察组进行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比较两组无痛胃肠镜手术麻醉效果;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血压、心率。结果观察组无痛胃肠镜手术麻醉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血压、心率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压、心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异丙酚麻醉在无痛胃肠镜手术麻醉中的效果确切,可维持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提高麻醉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阿普唑仑联合天麻素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4月-2017年2月收集的100例神经衰弱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分别给予相对应治疗,并将治疗后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HAMA、HAMD和睡眠质量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阿普唑仑联合天麻素治疗的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明显,并且不良发应情况较少,对治疗神经衰弱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本文提供了电子受体7,7,8,8-四氰基对苯醌二甲烷(TCNQ)与电子供体三唑仑在乙醇-丙酮-水介质中检测三唑仑的荷移分光光度法。实验显示,50℃下加热50分钟形成组成比为1∶1的荷移络合物,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846nm,缔合常数为2.817103,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19.68kJ·mol-1。在最佳条件下,三唑仑浓度在7.8~125mg?mL-1范围内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相关系数r=0.9991,最低检测限为0.8mg·L-1。当三唑仑的质量浓度为100mg·L-1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0.73%。采用本方法测定片剂中的三唑仑含量时,回收率为99.2%。
简介:【摘 要】目的:比较焦虑症采用坦度螺酮与阿普唑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焦虑症患者作为观察样本,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有36例患者。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阿普唑仑,研究组的治疗药物为坦度螺酮,两组进行SAS评分、HAMA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结果:两组治疗6周后的SAS评分、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焦虑症治疗过程中应用坦度螺酮与阿普唑仑,疗效相当,但相比于安普唑仑,坦度螺酮的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治疗老年睡眠障碍的疗效比较。方法:以我院2021年4月到2022年8月门诊的5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两种药物的价值研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83.33(30/36)、13.89(5/36)、2.78(1/36)、97.22(35/36)和66.67(24/36)、16.67(6/36)、16.67(6/36)、83.33(30/36),两组治疗有效率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觉醒次数(次)、入睡时间(min)、睡眠时间(h)1.12±0.42、12.32±2.32、8.65±1.32和1.81±1.49、16.35±3.34、6.13±1.64,t=8.356、5.234、8.124,P=0.004、0.025、0.004,有差异,(P<0.05)。结论: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采取佐匹克隆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睡眠障碍问题,治疗效果理想,对患者康复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佐匹克隆与艾司唑仑治疗老年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7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分为BT组与EK组,两组各35例,BT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EK组采用佐匹克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睡眠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EK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BT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EK组显著低于BT组(P<0.05);EK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T组(P<0.05)。结论:在老年睡眠障碍治疗中采用佐匹克隆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且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普唑仑对头晕患者脑血流变化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4月~2016年1月头晕患者81例,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39例予以阿普唑仑治疗,研究组42例予以盐酸氟桂利嗪与阿普唑仑联合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20d。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且统计对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2组治疗前中心区、额顶叶区、周边近区、周边远区脑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心区、额顶叶区、周边近区、周边远区脑血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NIHSS评分(10.24±2.62)分与对照组(10.89±1.2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5.62±1.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71±1.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14%(3/42)与对照组5.12%(2/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复发率9.52%(4/42)显著低于对照组28.21%(1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晕患者予以盐酸氟桂利嗪与阿普唑仑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脑血流量及预后。
简介:摘要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作为一种具有前景的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取得了优异的疗效。瑞基奥仑赛注射液(relma-cel,JWCAR029)是一种靶向CD19的自体CAR-T治疗产品,于2021年9月1日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经过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大B细胞淋巴瘤成年患者。目前,relma-cel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数据尚待完善,为了进一步规范其临床应用,专家组成员结合CAR-T的应用现状及已经公布的relma-cel相关研究数据,制定了该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