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胫神经肌支切断术(SMTN)在痉挛性马蹄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本院2023.06-2024.06期间20例痉挛性马蹄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SMTN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疗效评估中,优12(60.00%)例、良8(40.00%)例。20例马蹄足痉挛、13例足内翻得到完全矫正,85.00%的踝阵挛、90.00%的 Babinski 征阳性得到显著改善。术后患儿肌力、行走能力恢复良好。结论:SMTN可有效解除马蹄足痉挛,纠正患儿足部畸形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胫神经肌支切断术(SMTN)在痉挛性马蹄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本院2023.06-2024.06期间20例痉挛性马蹄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SMTN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患儿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治疗疗效评估中,优12(60.00%)例、良8(40.00%)例。20例马蹄足痉挛、13例足内翻得到完全矫正,85.00%的踝阵挛、90.00%的 Babinski 征阳性得到显著改善。术后患儿肌力、行走能力恢复良好。结论:SMTN可有效解除马蹄足痉挛,纠正患儿足部畸形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对表情肌强化训练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的疗效进行观察研究。方法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患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对于两组病患都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实验组病患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表情肌强化训练,对两组病患的肌力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在进行治疗之后,实验组的肌力情况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的肌力情况,在治疗结果方面,实验组病患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3%,常规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0%,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高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P<0.05)。结论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患采用表情肌强化训练能够提高病患的肌力情况并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或腋路法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需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病情特点分为肌间沟法组(A组)和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联合腋路法组(C组)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进行传统的麻醉定位法均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法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的肌间沟组或腋路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三组并发症的发生,A组有2例发生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1例,呼吸困难2例;B组发生局部血肿3例,轻度的局麻药毒性反1例;C组发生霍纳氏综合征1例,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应及不良反应的比较,验证甲磺酸罗哌卡因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纳入病例分为四组,分别采用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0.298%甲磺酸罗哌卡因和对照组0.25%布比卡因,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安全有效性。结果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的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使用的适宜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肢手术中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8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将其分成A组(斜角肌间沟组)、B组(腋路组)、C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均采用0.5%罗牌卡因与0.5%利多卡因混合局麻药液25~40mL,对比三组患者的阻滞效果、臂丛神经各分支阻滞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臂丛阻滞前后血压、心率均有所下降,三组数据比较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C组注射药物后30min内,各分支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上肢手术中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可以获得非常完善的阻滞效果,可以有效满足上肢手术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内科ICU患者下肢不同肌力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1]。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医院接收的45例ICU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发生组(16例)和未发生组(29例),下肢分为4~5级肌力组(至少1个侧肢体肌力≥4级)和0~3级组(双下肢肌力≤4级)。比较两组左、右下肢肌力组与血栓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生组左下肢0~3级组血栓发生率为37.5%(6/16),4~5级组为18.75%(3/16);右下肢0~3级血栓发生率为31.25%(5/16),4~5级组为12.5%(2/16),未发生组左下肢0~3级组血栓发生率为37.93%(11/29),4~5级组为17.24%(5/29);右下肢0~3级血栓发生率为34.48%(10/29),4~5级组为20.68%(3/29)两组DVT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的ICU患者中,4~5级肌力发生DVT的较少,0~3级肌力发生DVT的较多,需要加强防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2]。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不同模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术中行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6例,A组于臂丛上支麻醉,B组于臂丛中支麻醉,C组于臂丛下支麻醉,观察3组麻醉效果,记录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剂总用量。结果B组患者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与C组,痛觉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剂总用量低于A组与C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给予患者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于臂丛中支麻醉时效果最佳,可快速起效,减少麻醉剂总用量,降低麻醉并发症。